酒是逢年过节,家庭聚会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因为它能让人很快进入到一种无所顾忌的状态里,让宴会更快,更好的热闹起来。当然酒的好处并不仅仅是加深感情、活跃气氛。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既可以众乐乐,又可以独乐乐。众乐乐方面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春节这几天,大家应该已经对酒有了不少的了解。而独乐时,它则是能帮你排忧解闷,忘记悲愁的好伙伴。正因如此,酒在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无数名人名言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譬如曹操的那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再譬如诗坛最著名天才兼酒鬼——李白。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与酒有关的小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题目中的“花门”全称叫做花门楼,是唐代凉州(即现今甘肃武威)的一处馆舍。而本诗的作者岑参,在早年曾追随盛唐名将高仙芝镇守边关,辗转于安西(位于现今新疆省)和凉州等地。所以说,这首诗正是诗人在凉州城生活时所发生的一件趣事,“戏问”这两个字就表明了这一点。
诗歌一开头就交代了主人公以及发生故事的背景环境,即“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诗人用“仍”字点明了“沽酒”是这位七旬老人经年累月的行为。而“花门口”则指出老人卖酒的摊子是在花门楼楼口的空地上,为后两句诗做好铺垫。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此高龄还在坚持卖酒,除了家境贫寒这个原因外,心中也必定充满了对酒的热爱,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酒为伴。而“千壶百瓮”则显露出老人所酿的美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也不少,从侧面佐证了老翁好酒这个事实。此外,首句中的“沽”字,包含买卖两层含义,首句中用到了其中一层意思,而很快,诗人又会用到另一层含义。
诗人喜酒,这似乎是唐朝文坛的一个传统,所以出现了李白这位诗仙,而诗圣杜甫也写下了著名的《饮中八仙歌》。而当好酒的诗人与爱酒的老翁碰面,又会引发怎样有趣的故事呢?“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摊位旁边的榆荚树又结出一串串铜钱似的果实,我摘下来当酒钱,您看可以吗?“仍似钱”三个字表明了相似的问话在以前也曾经出现过。而当春光再次绽放,榆树又一次开花结果时,诗人忍不住再次出现在老朋友面前,用戏谑的口吻和他又开了一次玩笑。而在亲切,轻松且幽默的语言背后,诗人展现了唐朝的安定与繁荣。因为凉州地处边境,但以卖酒老翁为代表的百姓却能年复一年地安居在这片土地上,这不得不归功于盛唐的强大。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诗人纯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把千年前发生在凉州一角的趣闻,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烘托出边塞安定,盛世繁荣的时代氛围时,也让诗歌的清雅与浓浓的酒香融合在一起,展现出诗酒所独有的醉人气息。而借助“沽”字的正反两层含义,让本诗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则显露出诗人的独具匠心。此外,在艺术形式上,本诗也颇为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仄韵诗,属于《平水韵》中的“上声二十五有”。仄韵诗与普通诗歌相比,诵读时发音更加短促,令本诗语言更显亲切幽默,使“戏问酒家翁”的情节益发生动形象。参考资料《全唐诗》《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