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30集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关山魂》剧本在张家川县举办首发式。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正茂在揭幕仪式后参加座谈时说,张家川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当代张家川人要坚定这个文化自信。文源深,就要接力深挖张家川的文化矿藏;文脉广,就要接力拓展张家川的文脉版图;文气足,就要接力提振张家川人的精气神。
张家川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日前,张家川县委宣传部马小龙从张家川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求相关的资料、史实与实证,对张家川文源、文脉、文气的特色与优势进行了阐发。
夏日的关山草原
张家川文源深,深在何处?深在秦文明,深在丝绸之路,深在关陇古道。
对先秦历史颇有研究的张家川县本土作家李玉明在《秦地烟云》一书中写道“‘邑于秦’,就是在张家川县城西南的瓦泉村一带建立起了秦嬴第一座都邑——秦邑。”研究秦人历史长达36年之久的张家川县恭门镇人王成科,在查阅考证众多史料之后一直坚信,如今的恭门镇下城子村附近的“凰翔府”古城遗址就是秦历史上的邽县旧址。
冬日的关陇古道
2016年2月初,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古道)文化考察活动中,考察团成员推演出关陇古道的两条走向,全部经过张家川。当关陇古道融进丝绸之路,把八百里秦川和关外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后,一路车水马龙,商贾如云,繁华异常。和历史许多名城一样,张家川在那个时代也就成了一个物华天宝之地。
隋唐时,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高适等名家的吟唱,更让关山诗歌大放异彩。关山——这座张家川的母亲山,在文人墨客那里成了一座散发着诗意的山脉,关陇古道成了一条流淌着诗歌的古道。冥冥之中,张家川开启了文化的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文源深”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文源深”着重从时间维度表达张家川文化源流的悠久,而“文脉广”则是着重从空间维度表达张家川文化源流的广大。区域文化虽然是特指某一空间范围,但是区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均离不开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张家川文化之所以获得很大发展,除了依靠本土文化的创造、继承外,还在于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故而具有文脉广的特点。历史上,西戎八国服于秦,秦人东进,西汉张骞开拓西域,东汉刘秀灭隗嚣,诸葛亮留下空城计,唐玄奘西天取经途经张家川……中原文化与关陇地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张家川文化的发展。现实中,从张承志的《心灵史》到郑征的《东望长安》,张家川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甘肃以外的名家作品中,从音乐舞蹈诗《关山月》、电视剧《关山魂》剧本再到民间收藏家马丑子的古陶博物馆,张家川的名字刷遍了社交网络,而当张家川将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为一体,建成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将“两大文化”通过景观形式展示给世人的园林建筑——张家川县回乡风情园时,张家川再次扩展了它的文脉版图。
从古至今,张家川的文人不浮躁、不盲从,因为文源深,文脉广,所有他们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能找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让张家川文气足成了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县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文学、美术、书法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百花争妍、硕果累累。全县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付出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张家川改革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大型音舞诗《关山月》成功演出,大型历史剧《关山魂》剧本完成创作,马家塬遗址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花儿”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乡风情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一系列文化盛事让越来越多的张家川文人找到了归属感,凝聚了精气神,文学创作的豪气如日中天,张家川文学厚积薄发扑面而来。
张家川县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整合全县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创作编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努力建设陇东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县。当时与会代表畅谈以马家塬遗址公园、西戎文化园、回乡风情园、北山城市森林公园、古街亭遗址公园、张棉驿驿站文化园和云凤山风景名胜区、关山风光大道、丝绸之路关陇古道为节点的“六园一区两大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格局,憧憬张家川的美好未来。作为城市转型新引擎的文化产业如何激发新动力,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创新与坚守。恰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张家川文化正在创新与坚守的相互交融中展现着精品之路。
文化有光,能够折射当下火热的张家川实践,呈现出一道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亮。文气越足,这道光越亮,人们看到的光谱愈清晰愈丰富,流淌入心的滋养就愈丰富愈醇厚,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