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为什么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名家在这里吟唱,来看张家川的文源、文脉与文气

为什么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名家在这里吟唱,来看张家川的文源、文脉与文气

  

  3月22日,30集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关山魂》剧本在张家川县举办首发式。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正茂在揭幕仪式后参加座谈时说,张家川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当代张家川人要坚定这个文化自信。文源深,就要接力深挖张家川的文化矿藏;文脉广,就要接力拓展张家川的文脉版图;文气足,就要接力提振张家川人的精气神。

  张家川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日前,张家川县委宣传部马小龙从张家川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求相关的资料、史实与实证,对张家川文源、文脉、文气的特色与优势进行了阐发。

  

image


  夏日的关山草原

  张家川文源深,深在何处?深在秦文明,深在丝绸之路,深在关陇古道。

  对先秦历史颇有研究的张家川县本土作家李玉明在《秦地烟云》一书中写道“‘邑于秦’,就是在张家川县城西南的瓦泉村一带建立起了秦嬴第一座都邑——秦邑。”研究秦人历史长达36年之久的张家川县恭门镇人王成科,在查阅考证众多史料之后一直坚信,如今的恭门镇下城子村附近的“凰翔府”古城遗址就是秦历史上的邽县旧址。

  

image


  冬日的关陇古道

  2016年2月初,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古道)文化考察活动中,考察团成员推演出关陇古道的两条走向,全部经过张家川。当关陇古道融进丝绸之路,把八百里秦川和关外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后,一路车水马龙,商贾如云,繁华异常。和历史许多名城一样,张家川在那个时代也就成了一个物华天宝之地。

  隋唐时,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高适等名家的吟唱,更让关山诗歌大放异彩。关山——这座张家川的母亲山,在文人墨客那里成了一座散发着诗意的山脉,关陇古道成了一条流淌着诗歌的古道。冥冥之中,张家川开启了文化的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文源深”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image


  “文源深”着重从时间维度表达张家川文化源流的悠久,而“文脉广”则是着重从空间维度表达张家川文化源流的广大。区域文化虽然是特指某一空间范围,但是区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均离不开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张家川文化之所以获得很大发展,除了依靠本土文化的创造、继承外,还在于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故而具有文脉广的特点。历史上,西戎八国服于秦,秦人东进,西汉张骞开拓西域,东汉刘秀灭隗嚣,诸葛亮留下空城计,唐玄奘西天取经途经张家川……中原文化与关陇地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张家川文化的发展。现实中,从张承志的《心灵史》到郑征的《东望长安》,张家川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甘肃以外的名家作品中,从音乐舞蹈诗《关山月》、电视剧《关山魂》剧本再到民间收藏家马丑子的古陶博物馆,张家川的名字刷遍了社交网络,而当张家川将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为一体,建成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将“两大文化”通过景观形式展示给世人的园林建筑——张家川县回乡风情园时,张家川再次扩展了它的文脉版图。

  

image


  从古至今,张家川的文人不浮躁、不盲从,因为文源深,文脉广,所有他们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能找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让张家川文气足成了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县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文学、美术、书法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百花争妍、硕果累累。全县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付出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张家川改革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image


  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大型音舞诗《关山月》成功演出,大型历史剧《关山魂》剧本完成创作,马家塬遗址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花儿”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乡风情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一系列文化盛事让越来越多的张家川文人找到了归属感,凝聚了精气神,文学创作的豪气如日中天,张家川文学厚积薄发扑面而来。

  

image


  张家川县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整合全县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创作编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努力建设陇东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县。当时与会代表畅谈以马家塬遗址公园、西戎文化园、回乡风情园、北山城市森林公园、古街亭遗址公园、张棉驿驿站文化园和云凤山风景名胜区、关山风光大道、丝绸之路关陇古道为节点的“六园一区两大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格局,憧憬张家川的美好未来。作为城市转型新引擎的文化产业如何激发新动力,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创新与坚守。恰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张家川文化正在创新与坚守的相互交融中展现着精品之路。

  

image


  文化有光,能够折射当下火热的张家川实践,呈现出一道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亮。文气越足,这道光越亮,人们看到的光谱愈清晰愈丰富,流淌入心的滋养就愈丰富愈醇厚,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image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

唐代 岑参

中峰炼金客,昨日游人间。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
春云凑深水,秋雨悬空山。寂寂清溪上,空馀丹灶闲。

南池宴饯辛子,赋得蝌斗子

唐代 岑参

临池见蝌斗,羡尔乐有馀。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
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送楚丘麹少府赴官

唐代 岑参

青袍美少年,黄绶一神仙。微子城东面,梁王苑北边。
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

秋夕听罗山人袖三峡流泉

唐代 岑参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袖三峡泉。
此曲袖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唐代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唐代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