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岑参最出名的一首诗,写尽了边塞的壮丽开阔 你一定曾听过

岑参最出名的一首诗,写尽了边塞的壮丽开阔 你一定曾听过

  

  岑参,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诗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曾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夏之交东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作于这个时期。这首诗中岑参以自己的敏锐观察和奔放洒脱的笔触,展现了唐代边塞的壮丽开阔的景象。本诗婉转隽永地流露出了自己对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心中的那种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文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吹断了白草,八月的胡地天空就飘满了飞雪。

  宛如一夜春风吹遍大地,更像那千树万树的梨花一夜盛开。

  雪花散落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贴身不暖锦被也觉单薄。

  将军都护冻得手都拉不开弓,冰冷的铁甲更让人难以穿戴。

  沙漠中结起了百丈寒冰,整个万里长空聚满了惨淡的愁云。

  主帅帐中为归客摆酒饯行,胡琴琵琶羌笛争先鸣奏来助兴。

  傍晚的辕门前大雪纷飞不止,冻僵了的红旗风都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我护送你回京离去,离别时大雪积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不见了你的踪迹,雪地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诗文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送别武判官的早上,刚开门就看到那北风狂啸、雪挂枝头的场面,展现了边塞的奇丽景象。“即”、“忽如”两字准确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惊喜之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从帐外写到帐内,用“罗幕”、“狐裘”、“角弓”、“铁衣”等写出了雪后的寒冷。诗人愈是衬托这种冷酷严寒的外部环境,就愈是肯定守边将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面貌。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中岑参用夸张至极的手法,写尽了雪天的雄伟壮阔,成为千百年来描写雪景最经典的诗句。这两句诗也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为下文的豪爽场景作下了铺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送别武判官时的隆重热烈:歌舞升平,管弦和鸣,将士们开怀畅饮,这是一场多么热闹非凡的宴会!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是诗人在日暮中迎雪送客时的场景,雪飞漫飞,旗帜不飘,这一动一静的结合,显得一切是那么绚丽多彩!“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天空中的雪越下越大,渐渐把天山的路都积满了,从侧面写出了雪的盛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是本诗的中心句,诗人寓情于景,言语上虽朴实无奇,却字字传神,婉转隽永地流露出了自己对于友人的惜别之情。诗人通篇的千言万语,都是为了烘托心底的那缕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送陶铣弃举荆南觐省

唐代 岑参

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
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
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

唐代 岑参

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
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

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唐代 岑参

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
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 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送崔主簿赴夏阳

唐代 岑参

常爱夏阳县,往年曾再过。县中饶白鸟,郭外是黄河。
地近行程少,家贫酒债多。知君新称意,好得奈春何。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85篇诗文

诗人岑参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