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瘦马,一书袋,一语长啸,才情绝代。品读古诗文的最初,我们总能轻易为中文言简意赅而写尽百态的美所感动,亦会因平平仄仄、朗朗上口的音律而一下子心生喜爱。然而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诗歌音韵已经是再遥远不过的存在了,时至今日,诗歌也不再是生活的主体,而被作为人生的一种点缀。
其实我们从未停止过追忆从前诗词里面的生活,就在你的目光略过、你的脑海中浮现那一行行诗词时,那些预备用自己的笔向有缘人讲述人生的作者们已经,心满意足地微笑了。今日,我们也将结识一位先生,一位将生活与诗交织在一起的先生,李贺。
这位先生自中唐缓缓而来,《新唐书》提到他的时候说,此人“纤瘦、通眉,长指爪”,大约是家境不良,仕途又极不顺意,能想象出的,这位年轻人一定带着种清瘦寡淡的气度。少年成名,青年失意,壮年早逝,李贺用瘦笔浓墨苍凉地涂抹着人生,其才情诗意却又在这种寂寥里尤为突出。
唐朝诗人各有特色,诗作亦气象万千,经历了飘若谪仙的李白,宁静大气的王维后的大唐,迎来了一位天才少年—李贺。李贺的原生家庭虽相传为唐宗室的一支,但到他出生时,早已家道中落,十分贫寒。但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的李贺却才思敏捷。相传,李贺少时即以诗文出名,七岁时,韩愈与皇甫湜因此特地拜访,李贺为答谢,当即挥笔写就了一首词,就是这首流传至今的《高轩过》,这段历史现在虽未完全考证,但也可见李贺少时的才情:
高轩过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少年成名,及到青年之时,李贺的诗名早已远扬,亦留下来如“骑驴寻诗”的佳话,描述的是李贺深入生活、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白天骑一头巨驴出门寻诗,有灵感则记录下来丢进携带的锦囊之中,夜晚回家则废寝忘食地进行整理。靠着天赋与努力,还未成年的李贺已经得到包括韩愈等许多当代大师的认可,韩愈也一直李贺去参加科举考试,为国为己闯出一片天地,然而,李贺人生中最悲剧的状态也是因科举开始的。
元和二年十一月,李贺取得资格,将赴长安参加礼部考核,考取进士,然而,许多嫉妒李贺才华的人并不希望这位年轻人顺利中举,由于李贺之父名为李晋肃,当时的人就说李贺不应举进士,因为“进”与“晋”同音,犯了讳(讳指名讳,避讳一词就是指古代在言谈和书写时回避“尊长”、“君主”名讳的一种要求)。虽然韩愈愤而写作《讳辩》为他辩护,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人,子不得为人乎”,但李贺空有一身才华,并未中举,归家路上,他悲然写下《出城》一诗: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此后,李贺虽再度来到长安,企图谋取一官半职,但也最终只辗转于各个芝麻官职之间,为官三年,李贺未能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但却结交了一批好朋友,也目睹了世间许多黑暗不平之事,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作,讽刺统治者,鞭笞现实,感慨仕途困顿,而这些诗作也奠定了他在诗词领域的超然地位。他的诗中大量出现神仙鬼魅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诗鬼”的名号。
自知为官无望,功名无成,李贺穷困潦倒孤愤郁闷之极,此时又遇到妻子生病去世,心里更加憔悴。只得回到故居养病,此时大概22岁。
病未痊愈,李贺不甘就此沉沦,又起身南游,但南游未果,他又在洛阳、长安、山西等地漂泊,最终,在27岁的时候强撑着病重的身体回到老家河南昌谷养病,期间他可能自知命不久矣,便整理所作诗作,果然,他的人生在不久后匆匆画上句号,这位想象瑰丽、诗风峻峭的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几百首优秀的作品,也留下了一段二十七岁的悲歌。
当然,我们宁愿相信一些美好的传说,诗人在去世前见到天帝派使者召见,邀请他去写作。也许,这个清瘦的身影能在那里能退去世俗的烦忧,像少年时代一样骄傲自信,写下热情洋溢、神采飞扬的诗篇。
最后一起读下:洛夫的《与李贺共饮》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这时,我乍见窗外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背了一布袋的
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雨而降
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
羲和敲日的叮当声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
瘦得
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
涌起千顷波涛
嚼五香蚕豆似的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这小小的酒杯
我试着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绝
塞进一只酒瓮中
摇一摇,便见云雾腾升
语字醉舞而平仄乱撞
瓮破,你的肌肤碎裂成片
旷野上,隐闻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来来请坐,我要与你共饮
从历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并非等闲人物
岂能因不入唐诗三百首而相对发愁
从九品奉礼郎是个什么官
这都不必去管它
当年你还不是在大醉后
把诗句呕吐在豪门的玉阶上
喝酒呀喝酒
今晚的月,大概不会为我们
这千古一聚而亮了
我要趁黑为你写一首晦涩的诗
不懂就让他们去不懂
不懂
为何我们读后相视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