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如果人生实苦,不如放过自己。

李贺:如果人生实苦,不如放过自己。

  岁月不居,道不尽人间沧桑;时节如流,说不完悲欢离合。

  李白醉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轻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之诗,一贯浪漫写实,大开大合之间自有一番气魄,自成一派风格。

  宗室王孙

  他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被后人称为“鬼才”,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文学史上常流传“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敌兵滚滚,大军压境时,他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听到绝妙的箜篌声时,他吟道: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行于秋夜的田野时,他发出: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他还留下了许多绝妙的诗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还有“雄鸡一唱天下白”。

  李贺,今河南宜阳县人。他自幼体型细瘦,通眉长爪,形销骨立,长相特别,人称“鬼像”。

  


  他的父亲担心他活不成,便给他取名李贺,字长吉,希望他能够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李贺本为唐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叔叔)的后裔,他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非常自豪,他经常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李贺家道中落,彼时非常穷困潦倒。

  虽然家境不好,颜值不怎么样,但是李家非常重视家风的传承。

  他小小年纪便才华出众,堪称神童,自小一身傲气,人称“鬼才”。

  声名鹊起

  公元804年春,东都洛阳,花开满城。

  但对于云韶府中管理宫廷音乐的乐工来说,相比于花开,他们更在意谱新曲,作新歌,供奉皇宫里的贵人。

  一时之间,昌谷李府门外围满了慕名求诗的乐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李贺的诗歌经过乐工的传唱竟风靡一时,李贺因此名声大噪。

  可这并不是李贺想要的,身为皇族后裔,却不料家道衰微,流落于昌谷,现如今藩镇割据,大唐的疆土已经变成了任人分割的菜园子。

  当时惨淡的政治局面,令李贺这个一心拥护李唐王朝的忠实粉丝痛心不已。

  渐渐他爱上了兵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改变大唐的颓废。

  


  公元807年,京都长安。

  颇负盛名的大作家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受到了当朝宰相的赏识,风头正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韩愈受人诋毁,他怕留在长安会招来祸患,便主动请缨前往东都洛阳任国子监博士。

  在洛阳的李贺听闻消息,甚是振奋,希望可以得到韩愈指点一番,那必将受益无穷。

  于是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为面见韩愈作了一番准备。

  再说韩愈自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韩家门庭若市,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爱才惜才的韩愈对此也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投卷求学者虽多,但都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毫无新意。韩愈对此不禁失望,激情也慢慢退却了。

  直到一日,下人呈上了一篇新诗卷。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诗念罢,韩愈立即让下人请李贺进门。

  韩愈夸赞李贺,此诗可谓百年难遇,诗中用词机巧,设色浓妙,意趣瑰诡,才力绝人。

  韩愈当时在文坛的地位非常高,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李贺能得韩愈如此夸赞,实属不易。

  在韩愈的举荐之下,李贺也渐渐融入了以韩愈为中心的文人群体,使得初到洛阳的他名声大震。

  仕途失意

  就在此时,李贺想借此机会参加科举一展才华时,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他的父亲,李晋肃病逝了,李贺只得回家守丧。

  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给李贺写信劝他考取进士。

  公元809年,李贺“丁忧”期满,他再次来到东都洛阳,为了自己的仕途重新拼搏,结交人脉。

  韩愈听闻李贺又回东都,便和皇甫湜一同看望李贺。

  李贺遂作诗一首:

  《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和皇甫湜听后大赞,两人建议李贺继续参加科举,这和李贺的计划不谋而合。

  


  《李贺诗人像》袁武 作

  公元810年秋,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不出所料,获得乡试第一名,年底计划前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此时的李贺并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向他席卷而来。

  从洛阳来长安的考生,统一被安排在河南府设在长安的驿站。

  此时一则揭发李贺不避父亲名讳,入试进士,是为不孝的帖子四处流传。

  李贺父名“晋”与“进”同音。

  世俗的偏见是可怕的,李贺气愤难当却又无计可施。

  他最终还是没有顶住舆论的压力,放弃了科举考试的机会。

  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是王室皇孙,官位上可以享受世袭,再加上韩愈的推荐,公元811年,李贺来到长安,任太常寺奉礼郎。

  在这个职位上,李贺整整干了三年,他空有一番抱负,却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微薄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

  李贺不愿如此平庸地活着,文不行那就从武,他确定去边塞从军。

  弃文从武

  公元813年,李贺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奉礼郎的职务,只身前往潞州投奔朋友潞州节度从事张彻。张彻热情地招待了李贺,并让他在军中担任文职。

  当时北地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朝廷对藩镇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摇摆不定。时任昭义军将领郗士美也是心有图谋而无所作为。

  公元814年春,两处藩镇人马想要夺取潞州地盘的辎重和粮草。

  李贺随张彻开赴前线,当昭义军两日急行到达之后,发现敌军并无南下迹象,郗士美便下令进城休息。

  李贺觉得此举不妥,应该向北进军,和张彻研究了一番作战计划。张彻随即上报郗士美,郗士美大呼妙计,此战昭义军全歼敌众。

  但是,受到打击的敌众汇集了周边几十万人马打击昭义军的两万人马。

  附近的藩镇也被昭义军的大胜深深震撼,他们纷纷封锁边境,并经常上书朝廷弹劾昭义军。

  李贺对此异常气愤,他恨各藩镇兵将拥兵自重,垂涎大唐,他怨朝廷为何不能狠下决心,铲除藩镇。

  


  《李贺画像》1986年 范曾 作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的一天。

  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和主战派大臣裴度走在上朝的路上。突然,一群黑衣死士袭来,武元衡当场被杀,首级被取走。裴度跌入水中,侥幸逃过一劫。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唐宪宗龙颜大怒。

  千里之外滁州昭义军大营内,一个身形枯槁,惨白似鬼的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却两眼放光,透着一股狂热。

  他知道机会来了。

  公元816年,元和十年正月。唐宪宗下令讨伐藩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便是李贺的志向,辅佐将帅,报效朝廷。

  英年早逝

  随着旷日持久的战事,李贺发现大唐的人心已经散了。再也不是皇帝登高一呼,将士们前仆后继的场面了。

  如今的李唐已经不是当初的李唐了,李贺逐渐感到愤懑,总是昭义军在孤军奋战,那些节度使都暗怀鬼胎相互算计。

  这人间怎么变成了地狱,到处都是恶鬼。

  这段时间,李贺的诗歌创作突然改变了方向。神秘、凄清、空灵、虚幻,忧国情怀溢满笔尖。

  这一仗毫无悬念,昭义军疲惫不堪,溃不成军,最终郗士美仅带几百残兵逃了回来。

  半个月后,在朝中一片主和声中,郗士美无可奈何,只能告病。

  张彻也整日里无事可做,回到长安家中。

  李贺知道自己已经无缘为军队效力,便也踏上了归途。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渐渐无望,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在诗中经常出现鬼灯、秋坟、衰兰、腐草等。

  奔波多年的李贺身体已经油尽灯枯,却依旧壮志难酬,大唐的江山始终是他的执念。

  公元817年,李贺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英年早逝,享年27岁。

  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乃人生三大悲事。

  李贺少年时父亲就病逝了,独留母亲和他相依为命,所以他的性格极为敏感。

  成年后本想为朝廷效力,但仕途上的失意和当时惨淡的政治局面更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李贺的勤奋虽然没有换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现实理想,但给后人留下了雄奇、诡谲的诗篇,足以名垂诗史。

  人生最难的修行是与自己和解。

  他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自己,在愤懑和忧郁中离世。

  其实越长大就越发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我们总是渴望实现少年的抱负,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其实,活着便是活一种心态,如果人生实苦,不如放过自己。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唐代 李贺

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
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唐代 李贺

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不闻今夕鼓,差慰煎情人。
赵壹赋命薄,马卿家业贫。乡书何所报,紫蕨生石云。
长安玉桂国,戟带披侯门。惨阴地自光,宝马踏晓昏。
腊春戏草苑,玉輓鸣qX辚。绿网缒金铃,霞卷清池漘.
开贯泻蚨母,买冰防夏蝇。时宜裂大袂,剑客车盘茵。
小人如死灰,心切生秋榛。皇图跨四海,百姓拖长绅。
光明霭不发,腰龟徒甃银。吾将噪礼乐,声调摩清新。
欲使十千岁,帝道如飞神。华实自苍老,流采长倾湓。
没没暗齰舌,涕血不敢论。今将下东道,祭酒而别秦。
六郡无剿儿,长刀谁拭尘。地理阳无正,快马逐服辕。
二子美年少,调道讲清浑。讥笑断冬夜,家庭疏筱穿。
曙风起四方,秋月当东悬。赋诗面投掷,悲哉不遇人。
此别定沾臆,越布先裁巾。

王濬墓下作

唐代 李贺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湘妃

唐代 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杂曲歌辞。少年乐

唐代 李贺

芳草落花如锦地,二十长游醉乡里。红缨不重白马骄,
垂柳金丝香拂水。吴娥未笑花不开,绿鬓耸堕兰云起。
陆郎倚醉牵罗袂,夺得宝钗金翡翠。

难忘曲

唐代 李贺

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