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一个人能对上,宋朝才有下半句

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一个人能对上,宋朝才有下半句

  唐朝历经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这200多年当中,李唐帝王殚精竭虑,开创了鼎盛的“贞观之治”,李治又在“贞观之治”的前提下开创了“永徽之治”,此时唐朝疆域拓展到了最大。

  


  在繁荣的社会背景下,也是诞生了许多文人雅士,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的又一颗明珠,冠绝古今的唐诗,也是一直被世人传颂,提起唐诗,李白、孟浩然、杜甫的诗词是信手捏来,每个人在诗词当中又有着雅号。

  


  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能够跟他们齐名的就是诗鬼李贺,李贺是长吉体诗词的开创者,属于中唐晚期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常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诗文多为“鬼仙之辞”,因而被称为“诗鬼”。

  相传李贺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韩愈、皇甫湜亲自拜访,李贺就写下了《高轩过》一诗,两人更是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名扬京洛,李贺为李唐宗室后裔,武则天掌权时,宗室大多都遭到了迫害。

  


  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就已经家道中落,正是因为这层身份,李贺从小就多愁善感,在21岁时,李贺因身份未能参加科举,他也写下了许多抒愤之诗,但经过他人推荐,李贺还是谋得了一官半职,任奉礼郎,九品官员。

  “牢落长安”三年,李贺见识到了官场上的黑暗,他的诗词也是带着浓浓的现代讽刺感,后世才子,也就是将贺诗称为“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忧郁心情,加上功名无望,李贺就干脆辞去官职。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辞官,返回洛阳,在途中李贺就写了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当中就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他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这首诗是李贺最佳的代表作之一,对唐朝的影响力非常大,不少的才子将“天若有情天亦老”当作上联,想要谋得一个下联,但唐朝无一人能接上,宋代宋词的发展,又将文学推向了高潮。

  


  像是《忆秦娥》当中就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河满子》也是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这些诗词在当时确实有些不尽人意,一直传颂的只有宋初石延年的下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入无恨月常圆”这幅对联,意境高远,对仗工整,堪称位文学史上一大进步。李贺本天资聪颖,但忧郁成疾,27岁就离世了,若是在给他几年,必定能够创造辉煌。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 ...

唐代 李贺

寻常轻宋玉,今日稼文鸯。
戟干横龙簴,刀环倚桂窗。
邀人裁半袖,端坐据胡床。
泪湿红轮重,栖乌上井梁。

莫愁曲

唐代 李贺

草生龙陂下,鸦噪城堞头。
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
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归来无人识,暗上沉香楼。
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
若负平生意,何名作莫愁?

赠陈商

唐代 李贺

长安伽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伽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溪晚凉

唐代 李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留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月

唐代 李贺

玉壶银箭稍难倾,釭花夜笑凝幽明。碎霜斜舞上罗幕,
烛笼两行照飞阁。珠帷怨卧不成眠,金凤刺衣著体寒,
长眉对月斗弯环。

过华清宫

唐代 李贺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生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