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无人能对,宋朝才有人对出下句

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无人能对,宋朝才有人对出下句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后世的我们带来了不少珍贵的文化宝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比如李贺便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存在。

  

image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被后世之人称之为“鬼才”,“诗鬼”。李贺为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此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

  

image


  正是因为如此,李贺有着很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并成为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不过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李贺的仕途也开始不顺利,缩写写下了不少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而作品。

  当然,说起这个人,其最经典的诗句当属“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出自下面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image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我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但是天亮之后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种着一棵棵的桂树,它们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中有着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的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但是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便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的时候,铜人都忍不住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吧。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这首诗大约写于元813年(唐元和八年),当时的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在由京赴洛的途中所作。整首诗表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感叹,对未来的无限忧愁。

  

image


  而整首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最为经典的存在,因此后世之人便将整个句子拿出来当作上联,想要对出一个完美的下联。

  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绞尽脑汁都无法得到完美的下联。直到宋朝时期,才有一个人在赠送友人的对联中写下了“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妙句,此人便是石延年。石延年的努力,使得这个对联变得非常完美,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

  

image


  参考资料:《旧唐书》、《唐诗宋词鉴赏》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江楼曲

唐代 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苏小小墓

唐代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杂歌谣辞。邺城童子谣

唐代 李贺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香扫途,相公归。

闰月

唐代 李贺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
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
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梁公子

唐代 李贺

风采出萧家,本是菖蒲花。
南塘莲子熟,洗马走江沙。
御笺银沫冷,长簟凤窠斜。
种柳营中暗,题书赐馆娃。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

唐代 李贺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