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是要避讳的。
啥意思?
且看百度百科的权威解释:
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指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讳,指忌讳的事情,
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在封建社会,皇帝当家的年代,
对皇帝或地位、辈分比自己高的人,
不能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甚至是名字的某一个字。
在书写中也不能直接写出。
避讳方法:
名字作减笔处理,读成别的音
逢着这些要避讳的字,
做减笔处理,读的时候也读作别的音。
让梅长苏和林黛玉实地演练给大家看。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
林殊化成梅长苏回到金陵城。
其身形相貌堪比整容再造,
几乎所有的老朋友都没认出来。
只有静妃见都没见过他,
却一下子认出了梅长苏,
就因为梅长苏的一本名为《翔地记》的书。
梅长苏的母亲叫“溸潆”,
在写到这两个字时,为了避母讳,
梅长苏对两个字做了减笔处理,
静妃一看,“这怕不是小殊么?”
恭喜你,答对了。
同样做减笔处理的还有林黛玉。
“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时名字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中每每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谁的名字要避讳?
帝王、长官、圣贤、长辈
当然,在古代,
不是所有人的名字都要避讳,
比如说隔壁的张发财和前村的李小二。
避讳也是有原则的,
记住,以下四类人,
是需要避讳的。
一、帝王
在唐朝,你最好不要叫世。
君不见,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观世音都改成观音了,
三省六部中的“民”部都改成户部了。
你还能比观音菩萨有面子。
二、长官
避长官讳是最令人无语的了。
如果你的长官名字里有“正”字,
或者长官的爷爷或爸爸的名字里有“正”字,
你平时说话可千万注意了,
别张口就来了。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真是可气又可笑。
三、避圣贤讳
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
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
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孔子,名“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更恐怖,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避长辈讳
就是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和别人交往时,
也要注意避谈对方父母名讳,
否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
来看东晋桓玄的例子:
晋朝时有个叫王忱的人,
一天去看望桓玄,
桓玄用酒招待他,
王忱因为刚饮过药忌冷酒,
因此叫仆人去“温酒”,
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
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
一听“温”字就要痛哭流涕,
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这叫什么事儿啊!
避讳受法律保护
唐朝:避讳我们是认真的哟!
避讳是受法律保护的,
以家讳为例。
在唐朝,《唐律》中规定:
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
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
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
一旦查出没有避家讳而接受了官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