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大漠:广大的沙漠。
②燕山:位于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北方一些重要隘口。
③钩:古人挂床幔的帘钩,一说指银钩弯刀,比喻弯月。
④何当:何时,何日。
⑤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⑥走:跑。
⑦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广阔的沙漠在晚上看来如霜雪一般,燕山上悬挂的弯月像银钩一样。
马儿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之上。
小知识
怀才不遇的李贺和“呕心沥血”的来历
在古代,马儿跟我们的诗歌文化联系得非常密切,有一位诗人就喜欢骑着匹瘦马到处寻找诗歌创作的灵感,由此造就了一个成语“呕心沥血”。
这位诗人就是中唐时期的李贺,他是李唐宗室的远亲,但是家道很早就中落了。这位李贺出名极早,相传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因为诗文写得好名动京城。当时的吏部员外郎大文豪韩愈和侍郎皇甫(fu,三声)湜(shi,音时)听说之后,还不大相信,便一起去探访究竟。
韩愈和皇甫湜见到李贺后,当即出题让他写作,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小李贺向二位大人鞠了一躬,提笔写下了名作《高轩过》。韩愈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连称“天才,天才!”
但是也有一些人嫉妒李贺的年少成名,就给他找茬,还在对于一个唐代文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上找茬。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其中的“晋”与“进士”同音,犯了忌讳,李贺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为了反驳这件事,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讳辨》来帮李贺辩解。
最终,李贺的仕途还是毁在了这些小人的中伤里,一代少年天才始终生活在穷困潦倒里。其实,作为年少成名的诗人,李贺并没有自负其才,带着很重的“偶像包袱”饱食终日。他写诗不着急下笔,而是努力到生活中发现题材。
李贺经常戴着一个小锦囊,骑着一匹瘦马,边走边思索诗句、发掘题材。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就赶快拿出纸笔,把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放进小锦囊里。回到家后,他连饭也来不及吃,先拿出锦囊里的字条整理,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李贺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这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呀!”
虽然不能考进士、仕途失意,李贺也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他写了二十三首《马诗》,或赞颂马的品质,或感慨马的命运,或抒发远大的理想,或表达对现实的愤慨。可以说,这些身负奇才却不得重用的马儿们,就是李贺本身啊。《马诗》的第五首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里是说,广阔的沙漠在晚上看来如霜雪一般,燕山上悬挂的弯月像银钩一样。马儿何时才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之上。
开头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用简单的十个字,勾勒出了大漠辽阔荒凉的景象。大漠、燕山都是北方盛产良马的地方,也是边疆战乱、需要战士保家卫国的地方。所以李贺问道,优秀的马儿何时才能戴上络头,驰骋在沙场之上?这表达了他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不得重用的愁苦。
李贺因为身负鬼才、又喜欢写一些生死的意向,被人称为“诗鬼”。但他最终也没能施展出才华抱负,因病早逝,年仅二十七岁。非常喜欢李贺的韩愈,也曾写过一篇与马相关的文章《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在这里抨击了在不爱惜人才的封建统治下,有许多千里马,空有才华,却生不逢时。李贺,无疑也是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