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金庸像杜甫,古龙如李贺

金庸像杜甫,古龙如李贺

  最近接到一个电影的邀约。徐克监制、尔冬升导演的《三少爷的剑》会在七夕期间上映,我会对话主创,到时在这里分享。

  借这个机会,今天聊一聊古龙。经常被人问:你喜欢古龙吗?觉得和金庸比怎么样?

  一提到“古龙”两个字,心里就“咯噔”一下。他的作品给你的感觉像什么呢?就像是一个相交多年的臭朋友,暌违已久了,忽然又吊儿郎当站在你面前,咬着烟头、咧嘴笑着看着你。瞬间地,你就产生一种爱恨交加、又哭笑不得的感觉。

  古龙的小说的毛病,就像他人的毛病一样多。比如:

  “阿吉道: ‘一个人挣扎奋斗一生,有时侯并不是为了名利两个字。’

  “竹叶青道: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阿吉道: ‘还有两个字,理想!’”

  你不觉得会噗嗤笑场出戏么。又比如:

  “你有没有听见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

  这难道不是标准的很多中学生努力写出的美文么?说完这话,我才想起古大爷确实是中学生,并且是肄业。

  古大爷的电影,经典的有,烂的也烂得出奇。要说好的还是邵氏拍的几部,“古龙+楚原+狄龙”的组合,《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古龙味儿十足,制作也用心。我还看过尔冬升当年自己演的三少爷谢晓峰,也是邵氏的片,最后“大决战”那一场里,原著里写的“枫叶如血”也努力做了个十足。

  要说烂的,也确实烂穿底线,最遗憾的是古大爷自己搞电影公司那几年拍的片,胡搞瞎搞,还铁了心要用相好的孙嘉琳当女一号,结果片子质量低劣,票房惨淡,据说古龙甚至要让黑社会到影院去大砍,不准电影下线。

  但是我们又喜欢古龙的什么呢?

  前不久,编剧史航老师用66元巨款为代价,问了我一个问题,大意是:你最喜欢金庸,那你觉得武侠小说有没有第二人?他是谁?我说还是古龙。

  不妨先把古龙和梁羽生对比一下。

  一个作家的本事,大致可以分成两块,一块叫做“才”,一块叫做“学”。前者是指你的天赋、才华,后者是指你的学养、积淀。就好像古代有学者说,李白和杜甫一个以才胜,一个以学胜,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古龙和梁羽生放在一起,古龙是典型的“才胜于学”。就像一个江湖野路子的天才大排档厨师,没接受过什么培训,也不认识很多高级食材,一辈子就守着摊子炒一个菜,但却炒出了风格,炒出了水平。

  想象一下吧,夕阳西下,小摊上食客渐渐多了,不停有客人催促、叫嚷,但古大厨师斜倚灶台,漠然地看着天空,爱搭不理。忽然间,他深吸口气,抿干了最后一口酒,挽起袖子,生起旺火来。然后食材下锅,红的绿的都在镬内热烈翻动,之前聒噪的食客此刻都张着嘴巴,抽动着鼻子:“好爽,好过瘾!”

  这是读古龙应有的心态。我们跑到小摊上,本来就不是为了吃法餐的啊。你拿着法餐的标准去和厨师说,这个没弄好,那个没弄好,古大爷可能白你一眼:有病吧?

  相比之下,梁羽生老侠则更像是“学胜于才”。

  他的中文英文都很好。英文曾把金庸给震了,文史功底和金庸比也更系统,诗词亦在金庸之上。金庸自己写的旧诗,只能“达意”而已,造诣不是一流的,这个他自己也承认,不如梁羽生。

  梁老侠也不是没有才。他编织了诺大的武侠世界,从大唐到大清,从天山到江南,没才是不行的。然而和他的学养相比,总觉得老先生刻画人物、编织故事的天赋灵气还差了一线,击不穿你的灵魂。他的书,有点像是用浅碟子装的上好白酒,香是香,却只能舔着喝,总觉得差点意思。

  古龙和他恰好是反着的。

  古龙其人、其文,像是辣喉的大壶烧酒,有文字洁癖的人凑近一闻,会暗说是什么鬼,但几杯下去,你不觉沉醉,大呼小叫,欲罢不能;又像是一脸雀斑的美女,你和她脸对脸时瞧不出好来,但遥遥一望,又觉得别有一番摄骨的风情。

  然而,如果只这样,古龙还不能叫古龙。

  他的地位不是和梁羽生老侠比出来的,而是和金庸比出来的。

  回到一个老问题:怎么看待金庸和古龙的区别?我觉得如果用唐诗里的人物打比方的话,金庸很像杜甫,古龙则像李贺。

  什么叫“像杜甫”呢?就是所谓集大成者。对于杜甫在唐诗里的江湖地位,莫砺锋教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杜甫就像是浩荡大江上的一座水闸,上游所有的水,都必须汇聚到他那里去;下游所有的水,都必须从他那里放下来。

  后来中晚唐所有的高手,都离不开杜甫的笼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每人都只能拿杜甫的一块去学。金庸在武侠小说里也是一样。

  然则为什么又说古龙“像李贺”呢?因为他们面临的江湖形势、挑战都一样,后来又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当李贺踏入诗坛的时候,是什么形势?是盛唐诗人的高峰太高,再按他们的路子去写已经没前途了。在大宗师的阴影笼罩下,你要么继续因循守旧,甘于平庸,要么开天辟地,自创一派。这和古龙的情况是一样的。

  古大爷从1960年写第一部《苍穹神剑》开始,都是着按金庸的路子、或者说传统武侠的路子在写。可等他1967年吭哧吭哧写到《武林外史》,香港那边金庸已经完成《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了。这两部登峰造极的书一出世,武侠世界里天雨血、鬼夜哭,后来人几乎没得写了。

  绝地之下,只有求变。诗仙诗圣做不了,我就做诗鬼;宗师做不了,我就做鬼才。

  李贺就毅然投身去了幽冥世界。他把过去的一切套路、教条都抛开,什么“四声八病”,什么“雅正平和”,什么“清水芙蓉”,统统一边儿去吧。

  他用李白杜甫不会去用的鬼魅字眼,压着前代宗师不会压的极险的韵,写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魔幻的诗、凄艳的诗、诡谲的诗,“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硬生生劈开了一条新路来。

  他把唐诗的天捅了个窟窿,让大家探头一看:呀,原来这外面还有世界!还有路可以走!于是后来者源源不绝,他们沿着李贺的路继续前进,开辟了晚唐的瑰丽奇幻一派。

  这多么像是古龙。在《绝代双骄》之后,他忽然决定把过去的一切套路都抛下,用武侠小说的皮,装上推理小说、侦探小说的内核,写一种全新的武侠。

  我们不知道,他做出这个“变”的决定,是在一夜之间、一次酩酊大醉之时,还是经过了一番漫长的、逐渐的领悟?总之,等到《楚留香传奇》问世,这一场大变基本完成。

  从此,再没有小男孩打怪升级的成长史了,主角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超级英雄;再没有一招一式、酣战一百合不分胜负了,而是电光石火、瞬间决定生死。

  他造出了一个新世界。虽然其中也夹杂着旧世界中的元素,也有丐帮、昆仑、峨眉、点苍,但我们都承认,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和李贺一样,古龙也早逝了。但他在荆棘中闯出的那条小径,也像李贺一样启发了许多后来者。他们惊呼“呀,原来武侠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哎”,然后聚集在他倒下的地方,整顿了行囊,点燃了火炬,继续着他没走完的路。

  当然,古龙的毛病,也和李贺很像,常常是有好句却没有好篇,内容上大多是个人抒发,缺少厚重的东西。

  杜甫是可以经得起无数人解读的。有一句话叫“千家注杜”,就是说历史上有无数人都在注释杜甫、解读杜甫。但不会有这么多人解读李贺。

  这就像金庸,我可以靠解读他的作品为生,因为它足够厚重、格局足够大,三五年我不担心会解读完。如果换成读古龙,也许几个月下来就吃干榨尽,没话可说了。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永远会有人喜欢李贺超过杜甫,就好永远会有人喜欢古龙超过金庸。文学的丛林里,每一株大树立起来,都只会增加森林的美丽。

  这是读者的幸事。如果唐诗里没有李贺,会是多么苍白。如果武侠里没有古龙,会是多么无趣。

  金庸,是没法取代古龙的。

  就比如金老爷子写了那么多好酒贪杯的侠客,令狐冲、乔峰,写得都很好。可当我们在月下举起酒杯时,想到的不会是令狐冲、也不会是乔峰,而只会想起楚留香、胡铁花、陆小凤。当烈酒入喉时,我们也不会想起金庸的“剧饮千杯男儿事”,而或许只会想起古龙笔下那个割头小鬼的一句话:“饮不完的杯中酒,割不尽的仇人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贾公闾贵婿曲

唐代 李贺

朝衣不须长,分花对袍缝。嘤嘤白马来,满脑黄金重。
今朝香气苦,珊瑚涩难枕。且要弄风人,暖蒲沙上饮。
燕语踏帘钩,日虹屏中碧。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

假龙吟歌

唐代 李贺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苍鹰摆血,白凤下肺。桂子自落,
云弄车盖。木死沙崩恶谿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崖蹬苍苔吊石发,
江君掩帐筼筜折。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舞曲歌辞。拂舞辞

唐代 李贺

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
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全胜汉武锦楼上,
晓望晴寒饮花露。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
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龟。从蛇作龟二千载。
吴堤绿草年年在。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五粒小松歌

唐代 李贺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相和歌辞。神弦曲

唐代 李贺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画弦素管声浅繁,
花裙綷縩步秋尘。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百年老鸮成木魅,
笑声碧火巢中起。

杂歌谣辞。邺城童子谣

唐代 李贺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香扫途,相公归。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