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诗鬼李贺:一位短命天才的传奇人生

诗鬼李贺:一位短命天才的传奇人生

  我们先从一个“流血事件”说起。

  武则天上位,建立武周,大肆杀戮李唐王室。这时,一个叫李晋肃的王孙已经家道中落,以落魄贵族的形象生活在河南。他落魄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情报系统全国第一的武则天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支皇室远亲。李晋肃因此逃过一劫。这实在是文化之大幸,因为几年之后,李晋肃将迎来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李贺。

image

  一、天才也需要呕心沥血

  李贺凭借以闻名后世的,除了“诗鬼”的名号,还有作为短命天才的传奇。虽然他所处的时代,武则天时代的血雨腥风早已过去,他终于可以站出来响当当地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但是毕竟家族式微,估计连个富农都算不上。

  李贺形体瘦弱,可能与家境贫寒有关系。但要么怎么说是天才呢,就是这样的物质条件下,人家依然才思敏捷,七岁能写诗,还擅长疾书,简直可以媲美世代贫农、五岁却能援笔成诗的天才方仲永。

  可怕的是人家不但天分高,还足够努力。据记载,长大一点后的李贺常常骑着一头驴沉吟佳句,如果有灵光乍现的时刻就赶紧记下来,把纸扔进跟随的书童背的口袋里,晚上回家时就是满满一口袋诗句。他母亲见他这样都心疼,说:“你这个孩子是非要把心血呕尽才罢休么!”

image

  可以说,李贺的早逝与这种“苦吟”有很大关系,他的确是用生命在进行诗歌创作。天才也需要呕心沥血,这就是光耀后世者与泯然众人者的差距所在。

  二、天才与大咖的历史性会晤

  关于天才李贺,还有这样一段传说:

  李贺七岁时已经凭借诗歌名满京洛,当时的文坛一哥韩愈和徒弟皇甫湜读了他的诗,都拍案称奇,于是一同去造访李贺。

  当他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出来见他们时更是吃惊,为了检验李贺是不是炒作,两人命李贺当场即景赋诗一首,李贺一首《高轩过》又是拍二人的马屁又是说自己的处境抱负,让两人对李贺的才名更加肯定。

  这个传说未免离奇,于是在清代遭人质疑,到了近代,经过考证,断定《高轩过》应为李贺二十岁的作品。所以,天才李贺与大咖韩愈的历史性会晤,应该是这样的:

  李贺十八岁就已经诗名远播,但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李贺非要得到大咖韩愈含金量极高的肯定。听说韩愈在洛阳,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见韩愈,自荐信就是这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边塞诗作为唐诗的一个主要题材,到了中唐已经出现过高岑、卢纶、李颀这样的大家,名篇更是层出不穷。而李贺这首边塞诗,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明显与前辈们风格不同,成功引起了韩愈的注意,这才有了韩愈和皇甫湜回访,李贺作《高轩过》的事。

  得到了文坛一哥的肯定,李贺踌躇满志,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期待,准备参加科举考试重振家风。天才就是天才,一路顺风顺水地考到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但是,麻烦又来了。

  我们常说“天妒英才”,可知,如果才名太盛可能会被老天嫉妒,结果就是少活几年。这虽然也是件很让人难受的事,但是比起人妒,天妒就太纯粹了,因为人心有多阴险是无法预料的。李贺很不幸,被天妒,也被人妒了。

  一众妒才者嫉妒并且畏惧李贺的诗名,怕被李贺抢饭碗,各自发表言论阻挠李贺。其中,一个妒才者拿李贺死去的父亲做文章,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生生把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谐音成了“进士”,说李贺参加进士科考试就是对父亲的不孝。

  这显然是荒唐的。韩愈听说了李贺受到这样的委屈,拍案而起,写了一篇《讳辩》声援李贺,在文中发出了犀利的质问:“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要是父亲叫‘仁’,儿子还做不做人了?!”

  但是事实证明,在社会舆论面前,大咖也是人微言轻。李贺就这样被剥夺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没法参加“高考”,李贺拿着一张初中毕业文凭被困在了长安。但不得不说,李贺绝对是“间歇性混吃等死,持续性踌躇满志”的代表。

  困守长安期间,他写了一首《致酒行》。在诗中,他先说自己是多么零落栖迟,家人盼他回家是多么的望眼欲穿,而后,“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一下子意境开阔,完全不像个考试受阻的落魄青年。尤其是那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更是被后人多次引用。我们熟悉的那个李贺又回来了。

  以李贺诗句被引用的情况,要是他不那么命短,估计以后收版权费都能收到手软,完全不用那么潦倒。唉,造化弄人啊。

image

  三、天才人生的最后几年

  很多在后世之中光芒万丈的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往往被排挤被忽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相当怪异但又普遍的现象。对此,杜甫的解释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清人赵翼的解释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贺,也是一样。

  举进士不得的李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往返长安,可能是凭借皇室远亲的身份和良师益友韩愈的举荐,在极其重视科举成绩的唐代做了几个小官,却依然是仕途惨淡。

  这段时期,他在《开愁歌》中抱怨过“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还描写了自己“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境。当他被命运击垮,再也不复当初志得意满含忧含愤离开长安时,把悲愤寄托给由汉武帝所制、魏明帝所迁的金铜仙人,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谢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中,李贺借见证了汉代兴衰的金铜仙人,几乎看穿了九十多年后唐代的灭亡。而因为不忍离开长安而清泪如铅水的金铜仙人,正是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的李贺的凄凉写照。

  李贺还抛出了一句千古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一直以来被众多文人雅士所对,从宋代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到元代元好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乃至于近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足见其影响力。

  离开长安后,李贺一路向西,做过3年的军队幕僚。彼时唐代已经显现出动荡的苗头,割据势力猖獗,李贺的新老板讨叛无功索性告病修养,无路可走的李贺强撑病体回到河南家乡,不就病死,享寿二十七岁。

  从李贺留下来的诗作中足以窥见他奇丽诡幻的风格。箜篌国手的演奏,在他听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梦游月宫,在他看来是“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此外,将神仙鬼魅写进诗作也可以令人毛骨悚然,比如“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诗鬼,亦是诗诡。

  杜牧评价亡友李贺时,拿李贺的这些诗作和屈原的《离骚》对比。他认为,《离骚》除了文学价值以外,还有激励君主的作用,而李贺的诗歌,虽然缺少这一点“理”,但是词藻已经超越了《离骚》。

  如果李贺可以假命于天,把诗歌中欠缺的“理”补上,他的诗就可以完全凌驾于《离骚》之上。这实在是了不得的评价。

  关于李贺的死,还有一个传说:

  李贺临终之时,看见一个穿着绯衣、驾赤红虬车的仙人从天而降,请他去为天帝新建的白玉楼写《白玉楼记》。李贺放心不下年迈的母亲,意欲推脱,却被仙人不由分说地带走了。

  作为一个21世纪的进步青年,我宁愿相信这个传说。命运对李贺是公平的,给了他世所罕有的天赋,也给了他不寻常的坎坷际遇;没有给他足够长的生命,却给他的诗句以跨越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天若有情,也应该用这种郑重的方式招回这个人间迷魂了。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神弦

唐代 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经沙苑

唐代 李贺

野水泛长澜,宫牙开小蒨.无人柳自春,草渚鸳鸯暖。
晴嘶卧沙马,老去悲啼展。今春还不归,塞嘤折翅雁。

南园十三首 其十

唐代 李贺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唐代 李贺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往还谁是龙头人,
公主遣秉鱼须笏。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陇西长吉摧颓客,
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官街鼓

唐代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梦天

唐代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