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学诗
在诗词发展鼎盛的唐朝,
他凭借冷艳怪丽的遣词,
诡异变幻的创作风格,
受到韩愈青睐,被人称为“诗鬼”,
成功跻身诗仙、诗圣、诗佛行列。
但世事难料,天妒英才,
他空有一腔热血,享寿27岁。
呜呼哀哉!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宜阳县)人。因仕途失意,加上愁苦多病,他只好将精力用在写诗上。李贺的诗继承并发扬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异想天开、新奇瑰丽的诗境,加上“冷艳怪丽”的遣词,在唐朝诗坛独树一帜。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李贺的诗所创作的风格和意境归纳为“长吉体”。李贺也因此被称为“长吉体诗歌开创者”“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著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当时潘镇割据严重,外地将领飞扬跋扈,战事频繁,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统一安定。据说,当年唐宪宗任命张煦为节度使,让其领兵平复雁门郡之乱。李贺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这首诗的。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李贺模拟乐府古题填写的这首新诗,虽然并非纪实,但在当时极具代表性,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贺18岁就已经诗名远播,但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很想要得到当时“文学大咖”韩愈的肯定。
听说韩愈在洛阳,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雁门太守行》去见韩愈。韩愈读过后,惊为天人,并因此器重李贺。
诗词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联诗人便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黑云”既指天上乌云翻滚的样子,也暗示攻城的敌军向城池进攻的场景——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用“压”和“摧”揭示敌军来势凶猛的同时,也衬托出守城将士临危不惧的气魄。
“金鳞”比喻守城将士身上被阳光照耀着的闪闪发光的铠甲。诗人借日光照耀盔甲这一意象进一步突出守城将士的威武雄壮。日光和盔甲,一冷一暖,对比强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两军对垒的惨烈,战士们吹响的号角声伴随着萧瑟的秋风响彻天际,塞上战死的将士流下的如胭脂般鲜红的血迹,早已凝固成一片紫色。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战场泥土中混着的胭脂般凝固的鲜血。诗人没有直接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几个典型的意象来描摹,如“角声满天”“秋色”“塞上”“胭脂”“夜”等,从侧面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和交战时间之长,同时一个“凝”字暗示死者的鲜血已经慢慢凝固,混入泥土由鲜红变为紫红,一方面突出死伤惨重,另一方面颇具动态变化,触目惊心。
颈联诗人通过典故来表达将士视死如归的豪情。深夜里,寒风卷起旗帜,军队悄悄接近易水;浓霜浸湿了战鼓,鼓声变得沉闷,击打不出振奋的战鼓音。这里“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让人不自觉联想到《荆轲刺秦王》中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运用典故既点明地点,又暗示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此外,为什么红旗半卷着?鼓声低沉仅仅是因为秋霜凝重吗?其实,这两句写部队夜袭,为了避免被发现只能半卷红旗、悄悄鸣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