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走到中唐的时候就特别尴尬了。因为盛唐的时候竖立起两座高峰:李白和杜甫。后来想写诗的人,一看到这两座高峰,内心都非常绝望。
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
“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意思就是说,李白、杜甫之前,诗歌江湖的高手们各怀绝技,各领风骚,谁也不服谁。当李白、杜甫横空出世后,这两人立即成为诗坛的绝顶高手,大家公认他俩是老大。而且这两人才气大得不得了,似乎把诗都写尽了,后世的诗人,无论怎么变化,好像都找不到新路,只能学习追摹李杜。就好比中唐的文坛大宗师韩愈所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所以,在唐诗这条道路上,李白和杜甫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中唐那些写诗的人,都学李白、杜甫。由于李白是天纵奇才,学起来很困难,反而是杜甫,虽然是绝顶高手,但很接地气,成为中唐诗人们主要的学习对象。不过,虽然都是学杜甫,但因为个人禀赋不一样,就发展出不同的路数,这就好比同是华山派,就有剑宗和气宗的差别,中唐学杜甫也形成两大群体,就是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这个韩愈很厉害,学杜甫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杜甫在“奇险”处,还有发展的余地,所以就瞅准这个方向,专门发扬光大杜甫的奇险、重拙和铺张的一面,终于成为一代高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门派。他的诗,奇崛陡峭,骨力遒劲,“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在这个门派下,集聚了像孟郊、贾岛、卢仝、马异等诗人,这些诗人在奇险方面成绩显著,赢得了“郊寒岛瘦”、“卢奇马怪”的说法。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白居易在面对杜甫一生绝学的时候,取了杜甫通俗的一面。专门学习杜甫诗歌的口语化,走浅切、通俗的路子。所以元白诗派的诗,很多都是用最率真、最浅白的语言写出来,甚至还直接用口语。这样就形成了元白诗派的平易风格,和韩孟诗派的奇崛相比,就好像高山和平原的差别。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这两派诗歌特征进行了总结: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韩孟诗派把各种“不敢言”的奇险、怪异都写了,元白诗派说的又是人所“共欲言”,通俗、絮烦,面面俱到,这两大诗派一发展起来,简直就是不想让人写诗了。唐诗就真的没有新路子了吗?
公元790年,韩愈和白居易刚迈进诗坛,正奋力创建自己门派的时候,一个男孩在河南昌谷出生了。
这个男孩的父亲李晋肃给儿子取名“李贺”,字“长吉”。这个男孩姓李,追溯其祖先,还能和李唐皇室攀上点关系,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所以他身上还有点稀薄的皇室血统,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从名字看,李贺的父亲只希望他健康幸福,永远吉祥。但这个孩子生来就有点不一样,气质忧郁、性格孤僻,还酷爱写诗。
说起写诗,确实有点尴尬。之前的李白、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再加上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发扬光大,好诗都快被他们写完了。唐诗的圣殿中,排满了诗仙、诗圣、诗佛、诗狂、诗魔、诗豪……的牌位,要想挤进去,真的好难。
但是李贺的目光穿越了那些先贤、前辈的牌位,直达苍穹,他在内心坚定地对自己说:“我就是要写诗,而且要写出和他们都不一样的诗。倘若人人都一样,何来惊天动地、卓尔不凡?”
李贺从小就是个怪小孩,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家乡河南昌谷,李贺经常一个人走出很远,他会走到坟地,去认墓碑上的字,读上面的墓志铭。他会爬上充满神话色彩的女几山,看兰香女神升天的古庙。在这些神秘、寂静的地方,诗情诗意在李贺的心里疯狂地生长。这个时候,一种迥异的诗歌风格,逐渐在李贺的心里成形。
慢慢地,李贺长大了。还不到十八岁,李贺就准备走出家乡,到更大的地方去绽放他在诗歌上的异彩。
李贺的家乡昌谷,离东都洛阳很近。所以他的第一站就是这座伟大的城市——洛阳。
这时候的李贺,虽然还没有经过诗坛的检验,但他对自己酝酿出来的新诗歌风格信心满满,他相信自己能在诗坛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凭借自己的诗歌考中进士。
但是在唐朝,要想中进士,是非常困难的,那是全天下文人的竞技场,最终能胜出的寥寥无几。那时候每年全国进士科考生有一两千人,能考上的也就一二十人。所以唐朝一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你五十岁能考中进士,也还是很年轻的。
唐朝科举考试阅卷,名字不用封起来,阅卷人是能看到的。所以最终要胜出,不但诗词水平要过硬,而且在文坛要有广泛的人气。也就是说,不是在考试的时候,突然神来之笔,偶尔写出一次好诗,而是写诗水平经过文坛广泛鉴定,有很好的人气基础。
所以文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名次,考前为自己赚取人气就非常重要。当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找文坛大V推荐。就好比微信小号要想火,就得找那些有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大号推荐。在唐朝,这种方式叫干谒。如果你有文坛大腕的打call,获取到旺盛的人气,那考中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李贺到洛阳不但想在诗坛扬名,也想高中进士。所以他也要拿着自己的诗赋去拜谒那些公卿硕儒,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推荐。
他找的谁呢?
韩愈。
那时候的韩愈,是文坛大宗师,名气大得不得了。他当时搞的“古文运动”,火的一塌糊涂,吸引了大量的崇拜者。找他写墓志铭的是络绎不绝,即使他的收费高得吓死人,一篇墓志铭动不动就是“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或是“绢五百匹”,相当于好几百贯钱。当时京城一个三品大官,不算禄米和职田,月俸也就6贯钱。是不是很拽?谁让人家是“文起八代之衰”呢。
所以谁要是能得到韩愈的推荐,人气就会直线飙升。
毫无名气的李贺,知道要想打动文坛大宗师,光靠自己那点稀薄的皇室血统是毫无用处的,必须拿出最过硬诗歌,一次打动韩大宗师。
经过深深的思考,李贺把《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放在了自己作品集的第一篇。
李贺把作品送到了韩愈那里。
虽然韩愈非常忙,但在提携年轻人这件事上还是非常重视的。当他拿起李贺送来的作品集,入眼就看到: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好诗啊!好诗!”韩愈在诗歌上浸淫那么多年,眼力自然非同一般。当他一看到李贺的诗,就被震撼了。诗中那醒目惊心的颜色、凄美艳绝的画面,尤其是那超凡的想象、繁复的联想和浓缩的表达,独树一格,才力之雄厚,简直太令人惊异了。
本来韩愈自己就是走奇险一路的,但跟李贺比起来,不但自己,就连自己门下的孟郊、贾岛、韦应物啥的,都是渣。
“天才!简直是天才!诗歌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啊!”
韩愈开始在文坛大力推荐李贺。一时间,李贺人气大增。洛阳文人圈里活跃着李贺的身影,李贺的身边一下多了很多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文学青年,有王参元、杨敬之、权球、崔植等等。
看来,考进士的路一片光明啊。李贺要抓住上天赐予的机会。
然而就在这时,家乡传来噩耗,李贺的父亲去世了,根据唐朝律法规定,这时候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必须回老家服丧守制三年。于是,李贺只能回家静静地等待,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二十岁的李贺重出江湖,看到昔日一起玩耍的好朋友王参元、杨敬之、权璩都考上了进士,李贺踌躇满志。
第一轮河南府试,李贺成绩很好,轻松拿到“乡贡秀才”,获得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有人气、有才华,看来进士对李贺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不过这样的人也最容易遭到嫉恨。这时,已经有人在背后盯上了李贺,算计着怎么把他搞掉。
这些人仔细地研究着李贺的方方面面,他的诗,他的人,他的家庭。终于,他们给李贺罗织了一条罪名:
“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要是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就是对父亲的极大侮辱,是对我大唐孝道的侮辱。因为‘进士’和他老爸的名字‘晋肃’谐音!”
我靠,这也能成立?
但是,就是这个奇葩的罪名,把李贺的进士之路彻底堵死了。
李贺的恩主韩愈听后坐不住了,他写了一篇犀利的《讳辩》,向那些告状的人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意思就是:“老爸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老爸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
可惜的是,韩愈虽然可以帮李贺在诗坛赚足人气,但他却无法将他送进权力的游戏圈。
李贺就这样终生失去了当进士的资格。后来,他在韩愈的帮助下,谋得一个从九品“奉礼郎”的职位。李贺知道,这个职位不能帮他实现人生的跃迁。愤懑、绝望、悲伤、无奈……,他把这些心情都写进了诗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
此时的他,写诗已经到了拼命的程度。李商隐曾为李贺写过一篇小传,在这篇小传中说:“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就是说,李贺每次骑着毛驴外出时,就让书童背一个布袋跟着,当他一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放进布袋里。晚上回去的时候,他的母亲看到他锦囊中拿出的密密麻麻的纸条,心疼地说:“我的儿啊,你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我们现在知道的“呕心沥血”说的就是李贺写诗的事。
就这样,经历了人生的打击之后,李贺写出了一首首浸透了悲观绝望的汁液而精美到无以复加的颓废诗作。
李贺奉礼郎这个小官,当了三年,就因为身体的原因,辞官回乡休养。
人生的打击、命运的坎坷,让李贺的诗充满了颓废的底色。他在诗中对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总是感怆低回,长言永叹。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他的诗里,还频频出现衰兰、腐草、秋坟、鬼灯、冷烛、寒蟾、恨血、纸钱……,鬼气森森,又无比凄美。
虽然颓废,但是,李贺心里也不甘啊,他也想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时不我予的紧迫、危殆,以及揪心的痛楚。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
……
这种时间的紧迫感催逼他在诗中也写下内心的豪语、壮语、旷达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他也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人生快意,及时行乐,所以写起情色、物色、声色来,也是那么动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音驼)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就连日本的芥川龙之介都被李贺这首《将进酒》深深打动。
就因为还有这种积极用世的思想,李贺辞去奉礼郎的官职之后,决定参加军队,去建功立业。他投奔了韩愈的学生兼侄女婿张彻,在张彻的推荐下,成为在潞州平叛造反军阀的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
但是,李贺的努力没有持续多久,在潞州工作不到三年,既因为所在军队毫无战功,人员星散,又因为身体的原因,李贺再次回到家乡。这成为李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努力。
回到家乡后,李贺似乎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诗中流露出的情绪,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
公元816年,受病痛折磨的李贺终于撑不下去了,永远离开了人世。
李商隐在李贺的小传中记录了一件事:
李贺快去世的时候,忽然大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手里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长吉完全不认识的篆体字或石鼓文,对长吉说:“天帝建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去写文章点赞。你和我走吧。那里的工作很好,一点也不苦。”
李贺忽然下床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说完哭泣不止,但一切已晚。旁边的人看到烟云升起,并听到车轮和音乐的声音。李贺就此死去。
李商隐说,这件事是李贺的姐姐亲口告诉他的。这也许是他的家人,以及李商隐对李贺的祝福吧。
李贺,生于一个大诗人林立的时代,前有李杜,同时代有韩愈、孟郊、贾岛、韦应物、元稹、白居易、柳宗元……,面对这么多猛人,选择写诗本来就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但李贺以二十来岁的少年,跳出李杜、韩、孟、元、白的范围,独树风格,杀出一条石破天惊的道路。
生前文坛大宗师韩愈为他打call,死后杜牧为他的文集作序,李商隐为其写传。
今天流传下来的李贺诗歌有两百多首,这些诗想象奇谲,辞采瑰丽,读起来让人心旌摇荡。
杜牧在李贺诗集的序言中是这么评价李贺的诗的: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意思就是,李贺的诗歌,继承了是《楚辞》、《离骚》的风韵,虽然与《离骚》相比,他的诗不那么合条理,不那么讲道理,甚至因为语言跳跃性过大,断裂面太多,从而出现表面上的语无伦次而令人费解。但他的诗歌在奇幻、诡谲、幽奥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李贺生命再长一些,在诗中弥补“少理”的缺陷,那么他的诗完全可以和《离骚》比肩。
杜牧不但是大诗人,而且是真正懂诗、真正懂李贺啊!
李贺的诗可能“少理”,缺点也很明显,但其魅力也很独特,称得上中国独一无二的美丽的诗。他的诗,开启了唐诗中幻想的路子。这条路,出自《庄子》、《楚辞》,但是后来基本断绝。正是李贺,将这条路接续上了,而且启发了后面的李商隐,让唐诗在晚唐的时候,在高峰之上再立高峰。而且他的诗歌精神,直通现代。余光中认为李贺是“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他说:
“长吉是属于现代的,不但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即使象征主义的神龛之中,也应该有他先知的地位。”
李贺的诗不好读,拗口、晦涩。但你若读了,就不白读。
想想大文学家鲁迅、一代伟人毛泽东都喜欢读李贺。鲁迅说“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还专门抄写李贺的诗歌送人。
毛泽东甚至还把李贺的名句,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直接嵌入自己的作品中,一个字都不改。
如果你还不理解李贺诗歌的奇幻、瑰丽,不理解他在诗歌上的才华,那就认真读读这首《李凭箜篌引》吧: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