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李凭箜篌引》:这是一个破碎的世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这是一个破碎的世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这是一个破碎的世界

  李凭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箜篌演奏名擅一时。而李贺诗思奇妙,为时人所赏识,此时任太常寺奉礼郎,掌管礼乐郊庙等事务,当是精通音乐。以一天才诗人而描摹一段美妙的音乐,应该令人赏心悦目。长时间以来,人们毫不怀疑《李凭箜篌引》是一首赏心悦目的诗,甚至把它和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段著名的描述相提并论,认为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是,有谁真的能从这首诗中读出那种优美和愉悦呢?这是很令人怀疑的。

  


  李凭演技高超,能惊天地泣鬼神,这大约也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李凭所演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呢?李贺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是李凭那响遏行云的乐声,使一切都凝固不变。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了的开头。而“江娥啼竹素女愁”一句表明,这是一首悲怨的曲调,它能够触发江娥和素女这对怨魂,振发起千古的绵绵哀怨。在这样一个空旷得一无所有的季节,这支曲调确能使人丧魂失魄。诗人此下的描述应该为我们渲染出音乐的悲怨之情。“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如果说其中的“玉碎”“泣露”尚可勉强与哀怨相关,“凤凰叫”和“香兰笑”就差之甚远了,专家们都说是形容乐曲之轻悠欢快。那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由悲和乐叠加的句式,并再次重复,就意味着乐曲在悲怨和欢快之间迅速而频繁地切换。如此反复在情感的两端,恐怕不能用“悲喜交加”来解释,它给人的印象是怪异、反常。

  此下的描写更是奇特。那段感动紫皇的音乐,竟能使“石破天惊”秋雨如注,这其中虽然不无哀怨之意,但比起女娲炼石补天的苦心来,我们总能感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隐约闪烁着一种末世破灭的快意。梦中的神山神妪,还有舞动着的老鱼瘦蛟,无不充满了一种神秘、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这些描写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但也使我们凡人读者手足无措,使我们对这个顶尖箜篌高手的演奏感到不解。

  


  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出李凭的演奏,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首充满了诡异甚至恐怖色彩的乐曲。但传统中国音乐中是不可能有这种风格音乐的。当时杨巨源有两首《听李凭弹箜篌》,诗云:“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云:“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细细品味,李凭的乐曲当以优美流畅为主,或许略有些悲伤,但不可能是李贺笔下所传达出来的诡异、恐怖的情调。

  这就是说,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自己的某种感应。当这种神秘感应随着李凭的箜篌一起奏响时,一首怪异而迷人的乐曲就从历史深处飘出来。

  无论如何,《李凭箜篌引》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诗。追索这首诗的奥秘,还是要回到诗歌中来。这首诗里的意象是奇特的,它们的组合也是不合常理的,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令人费解的东西。“江娥啼竹素女愁”如果不是表达一种怀古式的悲伤,那么它所展示的就一定是一种十分幽怨的心境。这种幽怨的心境是这首诗的出发点。

  


  前人认为李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音乐清脆悦耳,但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昆山玉碎”的代价总觉得太大,这几个字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惋惜、惊讶的情感反应,会遮掩对“清脆”的体会,它让人们隐约觉得一丝不快。凤凰是祥和之鸟,人们以“和鸣”来描写它的声音,“叫”字就显得太粗俗和刺耳。

  芙蓉是一种极艳丽的花,我们熟悉她的笑容,但如果是在幽幽的哭泣之中,我们则又可以感受到一种妖异,芙蓉的哭泣,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深夜里某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旧时有个考验儿童智力的故事,说秀才在赶考的路上,不得已而歇息于一个荒野破庙中,庙旁是一塘盛开的芙蓉。入夜,有艳妆女子款款而来,在深情缠绵后,女子自言是荷妖,如果秀才能在黎明指出哪一朵荷花,则可免于一死。聪明的秀才当然能够脱身,但是这一故事也能说明民间对荷花的某种忌惮。“芙蓉泣露”,总让我想起这个故事。

  “香兰”在传统的观念中,是幽雅娴静的象征,它应该安详,不为外界所动,对于中国人来说,“香兰笑”是一种很奇怪的意象。尤其是在“芙蓉泣露”之时,香兰的笑声更使人感到突兀,甚至感到不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这首诗中的好句子,昆山之玉、凤凰、芙蓉、香兰也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它们和“碎”“叫”“泣”“笑”组合在一起时,我们能明显地感到破碎、不和谐,甚至能感受到某种亵渎的恶意。

  


  这种不和谐的恶意,也同样表现在“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一句上。至于“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给人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难以接受的。鱼跃鸟舞,见于《列子》之言瓠巴鼓琴,也能使人想起《庄子》所谓沉鱼落雁,但特言老鱼、瘦蛟,则是故意对人们所熟悉的美感意象构成一种尖锐的反讽,它勾勒出的意境是如此的妖异、古怪,使我们觉得不自在,觉得无措的心灵难以安顿。

  


  这些不和谐的感受来自何处呢?也许与《箜篌引》的源起有关。

  传说古时有一白发老者,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丧身鱼腹,其妻随后呼之不及,亦堕河而死。有女子丽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云:“公无渡河,公终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

  李贺天生忧郁,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其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的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感到心动不已。这也不是我们这些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从这些怪异的意象组合方式中,我们能感到破碎、不和谐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恶意冒犯。它反映了诗人内心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不认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厌烦和焦虑。

  正是这焦虑和厌烦,使得诗人失落了存在的原初状态,失落了世界的正常结构,那些来从时间、空间经验中获得的感知的确定性就此被摧毁。一切都还在,但一切都在怪异之中,这才有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组合。在这些意象中,我们再也找不到我们用以组织日常生命的正常秩序,世界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来自一个虚幻世界的召唤,更加突出了现实世界的凌乱和不和谐。此时,李贺处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处,有什么样的感受不是正常的呢?

  李贺不是一个凡人,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反抗。《李凭箜篌引》其实与李凭没有关系,音乐家不过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诗人再次领略到某种神秘的意味,并在这种神秘意味的对照下,表达了自己的生存感受。

  李贺在他二十七岁时就死了。死时,有紫烟缭绕,空中飘荡着行车嘒管之声,十分壮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荣华乐(一作东洛梁家谣)

唐代 李贺

鸢肩公子二十馀,齿编贝,唇激朱。气如虹霓,饮如建瓴,
走马夜归叫严更。径穿复道游椒房,龙裘金玦杂花光。
玉堂调笑金楼子,台下戏学邯郸倡。口吟舌话称女郎,
锦袪绣面汉帝旁。得明珠十斛,白璧一双,
新诏垂金曳紫光煌煌。马如飞,人如水,九卿六官皆望履。
将回日月先反掌,欲作江河唯画地。峨峨虎冠上切云,
竦剑晨趋凌紫氛。绣段千寻贻皂隶,黄金百镒贶家臣。
十二门前张大宅,晴春烟起连天碧。金铺缀日杂红光,
铜龙啮环似争力。瑶姬凝醉卧芳席,海素笼窗空下隔。
丹穴取凤充行庖,玃玃如拳那足食。金蟾呀呀兰烛香,
军装武妓声琅珰。谁知花雨夜来过,但见池台春草长。
嘈嘈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天长一矢贯双虎,
云弝绝骋聒旱雷。乱袖交竿管儿舞,吴音绿鸟学言语。
能教刻石平紫金,解送刻毛寄新兔。三皇皇后七贵人,
五十校尉二将军。当时飞去逐彩云,化作今日京华春。

开愁歌

唐代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生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生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唐代 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神弦

唐代 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绿水词

唐代 李贺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唐儿歌

唐代 李贺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