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六年,唐朝第九位皇帝李适执政,这皇帝强明自任,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此时,河南洛阳,一位叫李晋肃九品县令,正在焦急等着房内的夫人临盆。
他的名字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我几乎可以肯定,给他起这么拗口名字的人,一定不擅长文字和韵律。况且,就是这名字后面还坑了他儿子一生。
说起来还有点意思,这位李晋肃是唐高祖李渊的远亲他还有个表兄叫杜甫,就是那个很忙的文人。
其实,杜甫跟李晋肃也只是远亲,并没有多少交集,只是在768年李晋肃去成都任职的路上,表兄弟两人在公安县相遇了。
大家都知道,杜甫一生也不是太顺利,总是那么戚戚苦苦的过着。
杜甫见到了表弟李晋肃,一阵寒暄,也没有什么随手礼,杜甫就给表弟写了首诗:题目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然后就匆匆拱手互别。
这是杜甫一首不出名的诗,甚至倒数第二字大家还不认识。
李晋肃一生平平淡淡,漂泊一生,最大的官也只是个县令,一生官场无为,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屋里马上要出生的这个孩子,注定要用诗文照耀整个唐朝。
连毛泽东都是他的粉丝,至今他传世的诗共240首, 毛泽东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多达四五次。
这个孩子叫李贺,被后世称为“鬼才”。
五六岁时,村里的孩子都在光屁股玩泥巴,李贺却嗤之以鼻,他有空就写写诗。
公元796年,李贺正值七岁,当时李贺在孩子里诗歌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也听说了,心想:七岁的小屁孩能干吗,七岁就能写诗?这不是骂咱写诗这个行业没技术含量么?
于是,就在某一天,韩愈和好友皇甫湜决定一起到李贺家来看看究竟。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能跟韩愈成为好朋友的皇甫湜,当然也是当世大才子,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就跟咱去收拾小屁孩的心态就那么轻轻的来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唐朝是个奇怪的年代,专出各种不服气的小屁孩,骆宾王、王勃、卢照邻、李贺等几岁就名满天下,都是从小就厉害棘手的牛逼小王子。
我不知道李贺当时是不是已经认识韩愈两位,反正他们到了李贺的住处,一打听,左邻右舍对李贺赞不绝口,韩愈就有点不信了,这莫不是父母代笔写的?
他们决定要来个措手不及,让李贺当场作文!
七岁的李贺从屋里走出来,头上扎着两个羊角发髻,自信而又笃定地看着面前的两位陌生怪大叔。
韩愈两位也不客气,做了个自我介绍后就直接说出了自己想法,李贺看出了两位怀疑的眼光,于是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写成《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冬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炯炯贯当中。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高轩,指高大车辆;过,就是拜访。翻译过来就是《你开着加长林肯来看我》
诗的大致意思是写韩愈、皇甫湜来访时的气派,赞扬他们心襟开阔,知识渊博,把整个宇宙天地都包容于胸腹。
最后两句是展望日后得到二位名公的提携,定能施展一番抱负。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李贺把自己喻为斗败的鸟,把韩愈、皇甫比为高飞天空的大鸿,一旦败鸟攀附大鸿,定会展翅腾飞,蛇变成龙。
当时我没在现场,据史料记载,韩愈两位大为震惊,对其推推崇备至。
从此,李贺名满天下。
出名要趁早,七岁的李贺至少是足够早了。
我经常在想象当年那个场景:
阳光从树叶间照下来,一个七岁的孩子,面对大文豪
神色自若、挥文泼墨、即兴成文、惊动天下。
好一个诗意盎然的盛唐!
李贺喜欢写马,写马的诗差不多有23首。
你别说你不知道他写的马诗,那你语文老师的棺材板应该快翻起来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就是他笔下的马,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背的诗之一,读起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轻快和舒畅。
李贺如此爱写马,也许是他爱马的自由和烈性,这当然跟他的成长境遇有关。
李贺小时候从不参加作文补习班,写文章他有自己的一手。
据传,他每天出游时,骑着一匹小青马,常常顺着田边、河旁、竹径、山脚信步漫游,遇有诗情,灵感闪现,当即记下来,投入囊中。
天晚回家,取出囊中积累的句子,奋笔疾书,整理成篇。
当然,这跟现在出去旅游一直拍照的同学们完全不同,人家为了写文章,各位是为了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