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说李贺《致酒行》“折断门前柳”

说李贺《致酒行》“折断门前柳”


  说李贺《致酒行》“折断门前柳”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王琦注:“攀树而望行人之归,至于断折而犹未得归,以见迟久之意。”王释尚未中肯,试申论之。

  古有折柳送行之俗,历世习知。杨慎《折杨柳》一诗赋此,圆转浏亮,尤推绝唱,所谓:“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杨有仁编《升庵大全集》卷三十;参观薛能《杨柳枝》第四首:“抛向桥边与柳边”)。然玩索六朝及唐人篇什,似尚有折柳寄远之俗。送一人别,只折一次便了;寄远则行役有年,归来无日,必且为一人而累折不已,复非“河上江上”,,而为门前庭前。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此赠别之折柳也。《乐府诗集》卷二十二《折杨柳》诸篇中,有如刘邈:“高楼十载别,杨柳濯丝枝。摘叶惊开駃,攀条恨久离”;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孟郊:“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又“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亦云:“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此寄远之折柳也。《古诗十九首》有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未言何“树”,而“感别经时”,“攀”“折”遗远,则犹寄柳尔。

  

image

  李贺诗正言折枝远寄,非言“攀树远望”。“主父不归”,“家人”折柳频寄,乃致枝凳树秃;犹李白诗之言“长相思”而“折断柳枝”,孟郊诗之言“累攀折”而“柔条不垂”、“年多”“别苦”而“枝”为之“疏”。李白、李贺谓杨柳因寄远频而“折断”,与白居易、鱼玄机谓杨柳因赠行多而“折尽”,殊文同意。盖送别赠柳,忽已经时,“柳节”重逢,而游子久羁,怀人怨别,遂复折取寄将,所以速返催归。园中柳折频频寄,堪比唱“陌上花开缓缓归”矣。行人归人、先后处境异而即是一身,故送行催归,先后作用异而同为一物,斯又事理之正反相成焉。

  越使、驿使“寄梅”事,久成诗文典实,聊因李贺诗句,拈“寄柳”古俗,与之当对云。

  钱锺书先生来稿附言:“徐××同志:屡承来信,未能应命,甚歉。寄来今年第一期《文史知识》,内容花样很多,也很扎实,读后增添不少知识。刘永翔同志的《‘折断’新解》精细准确,更使我感觉兴趣。我因中华书局要求,正改订旧作《谈艺录》,在新添的论释李贺诗的几节里,恰好有一段可为刘文帮腔助兴,特此钞送。文言写的,很可能不合适,但在我算是还了债、交了卷了。专致敬礼。八二年十一月十日。”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杂曲歌辞。神仙曲

唐代 李贺

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晴时笑语闻空虚,
斗神巨浪骑鲸鱼。春罗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
鹤羽冲风过海迟,不如却使青龙去。犹疑王母不相许,
垂露娃鬟更传语。

秦王饮酒

唐代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贵公子夜阑曲

唐代 李贺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感春

唐代 李贺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六月

唐代 李贺

裁生罗,伐湘竹。
帔拂疏霜簟秋玉,炎炎红镜东方开。
晕如车轮上裴回,啾啾赤帝骑龙来。

昌谷读书示巴童

唐代 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