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李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唐元和五年,某个秋日,晨曦微露。

  河南府衙门前,人头攒动。

  随着“吱呀”一声门响,几个带刀府吏从衙门中阔步挺出,威声赫赫将人群逼退两米,其后两个文职打扮的官吏缓缓而出,各持黄榜一侧,小心翼翼地张贴到告示栏中。

  人群哗地骚动起来,齐齐伸长脖子向榜上望去,等到府吏撤下,更是蜂拥而上,个个双目如电,飞速搜索着自己的名字。

  片刻间,人群中的情绪即呈现出两极之态,有的挥拳击掌,乐不可支;有的低眉垂目,长吁短叹……

  只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自始至终,格格不入。

  他一直立在府衙前与人群稍微拉开一点距离的地方,手捧一册《楚辞》,在初晨的阳光下聚精会神地读着,不论是府门打开,还是榜文张贴,都始终未曾侧目。

  “恭喜公子!府试第一!”

  当书童奔到他跟前,欢呼出这句令所有人艳羡无比的话时,他清瘦的面庞上依然未现丝毫波澜,只是轻轻合上手中的书籍:

  “巴童,我们走吧。”

  人群中顿时一阵交头接耳:

  “哇,原来他就是昌谷李贺,闻名不如见面,果然才高气傲!”

  “看来明年长安城的进士之战,我等又添劲敌一枚啊!”

  此语一出,很多望向李贺背影的目光中,斗然射出了几分寒意。

  很快,到长安领取解状的时候到了。

  所谓解状,就是京城贡院发放的准考证,有了这一纸证书,第二年春天才能参加进士考试。

  这一次,聚在贡院前的举子们都是各地已通过府试的佼佼者,故而个个神色轻松。

  工作人员在贡院前设了一张桌案,高喊着举人的名字,已领取解状者,有的神色沉稳低调而去,更多的则是呼朋引伴,转入市肆酒家,举杯相庆。

  奇怪的是,作为河南省状元的李贺却迟迟没有被叫到。书童几番按捺不住,想要上前询问,都被李贺制止了。

  直到领取解状的举子们一一散去,工作人员才冷冷地喊了句:

  “昌谷李贺何在?”

  “李贺在此。”

  “你的举人资格被取消,无法出具解状,且回吧!”

  李贺脸上一阵煞白,声音有了几分颤抖:

  “何故?!”

  工作人员低着头,漫不经心地收拾着桌案上的物品:

  “这个问题啊,还是回家问问令尊的好!起个什么名字不好,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有人举报你没有避父讳,这下清楚啦?”

  说完,工作人员扭头转入贡院,李贺愣在原地,半天一动不动。

  天气依然晴朗,大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空气中飘荡着桂花的清香,树缝间泄下的阳光闪闪发亮。

  这一切在李贺的眼中却越来越模糊,直到一片昏黑……

  事情很快传开了。

  《昌谷才子因避父讳无缘科考,家长取名须谨慎!》,《坑娃出新招:如何用一个名字毁掉孩子的一生?!》……,长安各大报刊纷纷出具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等热点事件迅速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待考举子们更是纷纷翻看家谱,深恐哪个祖宗起名时不带脑子,挡了自己飞黄腾达的路。

  只有一个中年大叔不一样。

  看到报道后,他把手中的保温杯“嘭”一声放下,桌子拍的震天响:

  “荒唐啊!居然因为如此无厘头的名目,毁掉一个年轻人的大好前程,老夫简直看不下去!”

  这位正义感爆棚的大叔绝不是说说而已,他决定要为李贺做点什么。说干就干,他撸起袖子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雄文,叫做《讳辩》,里面最出名的句子如下: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这一句反问可以说是十分犀利,十分有道理了,但依然于事无补,因为避名讳一事,古来有之。

  嗯,揭露封建主义糟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刻到了——

  “避名讳”一直是古代特有的一种奇葩现象,人们不能直呼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即使人已经挂了也不行。

  晋朝时尤其夸张,《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个叫桓玄的人,有天在家宴请朋友,席间有位客人随口撩了下人一句:美女,酒凉了,帮温一下呗。

  结果桓玄一听,放下筷子就嚎啕大哭,大家一开始都十分懵逼,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他爹的名字中有个“温”字,那位要温酒的小伙伴瞬间尴尬到想上天……

  (我去!以后串个门还要把你家祖谱背下来不成?!)

  尊长的名讳不仅嘴上不能提,文章里也不能写,如果遇到了,只能改用其他字。比如苏轼的爷爷叫苏序,苏轼给别人文章作序时就只能写成“叙”。

  说了这么多,那因为避名讳影响考试的例子之前有吗?

  有的!

  比如大李贺19岁的白居易,因为爷爷名字中有个“锽”,和“宏”字音近,所以他中进士后就没能继续考 “博学宏辞科”,而是改考了“书判拔萃科”。

  所以,虽然人民群众们都觉得李贺很冤,但韩愈出手都救不了,还能怎么办?!

  对,你没看错。

  前面那个摔茶杯,写《讳辩》,为李贺大鸣不平的人,正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

  彼时的韩愈,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他之所以要为李贺发声,首先在于他一贯热心提携后辈,但更重要的是——

  他曾经被李贺的才华深深地震撼过。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那一年,韩愈任职太学博士,分司洛阳,相当于大唐皇家学院的洛阳分校长。

  彼时,他跟柳宗元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一到洛阳,圈子里上门切磋交流的文友们便络绎不绝,投稿干谒的青年后生更是数不胜数。

  一天午后,韩愈又送走一波文坛同道,疲倦之极,他松开衣带,准备在躺椅上小憩一下。此时,助理走进来,把怀里厚厚一摞诗稿整齐地码在了书桌上。

  “今天收到的稿子有点多…”,话没说完,看到韩大人哈欠连天,助理悄然退了出去。

  “到洛阳有段时候了,收到的诗稿不少,却没什么亮眼之作,诗坛后继乏人啊…”,韩愈边想,边往新来的诗稿上扫了一眼。

  这一扫不要紧,一行字像光一样射进了韩校长的视线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浑身一个激灵:我去,这也太特么猛了!

  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开头就是兵临城下,两军对垒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下面节奏能撑得住吗?

  很快,韩愈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实在太多余: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绝了,这诗写得太绝了!(《雁门太守行》)

  一口气读完,韩校长感觉自己仿佛已飞身边塞——

  眼前是军旗与鲜血齐飞,远处是夜暮共城墙一色,号角凄厉,鼓声低沉,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勇杀敌,为国血战到死……

  能把边塞诗写得如此激情悲壮,又如此凄艳斑驳,有唐一代,前所未见!

  当看到诗稿下面“昌谷李贺”的署名时,韩愈夺门而出,好在来拜码头的几个小伙子都还没走远,衣襟飘荡的韩校长在后面大喝一声:

  哪个是昌谷李贺,给老子站住!

  当时,李贺只有18岁。

  韩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决定力捧这个文坛新人。有了文坛盟主的口碑加持,李贺迅速声名鹊起,很多诗篇甚至都传到了帝都长安。

  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按照正常节奏,接下来自然是金榜题名,官袍加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啧啧,简直不能更完美。

  可惜的是,人生就像一场戏,每当皆大欢喜时,命运这个总导演总会不甘寂寞地出来皮一下,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绝不能让主角儿们得偿所愿!

  所以,当18岁的李贺打算借着韩校长的东风,进京赶考一举打破唐代最年轻进士纪录的时候,昌谷老家发来一封加急电报:

  孩子速归,你爹挂了……(坑娃第一弹)

  就这样,已经飞到半空的李贺被强行着陆,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21岁的李贺再现考场:这次哥必须要一战功成,浪费的时间已经太多啦!

  可没想到半路又出幺蛾子,顺利通过地方选拔的李贺,终究因为避父讳的问题,再次无缘科考。(坑娃第二弹)

  看着其他举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而自己却只能骑着一头瘦驴黯然返乡,李贺心中万念俱灰: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不知道李贺回到家,有没有跪在父亲灵前仰天长啸:爹啊!你真的是我亲爹吗?多大仇多大恨啊!非要玩死我吗?!

  我们必须要理解李贺,在古代,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出路。终生无缘科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对李贺而言,则尤其致命。

  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李贺的家世说起了。

  李贺一直认为自己血统高贵。

  当然,他是有依据的:哥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你说高不高贵?

  可是李贺忽略了一点,他出生时,唐朝建国都快两百年了,他身上的皇室血液基本已稀释到可忽略不计,但李贺不这么想,在重视门第的唐朝,他一直对此深以为荣:

  唐诸王孙李长吉;

  宗孙不调为谁怜;

  为谒皇孙请曹植……

  在各种场合,以及各种落款签名中,李贺都不忘在名字前挂上“皇室宗孙”的头街,还经常自比曹植。

  然而事实上,他家此时早已败落不堪,父亲到临终也不过是个小小县令。高贵血统和平凡家境形成的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春怀引

唐代 李贺

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蟾蜍碾玉挂明弓,
捍拨装金打仙凤。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

后园凿井歌

唐代 李贺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苏小小墓

唐代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唐代 李贺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寒垣。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啁少年

唐代 李贺

青骢马肥金鞍光,龙脑入缕罗衫香。
美人狭坐飞琼觞,贫人唤云天上郎。
别起高楼临碧筱,丝曳红鳞出深沼。
有时半醉百花前,背把金丸落飞鸟。
自说生来未为客,一身美妾过三百。
岂知劚地种苗家,官税频催勿人织。
长得积玉夸豪毅,每揖闲人多意气。
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八月

唐代 李贺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