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诗鬼李贺的短暂一生:满纸鬼神言,一把辛酸泪

诗鬼李贺的短暂一生:满纸鬼神言,一把辛酸泪

  

  唐元和五年,某个秋日,晨曦微露。

  河南府衙门前,人头攒动。

  随着“吱呀”一声门响,几个带刀府吏从衙门中阔步挺出,威声赫赫将人群逼退两米,其后两个文职打扮的官吏缓缓而出,各持黄榜一侧,小心翼翼地张贴到告示栏中。

  人群哗地骚动起来,齐齐伸长脖子向榜上望去,等到府吏撤下,更是蜂拥而上,个个双目如电,飞速搜索着自己的名字。

  只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自始至终,格格不入。

  他一直立在府衙前与人群稍微拉开一点距离的地方,手捧一册《楚辞》,在初晨的阳光下聚精会神地读着,不论是府门打开,还是榜文张贴,都始终未曾侧目。

  “恭喜公子!府试第一!”

  当书童奔到他跟前,欢呼出这句令所有人艳羡无比的话时,他清瘦的面庞上依然未现丝毫波澜,只是轻轻合上手中的书籍:

  “巴童,我们走吧。”

  人群中顿时一阵交头接耳:

  “哇,原来他就是昌谷李贺,闻名不如见面,果然才高气傲!”

  “看来明年长安城的进士之战,我等又添劲敌一枚啊!”

  此语一出,很多望向李贺背影的目光中,陡然射出了几分寒意。

  


  很快,到长安领取解状的时候到了。

  所谓解状,就是京城贡院发放的准考证,有了这一纸证书,第二年春天才能参加进士考试。

  工作人员在贡院前设了一张桌案,高喊着举人的名字。

  奇怪的是,作为河南省状元的李贺却迟迟没有被叫到。书童几番按捺不住,想要上前询问,都被李贺制止了。

  直到领取解状的举子们一一散去,工作人员才冷冷地喊了句:

  “昌谷李贺何在?”

  “李贺在此。”

  “你的举人资格被取消,无法出具解状,且回吧!”

  李贺脸上一阵煞白,声音有了几分颤抖:

  “何故?!”

  工作人员低着头,漫不经心地收拾着桌案上的物品:

  “这个问题啊,还是回家问问令尊的好!起个什么名字不好,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有人举报你没有避父讳,这下清楚啦?”

  说完,工作人员扭头转入贡院,李贺愣在原地,半天一动不动。

  事情很快传开了。

  此等热点事件迅速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待考举子们更是纷纷翻看家谱,深恐哪个祖宗起名时不带脑子,挡了自己飞黄腾达的路。

  只有一个中年大叔不一样。

  看到报道后,他把手中的保温杯“嘭”一声放下,桌子拍的震天响:

  “荒唐啊!居然因为如此无厘头的名目,毁掉一个年轻人的大好前程,老夫简直看不下去!”

  这位正义感爆棚的大叔绝不是说说而已,他决定要为李贺做点什么。说干就干,他洋洋洒洒写下一篇雄文,叫做《讳辩》,里面最出名的句子如下: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这一句反问可以说是十分犀利,十分有道理了,但依然于事无补,因为避名讳一事,古来有之。

  “避名讳”一直是古代特有的一种奇葩现象,人们不能直呼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即使人已经挂了也不行。

  尊长的名讳不仅嘴上不能提,文章里也不能写,如果遇到了,只能改用其他字。比如苏轼的爷爷叫苏序,苏轼给别人文章作序时就只能写成“叙”。

  所以,虽然人民群众们都觉得李贺很冤,但韩愈出手都救不了,还能怎么办?!

  对,你没看错。

  前面那个摔茶杯,写《讳辩》,为李贺大鸣不平的人,正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

  彼时的韩愈,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他之所以要为李贺发声,首先在于他一贯热心提携后辈,但更重要的是——

  他曾经被李贺的才华深深地震撼过。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那一年,韩愈任职太学博士,分司洛阳,相当于大唐皇家学院的洛阳分校长。

  彼时,他跟柳宗元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一到洛阳,圈子里上门切磋交流的文友们便络绎不绝,投稿干谒的青年后生更是数不胜数。

  


  一天午后,韩愈又送走一波文坛同道,疲倦之极,他松开衣带,准备在躺椅上小憩一下。此时,助理走进来,把怀里厚厚一摞诗稿整齐地码在了书桌上。

  “今天收到的稿子有点多…”,话没说完,看到韩大人哈欠连天,助理悄然退了出去。

  “到洛阳有段时候了,收到的诗稿不少,却没什么亮眼之作,诗坛后继乏人啊…”,韩愈边想,边往新来的诗稿上扫了一眼。

  这一扫不要紧,一行字像光一样射进了韩校长的视线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浑身一个激灵:我去,这也太特么猛了!

  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开头就是兵临城下,两军对垒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下面节奏能撑得住吗?

  很快,韩愈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实在太多余: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绝了,这诗写得太绝了!(《雁门太守行》)

  一口气读完,韩校长感觉自己仿佛已飞身边塞——

  能把边塞诗写得如此激情悲壮,又如此凄艳斑驳,有唐一代,前所未见!

  当看到诗稿下面“昌谷李贺”的署名时,韩愈夺门而出,好在来拜码头的几个小伙子都还没走远,衣襟飘荡的韩校长在后面大喝一声:

  哪个是昌谷李贺,给老子站住!

  当时,李贺只有18岁。

  韩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决定力捧这个文坛新人。有了文坛盟主的口碑加持,李贺迅速声名鹊起,很多诗篇甚至都传到了帝都长安。

  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按照正常节奏,接下来自然是金榜题名,官袍加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的是,人生就像一场戏,每当皆大欢喜时,命运这个总导演总会不甘寂寞地出来皮一下,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绝不能让主角儿们得偿所愿!”

  所以,当18岁的李贺打算借着韩校长的东风,进京赶考一举打破唐代最年轻进士纪录的时候,昌谷老家发来一封加急电报:

  孩子速归,你爹挂了……(坑娃第一弹)

  就这样,已经飞到半空的李贺被强行着陆,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21岁的李贺再现考场:这次哥必须要一战功成,浪费的时间已经太多啦!

  可没想到半路又出幺蛾子,顺利通过地方选拔的李贺,终究因为避父讳的问题,再次无缘科考。(坑娃第二弹)

  看着其他举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而自己却只能骑着一头瘦驴黯然返乡,李贺心中万念俱灰: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在古代,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出路。终生无缘科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对李贺而言,则尤其致命。

  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李贺的家世说起了。

  


  李贺一直认为自己血统高贵。

  当然,他是有依据的:哥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你说高不高贵?

  可是李贺忽略了一点,他出生时,唐朝建国都快两百年了,他身上的皇室血液基本已稀释到可忽略不计,但李贺不这么想,在重视门第的唐朝,他一直对此深以为荣:

  唐诸王孙李长吉;

  宗孙不调为谁怜;

  为谒皇孙请曹植……

  在各种场合,以及各种落款签名中,李贺都不忘在名字前挂上“皇室宗孙”的头衔,还经常自比曹植。

  然而事实上,他家此时早已败落不堪,父亲到临终也不过是个小小县令。高贵血统和平凡家境形成的强烈对比,让李贺从小就立志要出人头地,重振门庭。

  他不仅发奋读书,还每天背一个古锦囊,骑着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中搜罗诗歌素材,一有灵感涌现马上记下来投入囊中,回家再筛选整理作诗。

  每个夜晚,李贺房间的灯都是最后一个熄灭。

  是的,“锦囊佳句”和“呕心沥血”,都是李贺同学贡献出来的成语。

  学起习来不要命加上天生体弱,使得李贺未老先衰,才20岁左右头发就白了大半。

  为了梦想拼搏到这种地步,唯一能改变命运的科考之路却树起了“此路不通”的牌子,你说李贺崩不崩溃?!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二十岁,本应是一个人拥有无限可能的黄金时代,可此时的李贺却已是心如死灰,虽然偶尔在友人的劝勉下,他也曾强打精神: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意思是说:我还年轻,还应该振奋起来找出路,谁会可怜一个天天缩在角落里自怜自艾的人呢?话虽这么说,但其实他心里清楚,一切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后来,皇族后裔的身份加上韩愈的大力举荐,也曾让他谋得过一个奉礼郎的九品小官。然而硬撑着做了三年,却没有看到任何升迁调任的希望,加上身体也越来越差,失望之下李贺辞官返乡。

  就是这次离开长安,他吟出了那一联让后世无数大咖疯狂点赞的千古名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一句,设想奇伟,意境辽远,被司马光赞为“奇绝无对”。

  辞职回到家乡的李贺,心情依然难以明朗。

  自己才二十几岁,上有老母,下有小弟,怎么能就这样赋闲在家呢?

  科考不通,李贺便计划仿效盛唐的高适,参军报国,以立功勋。临行前,他用一首气概豪迈的诗勉励自己: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的意思和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十分相近,但字里行间明显多出了一份无奈和愤慨:文路不通,除了投身军旅,哪里还有其他选择呢?

  可李贺没想到的是,就连这最后一点幻想,也很快破灭了。

  由于朝廷软弱,藩镇跋扈,他所在的部队一直遭受种种冷遇和排挤,三年之后,将帅请辞,行伍解体,李贺再度失业归家。

  5

  人生至此,似乎已经了无希望。

  其实从科考被拒的那一天,李贺的心就随同梦想一起死去了,无边的黑暗将他团团包围,触摸不到任何光明和出路。

  令人窒息的绝望逼迫出他惊人的想象力,他开始用手中的笔为自己构建一个奇幻瑰丽的小宇宙。

  


  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他可以遨游太空,俯视人间: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诗里,李贺用逆天的想象力描摹出奇幻的宇宙夜景,月宫一夜,世上千年,人间的沧海桑田,不过是转瞬之间,九州大地如同九点烟尘,浩瀚的海洋也不过就像一杯水。

  要知道,当年没有航拍,也没什么地球仪,这样的景象完全就是神仙视角啊!论气象宏大,就算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要甘拜下风!

  不仅上游太空,李贺还能下落黄泉: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这首诗把苏小小的幽魂刻画得飘飘乎乎、若隐若现,很多人表示被诗中哀怨幽凄的意境吓到头皮发麻,即使到了杭州,都不敢去瞻仰苏小小的墓地。

  即便是描述现实中的音乐,也充满了脑洞大开的魔幻主义色彩: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醉人的乐声中,李贺腾云驾雾,三界五行,无所不至,笔下书写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想象力!

  芙蓉、香兰、老鱼、瘦蛟……,除了李贺,还有谁能做到以这些物象来形容乐声?!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诗中越来越多出现鬼、泣、血、死等字眼: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每一句都凄冷绝艳,鬼气森森,就问你瘆不瘆人,怕不怕?!

  都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的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可浪漫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浪漫是想要逃啊,逃避当下,远离现实。

  然而,再浪漫的诗歌也没法带给李贺永久的逃避。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却发现依然无路可走。

  无望的现实摧残着他的精神,更侵蚀着他的肉体,当心中的绝望累积到任何文字都化解不了的时候,生命便也走到了尽头。

  817年,李贺在昌谷辞世,他只活了短短的27岁,生命未曾怒放便凋零。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在我眼里,李贺是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最具天才特质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中,上穷碧落,下俯人间,从历史典故,神鬼传说,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无一物不可入诗。

  我们相信,他一定在九霄之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踏雾乘风,驰骋千载。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苦昼短

唐代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莫愁曲

唐代 李贺

草生龙陂下,鸦噪城堞头。
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
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归来无人识,暗上沉香楼。
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
若负平生意,何名作莫愁?

听颖师琴歌

唐代 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
越王夜起游天姥。暗珮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
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
奉礼官卑复何益。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八月

唐代 李贺

孀妾怨夜长,独客梦归家。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相和歌辞。箜篌引

唐代 李贺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
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南园十三首·其六

唐代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