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陈斜兔说,
对于李贺,早有杜牧进行过洋洋洒洒的评价,他说:
——杜牧《李长吉歌诗序》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呿就是张大嘴,掷就是跳,就是像扔铁饼那样将自己抛入空中,鲸呿鳌掷,看着就是群魔乱舞的景象,至于牛鬼蛇神,就更不必说了,既有牛蛇的力量和阴毒,又结合了鬼神的虚怪。「虚荒诞幻」这四个字,很符合李贺的特点,所以后世也冠以诗鬼之名。
对于诗鬼称号的提出,据我所知,最早可查的出处应该是宋代叶廷珪的《海录碎事》,其中记载了诗仙、诗精、诗星、诗天子等条目,也记载了鬼才一条:
——《海录碎事》 世传杜甫诗天才也,李白诗仙才也,李贺诗鬼才也。
李贺的诗里,确实鬼神之语用得很多,鬼雨、鬼灯、鬼唱等,齐己曾经作诗道,「诗同李贺精通鬼」,俨然李贺已经成了鬼诗的代言人。不过,李贺是不是因为故作鬼神之语而获此「精通」之美誉呢?
并不是。其实,历来写鬼神主题的诗人也是不少的,像庾信就写过「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号称「诗胆大于天」的刘叉也写过「杀气不上天,阴风吹雨血,冤魂不入地,髑髅哭沙月」,卢仝写「北方寒龟被蛇缚,藏头入壳如入狱,蛇筋束紧束破壳」,等等。但是,这些作品和李贺比起来,多少都有些「徒有其表」的声张。
譬如,李贺写的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本是雍容自如之神物,此处却以惊叫之态而写,显然有非比寻常之感受,而芙蓉与香兰,都是花草君子,却一个哭一个笑,想想这场景,也是说不尽的诡谲。此处,李贺用四种情景来比拟箜篌的四种声音,逻辑上没有任何的附加,但是却凭借不俗的笔力,硬是捏出了一片奇异的景观。
而庾信的妖兽、怪云,刘叉的阴风、髑髅,卢仝的蛇缚、束破壳,大多是凭借骇人听闻的修饰和渲染来营造气氛,并非全是发自内部,和李贺的笔法比起来,就是PS和摄影的区别。
像李白这么飘逸的诗人,也经常写些上天入地的文字,比如他在《蜀道难》里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蜀道之难,又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极写蜀道之险。
然而,依我看,李白的这一段也不过是用尽词语来修饰渲染,还是不免显得用力了。不如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此处原有补天之石,竟因箜篌之音而破,石破则必然天惊,天缺而引出一场秋雨,逻辑上十分顺畅,不需要过多修饰,就给人许多情节上的想象空间,这才是极具想象力的手法、四两拨千斤的笔力。
又有趣,又说明问题。雅和俗的完美结合。诗段子,每周六更新。
【艺术评论区】
题图:范曾《女娲补天》
书法:可抒诗歌训练营学员
责任编辑:陈可抒
#可抒诗歌训练营# 28天抄诗计划
扫码加入临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