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花间派词人,他的作品善于营造一种色彩斑斓、浓艳绮靡的意境,并精妙绝伦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他的作品经常以思妇为中心,虚实相生,词采华丽而且浓艳香软。
王国维曾评价其作品缺少真情,有时舍本逐末,太过雕琢。但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婉约词人有时也会真情流淌,下面介绍的是温庭筠境界开阔的作品,格调清新,与闺情词大相径庭。
更漏子·背江楼
唐代:温庭筠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温庭筠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恃才放旷,又不受羁束,时常还纵酒放浪,于是便得罪了很多王公贵族,屡试不第也就可想而知。失望之余,词人更加放浪形骸,以至于潦倒一生。这首词就是作者在羁旅生涯中感怀身世,悲愤欲绝、抒发情感之作。
拂晓时分,词人独自登上江楼,晨雾迷茫、月光朦胧,号角呜咽、飞雁悲鸣。迷雾渐渐地散去,堤岸上的春柳扭动着腰肢,水中的小岛却仍然依稀难辨。远征的雁群从头顶飞过,诗人目送它们分为两行,愈飞愈远,终于在晨空中消失得不见踪影。
上阕中意象丰富,词人罗列了江楼、海月,角声、堤柳,岛烟、征雁,一片迷茫的氛围,也是令人深感孤单的环境,词人不加一句评论,也没有一声悲叹,但羁旅之愁、落魄之忧早已尽在不言中。
作者徘徊于月光之下、晨雾之中,在号角声和雁叫声里,咀嚼和消化着思乡之愁。江楼海月,触目皆是异味风物;角声幽咽,也似乎在诉说着浪游生涯的艰辛。烟岛朦胧,征雁两行,层次井然,景中寓情。征雁远飞,不仅触发离情别绪,而且逗起了作者翩然还乡的欲望。
作者愁思不断,下阕转写游子欲归,进一步升华感情。词人在楼上一边远望、一边想象,“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远处是钱塘江的西陵渡口,点缀着片片白帆,细细观察,却正在归途中缓缓行驶。春光将老,花草也即将度过芳菲季节,自己却还在漫无目的到处漂泊,外乡淹留的苦涩滋味,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验。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蜡烛快烧完了,北斗星也渐渐低垂,附近的村落里,响起了一声鸡鸣。词人终于从恍惚和幻境中清醒过来,鸡叫三遍,也催促着他赶紧继续前行,仿佛也听到了故乡村落里那些熟悉的声音。作者在最后以景结情,更显韵味深长。
整首词写主人公的怀远深情,通过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全词行文层次分明,意境深沉,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客子思乡之情全都融入画中,却无一句道破愁情。
温庭筠一生流落而终,飘零之苦常见于诗,而这首词毫无脂粉气息,不仅手法高妙,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温庭筠这首不多见的词作,如果王国维也能读到,应该暗暗竖起大拇指。关于温庭筠,朋友有何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