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我们都误解屈原了!!!

我们都误解屈原了!!!

  端午节,很难不想起屈原。

  或许是因为他,我们才有三天小长假?

  又或许,屈原跟端午节和粽子根本没半毛线关系?

  这些问题暂且不讨论,我们先来看看被流放的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前半生,是幸运的。

  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那时候,楚宣王去世,楚威王即位。

  这父子俩,共同经营出了楚国最鼎盛的“宣威盛世”,直接威胁到年轻气盛的秦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氏,也是楚国的政权掌控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芈。

  我想,若不是因为《芈月传》,很多人是不会念这个芈(mǐ)字的。

  


  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姓”和“氏”是分开的。

  同族一个姓,社会地位不同,才有不同是“氏”。

  屈原厉害的地方在于,屈是他的“氏”,其实他跟楚国王帝一样,都姓“芈”。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而不是芈原。

  跟王帝同姓的屈原,天生就是贵族中人。

  跟今天千万考生奔赴考场不同,在没有高考的年代,当官就靠拼爹。

  屈原出身好,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楚国的左徒。

  左徒,相当于王帝的左膀右臂,跟今天的副总理差不多。

  屈原值得炫耀的资本可不仅是官职,主要还在于颜值。

  他少年时代便英俊不凡,大概长易烊千玺这般模样。

  


  《思美人》易烊千玺饰少年屈原

  从《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大概揣摩屈原的样貌。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美男子一枚,衣品也绝对比别人好,引领楚国时尚潮流。

  屈原的帅气和自恋,近乎狂妄:

  众女嫉余之娥媚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意思是,女孩们爱慕我的容颜,又得不到我的宠幸,才会因爱生恨,说我风流不检点。

  言外之意是:帅是我的错吗?

  还有一次,少年屈原去旅游,因为太美被一群人驻足围观。

  就跟现在小鲜肉走到哪,被粉丝追到哪一样。

  这是得有多帅啊。

  


  《思美人》马可饰青年屈原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

  这话用在屈原身上,最合适不过。

  才二十出头,他就开始着手改编了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编录为《九歌》。

  青年屈原,背负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名声和压力。

  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是,曾经最大最强的楚国逐渐衰落,新锐势力秦国迅速崛起。

  秦国虎视眈眈,吞并六国志在必得。

  


  落后就要挨打,楚怀王和屈原眼前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联盟抗秦,二是变法图强。

  素来爱民如子的屈原,拿着冲锋枪冲在了这两条路的前方。

  先是出使各国,召开轰动一时的G6峰会,试图说服各国首脑联盟抗秦,推举楚怀王当盟主。

  大会并没有达成共识,首先站出来捣乱的是来自魏国的张仪。

  这个张仪,跑去投靠秦国,到处破坏G6友好合作关系,还靠一张嘴皮子游说G6加入秦国。

  


  楚怀王和屈原

  时光匆匆,此路不通,屈原只能实行B计划:改革变法。

  搞了三年变法,把楚国的旧体制改了一个遍,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没能逃过被益集团谗陷、打压的命运,惨遭降职流放。

  位高权重的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管文化和教育,没什么实权。

  后来虽然得到了平反,但很快又被流放江南。

  这一次,一直流放到他生命的终点。

  


  杜甫在怀念李白时说过一句话:文章憎命达。

  意思是说,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这话又何尝不是对屈原的总结呢。

  在流放途中,失落又愤懑的屈原写下了将近2500字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记不得《离骚》写了什么的人,看到这些金句仍会心头一震。

  只因想起了中学时代最怕看到的那句:阅读并背诵全文。

  中学时“阅读并背诵全文”的《离骚》究竟有多厉害?

  我们先从“楚辞”讲起。

  屈原在文学史上很大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

  简单来说,楚辞就是带有“兮”字的诗歌体裁,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一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因为楚辞的发源和最高成就都是《离骚》,所以楚辞也叫“骚体”,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很是“风骚”。

  


  “风骚”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到位。

  所谓风,就是《诗经》里“风雅颂”的“风”;骚,指的就是《离骚》的“骚”。

  武侠江湖中,有“南慕容北乔峰”的说法;古代文学江湖中,则有“南诗经北离骚”之说。

  也就说,一部《诗经》,一部《离骚》,都是文坛的殿堂级神作。

  那么“风骚”显而易见,就是就是赞美文才和文学作品的最高等级。

  所以当时的诗人也叫“骚人”,如果说一个人风骚,不是骂你,而是说你这个人文采一等一,绝对流弊!

  屈原,大概是第一个称得上“风骚”的男人。

  


  郑少秋扮演的屈原

  多年之后的唐朝,李白和杜甫分别高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面大旗,还得感谢屈原。

  他才是浪漫主义的开宗立派之人,也是该流派的掌门人。

  屈掌门的“骚体”有多重要呢?

  根据这种文体,后人衍生出了赋、骈文,也才有了汉乐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散文,都受楚辞的影响。

  或者这么说吧,屈原是中国文学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公元前278年,那是一个冬天。

  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站在汨罗江畔,老泪纵横。

  “啊,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说完,老人毫不犹豫抱着一块大石头,跳下了浑浊的汨罗江。

  风萧萧兮易水寒,骚人一去兮不复还。

  这位投江老人,就是屈原。

  


  但屈原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他死后百年,即公元前176年的一天,湖南汨罗江边。

  一个24岁的年轻人面对滔滔江水,突然想起了屈原。

  “宝宝和屈原好像,都是忠心耿耿,都是报国无门,都受权贵排挤,宝宝委屈!”

  想到此,年轻人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这个人就是贾谊,中学课本上《过秦论》的作者,是不是很厉害?

  更厉害的还在后头。

  贾谊的这篇《吊屈原赋》,首开一家之言,从那以后,汉代的一批文人骚客纷纷端起笔墨,写下了众多“吹捧”屈原的美文。

  论屈原的众多粉丝中,贾谊绝对是元老级铁粉。

  


  影视剧中的贾谊

  又过了70年,又一个粉丝读了无数遍《离骚》《天问》《招魂》以及《吊屈原赋》。

  他经常到长沙调研采访,每每来到汨罗江边,想到屈原和贾谊就暗自垂泪……

  后来他在撰写《史记》时特地留了一个位置,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写了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成为后世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史料。

  这位粉丝是谁,恐怕不用我说了吧。

  


  经过贾谊和司马迁等大V的联袂推荐,屈原算是火了。

  当时,江湖上刮起了一阵学习、模仿屈原的复古风。

  这时候又一个大V加入了屈原粉的行列,他叫刘向。

  他将屈原的作品,连同那些模仿屈原的作者,如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一共16篇,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一出,“骚体”得到广泛普及和传播。

  只是屈原作为鼻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独领“风骚”数百年。

  时间来到空气中都充满诗意的唐朝,屈原老师被捧上神坛。

  有人曾统计说,唐朝有近50位诗人,留下过70多首歌颂屈原的作品。

  刘禹锡一生被贬无数,巧的是经常被贬到屈原流放过的地方。

  所以每到这些地方,他继承了屈原“骚怨”的传统,但这样的遭遇倒也成就了他的创作。

  屈原不是写过一首《天问》嘛,全诗374句,问了172个很玄乎的问题,历朝历代没人答得上来。

  柳宗元为了向偶像致敬,专门写了一篇《天对》,对这172个问题一一作答。

  这波操作,绝对是追星中最溜的。

  


  说到唐诗,怎能少了李白。

  李白和屈原,文体和文风虽然有所不同,但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浪漫主义。

  李白大概也是屈原最忠实的粉丝,经常在文章里各种提及屈原。

  他被唐玄宗流放后,彻底放飞自我,三次来到楚国故地,探寻屈原的足迹,也写下了著名的那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不仅如此,他还将屈原的“骚体”发扬光大: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是不是继承了屈原的“风骚”衣钵?

  


  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自然也少不了,他尤其喜欢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写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句,灵感多半来源于屈原在《山鬼》中的“风飒飒兮木萧萧”。

  王维的模仿则更简单粗暴,他曾写过一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追本溯源,我们在《楚辞》里找到了这句: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若是放在今天,王维的操作难免有洗稿的嫌疑。

  


  到了宋代,苏轼把对屈原的膜拜推向高潮。

  苏轼被贬时,经过屈原生活过的旧地,同情屈原,也感慨自己的命运,苏轼含泪写下《屈原庙赋》。

  他曾在文章里说过: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尔。

  我苏轼就算写一辈子文章,也不及屈原老师的万分之一啊。

  这马屁,真香。

  屈原去世2300年后的今天,关于他的讨论从未停止。

  只不过这场讨论变得更加复杂,似乎什么地方变了味。

  有人说,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屈原这个人物;

  有人说,屈原不是爱国诗人,不是殉国而死;

  还有人说,屈原是同性恋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的编剧为了营销,脑洞大开,给屈原老师强行加戏:

  屈原和楚怀王、郑袖上演了一番三角恋,郑袖是楚怀王的爱妃,也是一个醋坛子。屈原和楚怀王走得太近,打破了醋坛子,最后被流放乃至沉江……

  ……

  


  前面我们说过,屈原在文学兴盛的唐代是神级人物,传说还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沉江的,所以唐朝为了纪念屈原,很多地方就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

  今天随着历史学家们的深入研究,一个主流结论是:

  端午和粽子不是因为屈原才有的。

  所以不管有没有屈原,端午小长假都会有。

  但如果非要用屈原老师来加持端午节,我觉得也挺好;想必屈原他老人家知道,也不会反对。

  我们姑且认可屈原是自杀投江的,他在汨罗江自杀是殉国之死,这样就符合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要求。

  毕竟,我们是需要某种信仰的。

  至于历史上的屈原到底存不存在,屈原是流放还是漂泊,屈原死于自杀还是谋杀……(此处省略n个问题)

  如果读懂以上全部,这些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猜你喜欢先秦古诗词

九歌 河伯

先秦 屈原

与女[1]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2];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3];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惟兮水中;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纷兮将来下[4];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5]。

九歌·湘君

先秦 屈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洲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洲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九歌·东皇太一

先秦 屈原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九歌·云中君

先秦 屈原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抽思

先秦 屈原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毒药之謇謇兮?原荪美之可完。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离骚(节选)

先秦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 2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