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话中人 屈原知多少?
吃晚饭的时候,我问老婆,你知道屈原吗?好像知道一点点,老婆回答道。我说:《芈月传》里不是有他的故事?老婆说记不太清楚了。最近热播的《思美人》看过吗?木有。哦,我来同你扯扯。
我接着问老婆: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和鲍方演的电影《屈原》你看过吗?老婆说,有点印象,也是记不太清楚。
哦,没关系,你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可以。
在这里面,屈原是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一个人爱国爱到被写成话剧,拍成电影,你说伟大不伟大?
特别是郭沫若写的《屈原》话剧,它是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后写的,一时轰动中国大地,成为呼唤爱国热情的巨作。你说,是不是很厉害?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
接着,我告诉老婆:我知道屈原不仅仅是因为端午节吃粽子。而是因为屈原被尊称为爱国诗人。我是从读他的诗开始慢慢知道和了解屈原的?诗人?屈原有什么诗?
哦,他的诗,几乎构成了楚辞的绝大部分,楚辞很难读,因为它很难懂。为什么难懂呢?老婆问。
我说,大概是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统一,秦始皇还没有统一文字。诸侯六国的语言和文字各弄各的,许多表述不一样,所以用惯了统一文字和表述的我们,很难懂,就像讲惯了普通话的人听不懂方言一样。(是不是有点乱扯?)
让人不懂的东西,还扯它干嘛?谁有这个闲工夫?老婆说。我说也是,但是,文化的魅力是一旦被认可,就经久不衰,世代流传。楚辞尽管不好懂,但是屈原的诗句依然被我们传颂。
有吗?说来听听,老婆质疑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知道吗?切,谁不知道?当我三岁的小孩?知道就好,这就是屈原写的。
举世皆浊我独清……我还没有说完,众人皆醉我独醒,老婆马上就接上了。我接着又说:这两句出自《渔夫》,尽管后人为是不是屈原写的争论不休,但是,起码一点可以肯定,《渔夫》与屈原有关。
我写的第一首长诗就是受屈原影响。我告诉老婆。有听你说过嘛,你写了什么长诗?哦,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很久?多久?40多年前,我读高中时写的。
那时,我读唐诗宋词读的厌了,觉得读来读去就那些内容。我就读《楚辞》了,觉得很有读头。特别是屈原的《天问》,他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让我眼界大开,更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涌上心头。
于是,我就仿照《天问》,写了长诗《世问》,表达了一个高中生对世界对人生的困惑。
图为我1975年写的《世问》
接着,我告诉老婆: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可见屈原是多么有名。
诗人屈原与他的一妖一神美女
屈原的故事很多,传说也很多,假如要找一条主线来贯穿他的命运和诗歌,那就是他和两个女人的恩怨情仇的故事了。
第一个女人就是郑袖。提到郑袖,很多人是会想起银幕和荧幕上的郑袖,还有许多人把她和南妃(南后)混为一谈。我很想用“妖”来形容她。
说到妖,记得曾经看过的一本修真小说说过:在远古,妖、人、神中妖是排在第一位的,妖比神更厉害。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开的认识是,妖女远远比神女更可爱。
提到郑袖,比较主流的看法是:郑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姿色艳美、性格聪慧,但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郑袖干涉朝政,收受贿赂,勾结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张仪,让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而坊间流传的却是郑袖与屈原有着恩怨情仇的故事:屈原与郑袖,一个是美女,一个是才子,他们之间有私情,甚至是有奸情。
还有的扯说屈原的诗《湘夫人》,表达的就是屈原盼望与郑袖私会不至的心情。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我在河边采了香草,只为了等待着把它献给从远方来的你。这是不是超级有情?
屈原与郑袖的恩怨情仇故事有太多扯,不足为信。但是这样故事却迎合千古以来人们的普遍心理:才子佳人岂可以没有故事?没有,也要编一个。
张靓颖演唱的《思美人》
将这种期盼发挥的淋漓尽致的要属歌曲《思美人》了。《思美人》是一首缠绵入骨的歌曲,从谱曲、歌词到张靓颖的演唱都很费心思,难怪它在2017年获得第十一届音乐盛典咪咕汇年度十大金曲奖。
据说,光此歌的曲谱写了长达一年,中间经历了多次修改,甚至是三次撕掉写好的曲谱。哈哈,好像黄霑写《沧海一声笑》一样。
张靓颖独特的断句与唱法,表达出歌词蕴含的韵味。她用虔诚的技艺完成了与历史、与诗词、与春秋的对话,给听众以享受与遐想。
鲍起静饰演的婵娟
第二个女人就是婵娟。如果说郑袖用“妖冶”来形容,那么婵娟就是“清纯”了,是一个女神般的美女,这是一个更能让人们坦陈喜欢的形象。
尽管婵娟只是郭沫若虚构的理想人物。但是,她那“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的形象,曾经吸引了整整一代人。
历史总是让人费猜的,不管如何,有了这样两个美女的故事,屈原在常人中的形象顿时就高大上了。
端午节是缅怀屈原之说存在争议
说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提起屈原。吃粽子和划龙舟都是与屈原有关。但是,对于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
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殉国的时间是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
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刚刚看到的微信群视频说:伍子胥也是死于五月初五。
不容于世的屈原有哪些争议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为屈原写了悼词,人们才开始对屈原有了理解和惋惜。宋玉写道:
夫君子之心也,
修乎已不病乎人,
晦其用不曜於众,
时来则应,物来则济。
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
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司马迁对屈原推崇备至,而与他同样著名的历史学家,继《史记》之后的《汉书》作者班固却不以为然,他对屈原作出如下评价:
与日月争光云云,
斯论似过其真。
露才扬己,责数怀王,
怨恶椒兰,愁神苦思,
强非其人,忿怼不容,
沉江而死。
比班固更早一些的西汉,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是有“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之称杨雄,也认为屈原有点那个……
他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杨雄认为:
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
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
机遇好不好是命,
何必自己投水呢!
于是,杨雄写了一篇文章,常常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而反驳它,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又依《离骚》重作一篇,名叫《广骚》;又依《惜诵》以下到《怀沙》作一卷,名叫《畔牢愁》。
今人评价屈原,如果要论深刻度,非鲁迅莫属了。
鲁迅对屈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是却没有因此就将屈原偶像化、神圣化,以致无视屈原身上所蛰伏和所携带的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在鲁迅看来:
屈原是伟大的,但又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归结到根本的一点,便是那种深植骨髓,无法根除的对明君的幻想和对帝王的奴性,即一种“帮忙”者的立场。
早年的鲁迅就在《摩罗诗力说》中,一方面由衷激赏屈原的“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一方面又为《离骚》深深遗憾:“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晚年的鲁迅,思想空前敏锐,笔端愈发老辣,他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和社会观察,更是一再言及屈原的软肋。他在《从帮忙到扯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屈氏愤懑的实质:“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这便告诉人们,屈原的牢骚,说到底是一种怀才不遇或生不逢时。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身在江湖”而“心悬魏阙”的说法——屈原即使行走在汨罗江边,心想的仍是怀王的天下,这不能不是屈原的悲剧。
屈原是流放还是漂泊?
屈原从出生到投江自尽,活了62年左右。在这62年中,所谓的流放就长达24年之久。
本来想好好整理一下屈原的流放史,后来发现很乱,于是就作罢了,还是给历史学家留些吃饭的机会吧?
屈原所谓的流放,到底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放?我想,肯定不是想林冲发配沧州、宋江发配江州的那种流放。
查阅了一下资料,流放作为一种徒刑,是自秦汉形成体制开始,终于清朝末年为止,是中国的“五大刑罚”之一,它沿用了几千年。
从大多数的流放来看,流放有两个特点:固定的流放地和派人押送。
屈原的流放是不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有史学者认为:屈原所谓流放,只是被逐出京城,至于到什么地方,屈原有决定权。我是比较同意这一说法的,屈原的流放起码不是一种刑罚的流放,而是一种政治的贬逐。
从屈原的第二次流放路线图,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屈原的流放是不固定的,也是基本自由的。
关于屈原的长达多年的流放,司马迁的史记仅有寥寥数笔: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而全国各地,尤其是屈原到过的区域,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有着不同的记载。其中不乏出于旅游资源的考量,有夸大或无从考究之词。
在长达数十年的流放中,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屈原何以为生?换成大白话说是:屈原过的好吗?他吃什么,穿什么?钱从哪里来?
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完整的表述,只有散在的、零星的记录。我只好同意这样的说法:
从屈原在流放途中留下的“墨宝遗迹”来看,真正把屈原当回事的是沿途的百姓,18年的困苦生活若发生接济,大概只来源民间。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提溆浦了,这里有点私情,因为溆浦的雷锋山是我军校毕业后的第一站,我先后在哪里生活了三年。
据说,屈原在溆浦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他的《山鬼》等诗篇是在溆浦思蒙写的。后来,山鬼被列为东方神女之一,还有人进行油画创作,确实很美。
图片来自李勤的东方神女.山鬼系列
局部使用了马赛克
溆浦的名作家、《向警予》的作者舒新宇先生是一位潜心写作的作家,所谓的潜心就是用很大很大的精力和很长很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
《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就是他的潜心之作。这恐怕是关于屈原流放岁月中最详尽的文字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舒新宇先生也认为:
屈原的流放,楚王只是将他逐出京城郢都,放于长江以南,至于你到哪里去,没有具体指定地方,由你自己选择,而且无人监管,绝对自由……
屈原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死?
终于回到标题的问题了,屈原之死。屈原之死,是屈死的,还是笨死的?这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古人一直认为屈原是屈死的,有唐人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那么,屈原究竟是不是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
在众多的流言中(指流传的说法),流传的比较多的说法是:屈原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有私情,他们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楚怀王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屈原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
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
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这当然是坊间流传,恐怕连野史也算不上,最多是一种猜测性的杜撰。
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远隔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屈原,在没有自媒体的古代,他的所有的一切只能是依靠后人的记述了。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成王败寇”史。历史是由写史书人写的历史,是官方认可的历史,所以我们只能姑且相信史书,因为,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扯明的所谓真相的。
我们姑且认可屈原是自杀投江的,他在汨罗江自杀是因为爱国而死,是因为楚国的灭亡而死,是殉国之死,这样就符合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流传甚广而又被深信不疑的话,是关于生死观的。那是司马迁说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史记》,而是出自司马迁写给老友的一封自我洗白的信。写这句话的时候,司马迁有没有想到屈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自这以后,为了“重于泰山”,慷慨赴死似乎成了正义。
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湘水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
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当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贫士陶渊明,以自作挽辞、平淡而终的形象,向人们昭示了一条田园隐居的生活道路之后,屈原与陶渊明,便作为两种不同的人生归宿的象征人物,成为历代文人经常加以比较的对象。
这正像失意的元代文人所感慨的:“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仔细寻觅从屈原到陶渊明,这一古代文人文化心理的发展轨迹,是颇有意味的。
看来,屈原是有点笨,干嘛要选择投江自杀呢?要知道若干年之后,在现代文明的理念中,自杀已经是一件不值得提倡的事情了。
端午节,我们应该纪念屈原
每个人都有历史的宿命,也有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屈原不能例外,我们也不会例外。
一个政治上的失意人,却有不同流合污的独立之精神;一个爱情上的追求者,却有感动天地之情怀;一个才华洋溢的诗人,留下了传诵至今的篇章;无论如何,屈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纪念屈原,一位赋予端午节以文化、故事和意义的爱国诗人,无论怎么说都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