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端午小长假,说起端午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了:粽情飘香、荷包香囊、龙舟竞渡、一杯雄黄......这些富有仪式感的习俗陪伴我们祖祖辈辈、年复一年。
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就说这端午节,各种广告词也是脑洞大开,什么“一见粽情”、“万水千山粽是情”、“品位出粽”,等等,当然这些只是文字游戏。要说文字优美,那一定非诗歌莫属。而说到诗歌,这两位杰出历史人物就不能不提,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屈原。
那么在端午系列的第一天,咱们就先从孔子与屈原说起,聊聊诗与情怀。
世界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金银纪念币8克金币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8克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孔子燕居像,并刊“孔子”字样及面额,它的创作原型是明朝佚名画者所作的孔子燕居像。因为这幅画像中的孔子形象仪态威严、端庄稳重,多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上,所以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孔子形象[1]。
金币上的孔子面相丰腴,额头凹陷,目光炯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倒眉翘胡,须发飘拂,造型准确,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更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2]。
虽然仙风高远,但还是遵循了民间野史中流传甚广的孔子真容特点,保留了“七陋”之中的“鼻露孔”、“眼露白”、“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等孔子异于常人的形象特点[3]。
用飘逸婉转的线条表现孔子的须发、布衣,画面简淡但境界高逸,显示出一个神圣化的孔子形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但观此枚金币,圣人,吾辈却得见之矣[4]。
说到孔子与诗歌,那就是他晚年编订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明孔子也是一个诗人。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的诗学直接继承了孔子的观念,以美善统一为理论基础,以发愤抒情为思想核心,显示出个性鲜明的实践品质,产生了深邃久远的历史影响[5]。而早在1985年,二位就同时登上了中国杰出历史人物金银纪念币(第2组),其中1/3盎司金币背面图案是孔子,22克银币背面图案之一是屈原。
在春秋时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美善统一的主张。据《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尽管“善”属于伦理道德的领域,“美”属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两者各有不同的特性,但艺术的最高境界还应该是“尽善尽美”,亦即达到美善统一的理想状态。由于南北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孔子的这一主张,后来对楚国的屈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诗学精神的理论基础[6]。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诗歌艺术的审美本质,都无疑是人类主观情感的抒发。在中国上古时代,由于宗法社会政治和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人们更为自觉强调的,却是怨愤之情的表达。在《诗·雅》中,就已经开创了这一抒情传统的源头[7]。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对于中国诗歌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怨刺传统,孔子曾经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升华。他强调诗歌的政治伦理功能,而兼及其艺术审美特性,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8]
由于孔子的巨大影响,宣扬怨愤之情的合理性,强调怨愤之情的必要性,也就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显而易见,屈原在直接继承《诗·雅》贵族怨刺诗的诗歌创作倾向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直接继承了孔子所标举的“(诗)可以怨”的诗学理论观点[9]。他在《九章·惜诵》中写道: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屈原作品的以哀怨愤懑为基调的情感内涵,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他在《离骚》既表达了对昏聩君主的满腔怨愤: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又对奸佞党人进行了尖锐抨击: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在《九章·涉江》中既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怨牢骚: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又立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誓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千百年来,正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端午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国民俗——端午节纪念银币正面图案屈子祠
关于屈子祠,当年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来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祠在玉笥山上。
长江三峡金银币2盎司银质纪念币之一
既然今天的主题是诗,那怎么少的了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呢?最后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首,也为节日增添一些文化气息。
端午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端午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思美人》正在热播,该剧以屈原为主线,讲述了其传奇跌宕的人生以及瑰丽唯美的爱情故事。当然影视作品有改编的成分,如果您感兴趣,不妨找来屈原的《九章·思美人》来读一读,感受他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