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屈子何寻?那个叫屈原的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屈子何寻?那个叫屈原的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屈子何寻,就在汨罗江旁

  农历五月初五逼近,江流清澈的汨罗江两旁乡村,端午气氛像天空中的雨水日渐稠密。田野小路上,青壮汉子抬着龙舟跟着老者往河边走。村庄里,农妇在家门口支张板凳,把精选的糯米包入新摘的青绿粽叶,扯一截绳子,三缠两绕,一个粽子就出手了。

  江畔山上的屈子祠,正在为每年一度的祭祀准备。祠堂始建于汉,重建于清,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庄严古朴,门为牌坊式,十多幅浮雕,再现渔父对谈、纵身投江等生平时刻。祠内刊列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后人凭吊的知名诗文联赋。

  

image


  从屈原纪念馆得知,今年端午节后,当地计划对屈子祠的大庙局部维修。上一次大修还是在2005年,如今木雕木刻受到白蚁侵蚀,图片资料也准备转移至新落成的屈子书院。

  每年端午节之际,汨罗这块地方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屈子祠附近的香草湖将举行一场龙舟赛,13支本地龙舟队参加。再过十天,屈子祠朝庙祭祀,第一届“屈原杯”汨罗江国际龙舟拉力赛开幕式举行,境内外报名参赛队伍16支。

  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采风活动、屈子书院开坛暨湖湘风土建筑研讨会、中南大学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所签约暨“屈学”讲授……一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

  在被余光中先生称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四处可见屈子印记。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比其他地方多了两个下属单位,一是龙舟办,一是屈原纪念馆。

  屈子何寻,世人多知汨罗,然而湖湘之地,屈子风物,何止汨罗?

  屈子何寻,就在湘江河畔

  乔口镇,湘江北去,流经望城区境末尾。历史上水运发达的年代,有“长沙七万户,乔口八千家”之称。如今,这里为全省重点建设城镇,以“渔都”闻名。

  古镇白墙翘檐的民居中间掩映着“三贤祠”,宋朝末年建,前些年复建。据大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

  

image


  我去乔口了解小城镇发展时,造访于此。四合式建筑,碧瓦飞檐,诗廊画壁。三尊雕塑,峨冠长袍、长须飞扬的屈原居前,另外两位像是他的学生各侍其后两侧。“(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的《吊屈原赋》对屈原深表同情,但并不赞成他投江自绝。至于另一位,则是过乔口时写下“贾生骨已朽,凄惨近长沙”的杜甫。

  三个心比天高的失意之人,都曾流落于湖湘,而乔口则为从洞庭上溯湘江必经之地。“公元前295年,屈原曾到乔口采风,为《九歌》等著作攫取创作素材。公元前177年,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时,经乔口去汨罗江悼念屈原,并作《吊屈原赋》,影响深远。公元769年,杜甫从川入湘,经过乔口,在这里写下《入乔口诗》。”三贤亭内这则悬于墙上的介绍,标注了三个当地人考证的历史时刻。

  

image


  屈原在湘江去过哪些地方,不知文史专家是如何考证的。但“湘”字在他生命里的位置,无疑是沉甸甸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他在《离骚》里自叙,渡过沅水湘江我朝南行,要找虞舜陈述一片赤心。在《怀沙》里,他又提到湘江的宽阔:“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九歌里的《湘君》《湘夫人》,名均含“湘”。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为湘江重要支流之上游山区。二十余年前,山民去世,请道士来作法事。山野有识之乡民,好奇道士嘴里念念有词之内容,于是竖耳倾听,哑然失笑:这不是在吟诵屈原的《招魂》吗?

  到底是楚国乡民的巫风傩影,启发了行吟的他写下《楚辞》中的很多诗行,还是《楚辞》中的诗行,保存延续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

  

image


  屈子何寻,就在沅水之波

  沅水在屈原笔下记述很多,也可能是如今海内外有关他遗址最丰富的一条河流。

  泸溪县城旁边,沅水宽阔,江边一栋高楼,名“涉江楼”。当地对外介绍,“涉江楼是沅江风光带景区的地标性工程,它的建成,对沅江风光带创建4A景区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秋,寻访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我来到泸溪,这里是当年乘船返乡的沈从文多次在船舱下笔写到的地方。我登访涉江楼,江楼高耸,建筑巍峨,里面展出诸多历史民俗,比如盘瓠传、辰河高腔、踏虎凿花剪纸艺术等。

  泸溪的“屈原印记”不止涉江楼。县城还建有橘颂塔、橘颂广场。城郊有社区名为“屈望”。当地人介绍,这里原名为屈原笔下记述的“枉渚”,屈原投江后,改名屈望。

  每年端午之际,泸溪都举行纪念屈原活动。2017年,涉江楼前开展“思屈原、话端阳”经典诗词朗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楚辞》中的十多首诗词在这里琅琅响起,飘荡于沅水上空。

  在泸溪沿沅江而上,就抵达辰溪。“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辰溪县城所在镇,名为辰阳镇。从今名屈望的“枉渚”到辰阳镇,不管是地名还是行程,都与屈原这句诗中的描写契合对应。

  沈从文1930年代写下的散文《箱子岩》,今属辰溪县境。对于沈从文而言,沅水是孕育他经历、灵感与作品的生命之河。在描写箱子岩划龙船的独特风俗后,他喟然感叹这条长河对屈原、对中国读书人、对中国文学的意义: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从辰溪县再往上溯,即为溆浦县。溆浦县大江口镇,是溆水与沅水交汇的之处,交汇处形成犁头嘴一样的半岛,插于两江之间。镇上不唯有千年码头,还有屈子祠。当地人认为,当年沿沅江上溯的屈原即是从这里驶向溆浦。山上盛产“朱红桔”,他们坚称,当年屈原因此写下《橘颂》。

  溆浦这一古典的县名为外界所知,屈子做出的贡献不可埋没。“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今年四月,我因为对乡村的采访,来到溆浦县城追踪了解。屈原学校、屈原宾馆、屈原大道……溆浦街头随处可感受到屈原的影响。

  黄昏时节,漫步溆水旁边的沿江风光带,不经意间就瞥见路旁一栋七层高耸、画壁环绕的楼台,跟泸溪县沅水江边那栋一样,也大书“涉江楼”。一楼已经上锁,门上挂着不少牌子,“志愿者协会”“卢峰镇老年协会”……

  再往前走不远,风光带中间正立着一小型屈原雕塑。旁边就是沿街热闹的门面,音乐培训点传出“嘭嘭”的鼓声。一个小孩在雕塑下面玩耍,年轻母亲大声招呼着他。侧身抬头,感觉市井生活、烟火气息中的屈子,就像身边的一位老者,默然不语伴随、守望着这里的人们……

  

image


  屈子何寻,就在澧水河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九歌》中的《湘夫人》幽叹。在湖南“四水”当中,澧水长度并不突出,但从武陵山脉的大山里陡然扎到洞庭湖平原,水流却是异常湍急。因为这句诗,澧水两岸不少地名前面仍冠之以“兰”。

  澧水的重要源头在张家界桑植县,端午节前,这里的老百姓纷纷上山采摘野生的青翠粽叶,交由当地号称“中国最大的粽叶专营公司”销往海内外,为端午及其他时节包裹粽子提供上等鲜叶。这个县共有26万亩天然粽叶,每年近7万农民可从中获得收入。

  10多年前,到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乡村去了解“良田种树风”,第一次知道旁边不远有村名“宋玉村。

  宋玉为屈子学生,他写作的《九辩》,为楚辞中长篇抒情诗。宋玉村附近不远,发掘出不少楚墓。据称晚唐诗人李群玉曾发起兴建九辩书院。当地有人精准考评:“宋玉在临澧生活了约47年,在今临澧县原望城乡宋玉村生活了33年。”

  依托宋玉村等,把临澧打造成一个楚文化生态公园,这是当地人呼吁的文旅构想。

  屈子何寻,就在资水岸边

  1996年,湖南洪水泛滥,资水旁边的桃江县城,继上年之后,再次淹没于汪洋之中,很多居民损失惨重。暗访的我和同事途经城内凤凰山,看到“天问台”遗址碑。

  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


猜你喜欢先秦古诗词

抽思

先秦 屈原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毒药之謇謇兮?原荪美之可完。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涉江

先秦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九歌·大司命

先秦 屈原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㠯下,逾空桑兮从女。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
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
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
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橘颂

先秦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九歌·少司命

先秦 屈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㠯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惜往日

先秦 屈原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 28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