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何寻,就在汨罗江旁
农历五月初五逼近,江流清澈的汨罗江两旁乡村,端午气氛像天空中的雨水日渐稠密。田野小路上,青壮汉子抬着龙舟跟着老者往河边走。村庄里,农妇在家门口支张板凳,把精选的糯米包入新摘的青绿粽叶,扯一截绳子,三缠两绕,一个粽子就出手了。
江畔山上的屈子祠,正在为每年一度的祭祀准备。祠堂始建于汉,重建于清,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木结构,庄严古朴,门为牌坊式,十多幅浮雕,再现渔父对谈、纵身投江等生平时刻。祠内刊列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后人凭吊的知名诗文联赋。
从屈原纪念馆得知,今年端午节后,当地计划对屈子祠的大庙局部维修。上一次大修还是在2005年,如今木雕木刻受到白蚁侵蚀,图片资料也准备转移至新落成的屈子书院。
每年端午节之际,汨罗这块地方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屈子祠附近的香草湖将举行一场龙舟赛,13支本地龙舟队参加。再过十天,屈子祠朝庙祭祀,第一届“屈原杯”汨罗江国际龙舟拉力赛开幕式举行,境内外报名参赛队伍16支。
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采风活动、屈子书院开坛暨湖湘风土建筑研讨会、中南大学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所签约暨“屈学”讲授……一系列活动将陆续展开。
在被余光中先生称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四处可见屈子印记。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比其他地方多了两个下属单位,一是龙舟办,一是屈原纪念馆。
屈子何寻,世人多知汨罗,然而湖湘之地,屈子风物,何止汨罗?
屈子何寻,就在湘江河畔
乔口镇,湘江北去,流经望城区境末尾。历史上水运发达的年代,有“长沙七万户,乔口八千家”之称。如今,这里为全省重点建设城镇,以“渔都”闻名。
古镇白墙翘檐的民居中间掩映着“三贤祠”,宋朝末年建,前些年复建。据大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
我去乔口了解小城镇发展时,造访于此。四合式建筑,碧瓦飞檐,诗廊画壁。三尊雕塑,峨冠长袍、长须飞扬的屈原居前,另外两位像是他的学生各侍其后两侧。“(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的《吊屈原赋》对屈原深表同情,但并不赞成他投江自绝。至于另一位,则是过乔口时写下“贾生骨已朽,凄惨近长沙”的杜甫。
三个心比天高的失意之人,都曾流落于湖湘,而乔口则为从洞庭上溯湘江必经之地。“公元前295年,屈原曾到乔口采风,为《九歌》等著作攫取创作素材。公元前177年,贾谊为长沙王太傅时,经乔口去汨罗江悼念屈原,并作《吊屈原赋》,影响深远。公元769年,杜甫从川入湘,经过乔口,在这里写下《入乔口诗》。”三贤亭内这则悬于墙上的介绍,标注了三个当地人考证的历史时刻。
屈原在湘江去过哪些地方,不知文史专家是如何考证的。但“湘”字在他生命里的位置,无疑是沉甸甸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他在《离骚》里自叙,渡过沅水湘江我朝南行,要找虞舜陈述一片赤心。在《怀沙》里,他又提到湘江的宽阔:“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九歌里的《湘君》《湘夫人》,名均含“湘”。
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为湘江重要支流之上游山区。二十余年前,山民去世,请道士来作法事。山野有识之乡民,好奇道士嘴里念念有词之内容,于是竖耳倾听,哑然失笑:这不是在吟诵屈原的《招魂》吗?
到底是楚国乡民的巫风傩影,启发了行吟的他写下《楚辞》中的很多诗行,还是《楚辞》中的诗行,保存延续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
屈子何寻,就在沅水之波
沅水在屈原笔下记述很多,也可能是如今海内外有关他遗址最丰富的一条河流。
泸溪县城旁边,沅水宽阔,江边一栋高楼,名“涉江楼”。当地对外介绍,“涉江楼是沅江风光带景区的地标性工程,它的建成,对沅江风光带创建4A景区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秋,寻访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我来到泸溪,这里是当年乘船返乡的沈从文多次在船舱下笔写到的地方。我登访涉江楼,江楼高耸,建筑巍峨,里面展出诸多历史民俗,比如盘瓠传、辰河高腔、踏虎凿花剪纸艺术等。
泸溪的“屈原印记”不止涉江楼。县城还建有橘颂塔、橘颂广场。城郊有社区名为“屈望”。当地人介绍,这里原名为屈原笔下记述的“枉渚”,屈原投江后,改名屈望。
每年端午之际,泸溪都举行纪念屈原活动。2017年,涉江楼前开展“思屈原、话端阳”经典诗词朗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楚辞》中的十多首诗词在这里琅琅响起,飘荡于沅水上空。
在泸溪沿沅江而上,就抵达辰溪。“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辰溪县城所在镇,名为辰阳镇。从今名屈望的“枉渚”到辰阳镇,不管是地名还是行程,都与屈原这句诗中的描写契合对应。
沈从文1930年代写下的散文《箱子岩》,今属辰溪县境。对于沈从文而言,沅水是孕育他经历、灵感与作品的生命之河。在描写箱子岩划龙船的独特风俗后,他喟然感叹这条长河对屈原、对中国读书人、对中国文学的意义: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从辰溪县再往上溯,即为溆浦县。溆浦县大江口镇,是溆水与沅水交汇的之处,交汇处形成犁头嘴一样的半岛,插于两江之间。镇上不唯有千年码头,还有屈子祠。当地人认为,当年沿沅江上溯的屈原即是从这里驶向溆浦。山上盛产“朱红桔”,他们坚称,当年屈原因此写下《橘颂》。
溆浦这一古典的县名为外界所知,屈子做出的贡献不可埋没。“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今年四月,我因为对乡村的采访,来到溆浦县城追踪了解。屈原学校、屈原宾馆、屈原大道……溆浦街头随处可感受到屈原的影响。
黄昏时节,漫步溆水旁边的沿江风光带,不经意间就瞥见路旁一栋七层高耸、画壁环绕的楼台,跟泸溪县沅水江边那栋一样,也大书“涉江楼”。一楼已经上锁,门上挂着不少牌子,“志愿者协会”“卢峰镇老年协会”……
再往前走不远,风光带中间正立着一小型屈原雕塑。旁边就是沿街热闹的门面,音乐培训点传出“嘭嘭”的鼓声。一个小孩在雕塑下面玩耍,年轻母亲大声招呼着他。侧身抬头,感觉市井生活、烟火气息中的屈子,就像身边的一位老者,默然不语伴随、守望着这里的人们……
屈子何寻,就在澧水河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在《九歌》中的《湘夫人》幽叹。在湖南“四水”当中,澧水长度并不突出,但从武陵山脉的大山里陡然扎到洞庭湖平原,水流却是异常湍急。因为这句诗,澧水两岸不少地名前面仍冠之以“兰”。
澧水的重要源头在张家界桑植县,端午节前,这里的老百姓纷纷上山采摘野生的青翠粽叶,交由当地号称“中国最大的粽叶专营公司”销往海内外,为端午及其他时节包裹粽子提供上等鲜叶。这个县共有26万亩天然粽叶,每年近7万农民可从中获得收入。
10多年前,到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乡村去了解“良田种树风”,第一次知道旁边不远有村名“宋玉村。
宋玉为屈子学生,他写作的《九辩》,为楚辞中长篇抒情诗。宋玉村附近不远,发掘出不少楚墓。据称晚唐诗人李群玉曾发起兴建九辩书院。当地有人精准考评:“宋玉在临澧生活了约47年,在今临澧县原望城乡宋玉村生活了33年。”
依托宋玉村等,把临澧打造成一个楚文化生态公园,这是当地人呼吁的文旅构想。
屈子何寻,就在资水岸边
1996年,湖南洪水泛滥,资水旁边的桃江县城,继上年之后,再次淹没于汪洋之中,很多居民损失惨重。暗访的我和同事途经城内凤凰山,看到“天问台”遗址碑。
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毒药之謇謇兮?原荪美之可完。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