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的云烟
一行泪水
从草原到楚地
早已风干
而这颗心
却一阵阵在江边痉挛
那纵身一跳
动地惊天
不知道在一个个粽子里
包进了多少思念
就这样凝视和眺望
此去经年
往事淡去
化作汨罗江的云烟
但铭心刻骨的爱
仍然在求索中摧而弥坚
慢慢长路
梦想一次次失眠
拽着干枯的胡子
不是无法抵达思想的顶点
就用决绝的投江
实现思想的登攀
这是生命的洗礼
沉入江底
就是飞上了九天
诗和远方
装在行囊里
治国方略与报负
不止于沉重的书简
多少次踯躅
泪洒江边
离骚的平仄
在一片片艾叶上凄婉
饮马塘的茅屋
不死的思想
点亮沾满油污的灯盏
丹心沉冤
我听到愤懑的呐喊
只一句,从汨罗江
到华夏大地
一直喊了千年
那是真正的疼痛
没有任何词语
安慰悲凄的呼唤
离骚,悲愤的心情
达到史无前例的极点
九歌,刻骨铭心的眷恋
敲击龙宫叩打神殿
用拳拳之心
诘问苍天
回眸
穿一件苇做的衣衫
瑟瑟的琴音里
漂浮着弦弹奏的思念
今夜
蛙声如潮
东去江流的漩涡里
飘走了草原汉子的
铮铮誓言
悲怆成一种意象
泪水
成千年佳酿
悲怆
密封在汨罗江
粽子
包裹所有的惦念
一一去慰藉愁怅
江畔行吟的披发
是一股风
吹拂不死的悲壮
抓铁有痕
路漫漫
远方的路上
上下都是求索的目光
屈原
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
天问的答案
都聚集在墨迹未干的九章
屈子之魂
在艾叶上飘荡
肉身的惩罚
决不会
流放刚烈的思想
一次次质问
把钢刀
戳进滴血的心脏
国殇
以头颅的名义
沉江
用人格
为国殉情
举起旗帜
让攥紧的誓言
高高飘扬
哦,屈原
悲怆成一种意象
千年不变的痴情
流淌在江上
万年不竭的追求
铭刻在心上
不止于此
茫茫人海
追寻的脚步
都在路上
被粽子包围的时间
纵身一跳
便成为一道风景线
不管是喜
不管是悲
让后代的孩童
无法理解当时的景观
甚至
连这一天是怎样的典故
甚至
连这一天是怎样的辛酸
都不在重要
重要的是
这一天成为一个节日
这一天成为永远的惦念
屈原
跳下去了
在汨罗江滔滔的江面
用一种悲壮
圈点爱国情缘
粽子飘香
艾草依然
那五彩丝线
总是缠绕在纯朴的乡间
哀思常常是这样
以另一种方式
表达自己的情感
河边的一支短笛
飘出的音符
忧国悲天
吉祥
永远是一种祈祷
而对美好的憧憬
是人类共同的祝愿
或许是送别
或许是思念
那就在节日里
把更多的思绪
都包在粽子里
把更多的故事
都放在香包里
用五彩丝线
编织成神话
点缀曾经干渴的荒原
端午
是被粽子包围的时间
端午
是被丝线连缀的语言
作者简介:犁夫,真名李富,1963年10月1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共产党党员,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赤峰市旅游摄影协会理事,赤峰日报社记者。著有散文集《我阅读草原》和诗集《父亲》。《中国首部旱作农业诗典》,即将创作完成。先后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十月》《散文》《草原》《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美国《侨报》等国内外800多家媒体上发表作品,尤其是215首同题独颂诗《父亲》,连续在中国诗歌网上发表,轰动诗坛。多次受到国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