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身为文学界大佬,
却连《资治通鉴》的海选都没通过。
相反,另一位文学家司马相如
却成功跻身《资治通鉴》之中。
(戳此处复习)
唐诗两巅峰为何都不争气?
司马相如究竟有何魅力?
这谜题的背后
是司马光缺少智商?
还是他道德沦丧?
请看《走近科学》特别节目
请跟随史小鱼的镜头
走进司马光那神秘的内心世界
在节目的开始
让我们请出本期工具人
他就是——屈原
PART 1
我时常感叹,人生不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公元前304年,因为他人陷害,我被流放,老天爷怕我不够郁闷,在公元前296年让我经历了第二次流放。
试问得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得起这番折腾,反正我是顶不住,于是在公元前278年的夏天,我跳进汨罗江,彻底凉了。
活着的时候不招人待见也就算了,毕竟我太帅太聪明又太会打扮,嫉妒我的人太多,但死了之后都有人看我不顺眼,这就过分了吧。不说别的,我也想问问《资治通鉴》里怎么就没有我呢?
明末清初有个愣头青叫顾炎武,还给司马光那个混小子洗白,说什么《资治通鉴》不写文人。得了吧,那一套骗骗李白、杜甫也就算了,可骗不了我。
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
——顾炎武《日知录》
我再重申一遍,我不仅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还是个爱国的政治家。
一开始我以为司马光看我不顺眼,后来我发现不是,他小子还算有心,特意写了一篇小诗悼念我,夸我是什么白玉幽兰,说我的楚辞可同日月争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司马光《五哀诗·屈平》
这我就更憋屈了,一个这么喜欢我的小粉丝,怎么不把我写进他的代表作呢?
PART 2
就因为李白、杜甫这几个大文豪没被选进《资治通鉴》,我可没少被diss,今天我就和你们好好说说,这几个兄弟为啥连海选都过不了。
想当年我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老腰都差点累折,光是草稿就整整堆了两间房间,最后成书的时候足足将近300万字。
字很多吧?但我们得辩证地看问题啊,《资治通鉴》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写到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400多年。我们用低等数学算一下,平均一年写下来只能用2000字,也就是姜鹏那小子两条微博的字数。我得用这样的篇幅把一整年的大事都记下来,当时都恨不得把一个字掰成三个用,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有了修《通鉴》后遗症。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再者说,我为啥要写《资治通鉴》?
那是给国家高管们拿来抄作业以史为鉴的。
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四百多年,啥事没发生过,改朝换代、派系斗争、改革因循、国计民生、修身齐家,一部《资治通鉴》都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精华”了。
后世的国家大BOSS们不管遇到多奇葩、多新鲜的情况,但凡翻翻我这本书,多多少少都能得到点借鉴。
平均两千字写一年,既要记录大政方针,又得估算百姓幸福指数,还得琢磨怎么教育后人,我哪有功夫写李白今天喝了几两酒,杜甫明天上哪哭去了?
文学和政治,一码归一码,李白、杜甫在文学界再有名,腕儿再大,该不写你就不写你,我的地盘我作主!
司马相如这个渣男的《谏猎赋》之所以被选进《资治通鉴》,无非就因为它是一个帝王行为规范准则。《子虚赋》《上林赋》写的天花乱坠,跟治国没关,我连正眼都不看一眼。
屈原算是一个特例,我给大家详细说说。
我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不像大家写论文,没那么多参考资料可以抄袭查看,关于屈原那点光辉事迹,只能在《史记》里面翻。
翻来翻去,我发现《资治通鉴》中有两处地方可以让屈原出场。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处在周赧(nǎn)王四年(公元前311年)。
公元前313年,由于被别人背后说了坏话,屈原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张流放体验卡,只身穷游汉北地区。
同一年,秦王想要干齐国一票,又害怕齐国和楚国联起手来,自己打不过,于是派张仪去搞内部破坏。
或许是看准了屈原被流放的空隙,心机婊张仪跑到了楚国,骗楚怀王说,只要他和齐国断交,就愿意把秦国六百里地都给楚国,楚怀王就一傻小子,当场就给齐王打电话,说以后再也不和齐国玩了。
可等到楚怀王派使者去向张仪要地的时候,张仪死皮不要脸,说当初答应的哪是六百里,明明是六里地。楚怀王听了差点气抽过去,抄起家伙就要把秦国端了。
张仪乃起朝,谓楚将军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史记·楚世家》
嘴炮输出的前提是打仗厉害,这是小学生都懂的道理,秦国自然会做准备。楚怀王两次出征两次被虐——损失八万军队,被俘七十多位将领。不仅如此,楚国的大地盘还被秦国反吞了六百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怀王巴不得把张仪剁了喂狗,张仪总寻思着再诈楚怀王一笔,俩人就这么结下梁子了。
接下来的几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又恬着脸把屈原求回来了。
第二,公元前311年,秦国想和楚国换地。
由于前些年的爱恨情仇,当秦惠王向楚怀王提出换地的请求时,楚怀王说我不要地,就要张仪,我非把他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大忽悠张仪就这么再次来到了楚地,可张仪毕竟是靠嘴皮子立足的男人,到了楚地之后,很快就把楚怀王的夫人郑袖攻略了,郑袖就整天给楚怀王咬耳朵,劝他把张仪放了。
重点来了,接下来的剧情,《史记》里居然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史记·张仪列传》里说的是,张仪后来得以成功离开楚地,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屈原上线了,死命地劝楚怀王干掉张仪,但楚怀王没听。
《史记·屈原列传》里却说,压根不是这么回事。由于前些年楚怀王的骚操作搞烂了齐楚两国的关系,当时屈原就被派到齐国谈业务、拉关系去了,回来的时候发现楚怀王放走了张仪,于是咬牙切齿地劝楚怀王把张仪抓回来,楚怀王一拍大脑瓜门儿,大呼后悔,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不是所有姓“司马”的都像我这么严谨,《史记》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多得我都懒得吐槽。
单论张仪离楚这件事,屈原就像是大年三十的凉菜,有他没他都一样,不管他是当场劝的还是回来劝的,都没影响张仪离开的结果,所以我最后就没给屈原出场的机会。
第二处是在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
公元前299年,秦国已经进化成究极体。为了完成每月扩张KPI,秦王多次派出队伍,拳打齐国敬老院,脚踢楚国幼儿园。
也就是在这一年里,秦国接连吞了楚国八座城池。就在楚怀王濒临崩溃的时候,好心人秦昭襄王发来了晚宴邀请,请楚怀王到武关谈谈人生。
面对这种教科书式的黄鼠狼给鸡拜年行为,楚国内部居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大臣劝楚怀王别去,架起机关枪准备打仗就得了,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他赶快去,可不能辜负秦王的一片好心。
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
——《史记·楚世家》
最后楚怀王还是觉得儿子和自己最亲,便听信子兰的建议,前往武关赴宴,结果可想而知,楚怀王连秦地的新鲜空气还没来得及吸上几口就被关进小黑屋。
身为战国恐怖分子的秦国向来习惯做些不要脸的操作,把楚怀王绑票后,秦国就向楚国发了恐吓信。
楚国大臣得知消息后,都说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于是决定牺牲王一个,幸福千万家——把楚怀王扔在秦国不管了,另立他的儿子熊横为王(楚襄王),这样楚怀王就失去了做人质的价值。
接下来,又是一个重点:
关于傻小子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秦国这件事,《史记》中有两个版本。《史记·楚世家》里面说,在此之前,楚国贵族大臣昭雎劝他别去。但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劝楚怀王的人又变成屈原了。
大家在上学的时候总会遇到类似情况——抄同学作业的时候抄到了两个不一样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那肯定是抄学习好的啊。
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史记》里面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一般都会采纳优先级较高的那份材料。一般来说,《史记》里的本纪、世家、表,都有比较靠谱的史料依据,而列传一般是司马迁搜罗八卦、放飞自我的自留地。所以这个案例里,也是《楚世家》比《屈原列传》更具优先级。
所以屈原别再追着我问了,进不了《资治通鉴》可怪不着我,我是老老实实按照规则选择史料的,都怪《史记》的记载自相矛盾,连故事都讲不明白。
PART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