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前半生豪迈,后半生幽怨

王昌龄:前半生豪迈,后半生幽怨





  

  他是边塞诗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三年西北塞,长征万里,金甲磨穿,少年的豪情与热血汇成一首首苍凉豪迈的边塞赞歌。

  同时,他又写尽闺阁情事,无论是戍妇还是宫妇,娇俏的采莲少女还是失宠的深宫后妃,她们心思形态在他绮丽细腻的笔触之下栩栩如生。

  他到底是谁,为什么可以一面拿着长刀策马取功名,又可以一面体会像细腻如针的女儿闺情?

  他就是王昌龄,要问他为什么可以拥有如此矛盾的两面,还要从他的事和诗说起。

  


  少年边塞留名

  王昌龄出生贫寒,是个十足的农家少年,靠着耕几亩薄田养活自己,并没有系统性地读书。二十三岁时在嵩山学道,二十七岁时参军,赴河陇,出玉门关,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王昌龄把他一生中最热血的岁月献给了西北大漠,苍凉辽阔的大漠也赐予了他素材和灵感。西北瑰丽的奇景,战士拼死护国的无畏,被他一一收入诗袋,其中就有最有名的《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

  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即指青海湖,雪山指祁连山,长云是层层叠叠的浓云,楼兰在此处泛指常常侵扰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是对边塞景象的描绘,青海湖上云雾蒸腾,浓云不散,湖的北面雪山黯淡,往西是塞上的一座苍凉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雄浑玉门关。

  短短一句,横亘东西几千里,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迷蒙黯淡,给人以压迫肃穆之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昏暗的环境中出现了色彩,是黄沙,是金甲,肃穆静立的景色中出现了动感,是将士一往无前地奋勇杀敌。

  一个“百战”高度概括了战事之艰辛,牺牲之壮烈,尽管黄沙漫漫磨穿了铠甲,战士们的心中的报国壮志却不仅没被消磨反而愈见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对祖国的坚定承诺,爱国之情越发激昂,情感最终达到了顶峰。

  从军行七首之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与前一首相似,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大漠风尘日色昏”写出一副狂风大起,飞沙走石的景象,“日色昏”,不是天色已晚,而是黄沙漫漫遮天蔽日。

  “红旗半卷出辕门”写的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之下,军队却选择依然挺进,为了减少阻力,半卷着红旗顶风走出军营的门。就是这样一支横行大漠的劲旅,像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却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道出原因:原来是派出的先遣部队旗开得胜,昨夜还在洮河北边与敌激战,现就传来了生擒敌首的消息。

  就这样一起一落,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对没有派上用场的增援部队的描写,体现出了唐朝的兵力强盛,体现出了一副气壮山河的盛唐气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同于前两首时,这是一首感慨战事不断,国无良将的诗。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大笔勾勒苍凉月色下的苍凉边关,又赋以“秦时”、“汉时”,在空间上的广阔之外又叠加以时间维度上的广阔,又体现着作者对长期作战历史的思考。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的戍兵命运,在表达同情的同时又点出了问题在:边防还不够巩固,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抒情和议论。如果龙城飞将李广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度过边关。此句除了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之外,还暗含对朝廷选将的不满,弦外之音意味深长。

  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塞时,岑参只有11岁,高适还在中原游历,所以他当之无愧是边塞诗的鼻祖,他把边塞的苍凉雄壮装进胸膛,笔下流淌出时代最振奋的乐章。

  中年仕途艰辛

  从边塞回来之后,王昌龄本以为会得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待遇,可是谁知世事弄人。

  开元十五年,王昌龄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但却只被授予一个小小的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心有不甘的他在开元二十二年又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应博学宏词科登第,但也仅仅得到了一个县尉的职位。此后,他被贬谪岭南,由岭南北返长安被任命为县丞之后没几年,又受谤毁,被贬龙标。

  仕途的不顺难免让他心有不满,无处发泄,只好写诗,只不过这时的王诗没有了豪迈,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闺怨。

  王昌龄写闺怨,最出名的就是《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一二句写出少妇的天真烂漫,杨柳绿,春色浓,精心打扮赏春在翠楼。就是这样充满着闲情逸致的日子,一个“忽见”急转之下,见到路旁杨柳依依,可自己的夫君还未“缓缓归矣”,满眼的旖旎春色无人共赏,少妇心生悔意:当初为何要让他为求功名离家呢!

  只是这悔,是少妇之悔还是诗人本人的悔呢。仕途艰难的王昌龄一定也在后悔吧,早知如此怀才不遇,我又何苦觅功名,留在嵩山,留在西北,不好吗?

  


  这样的牢骚,在《西宫春怨》和《西宫秋怨》中更加明显。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指妃嫔住的地方。云和是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昭阳是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居处。在一个春尚好,静悄悄,花香袅袅的夜晚,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想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因重重心事作罢。

  原来是因为春恨比春意更绵绵,想借音乐消磨时间,却也只是斜抱着琴瑟空对着月,那被重重树影遮蔽的昭阳宫啊,才是她心之所念的地方。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水殿意为临水的殿堂或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谁分是“谁料”之意。秋扇用了西汉班婕妤之典,出自《团扇歌》,“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在炎夏送去清凉之后,秋日就被搁置一旁,美人以秋扇自比,表达失宠后的落寞心情。即使这样,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君王。

  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相似,都是深宫女子失宠之后的幽怨之情,再深一步考究,我们可以体会到王昌龄借女子心事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满。一位艳压荷花初放,又通晓音律的女子,却总与恩宠无缘,最后还诗落得秋日团扇的悲剧,这岂不像极了王昌龄的仕途?青春热血撒疆场,归来之后又取进士及第,却也仅得一个不足挂齿的小职,之后又一贬再贬,难免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悲凉。

  晚年苍凉枉死

  王昌龄在龙标呆了六年之后,年已五十九,打算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可是谁知命运还是不愿意放过这个被他折磨了一辈子的老人。

  路经亳州时,王昌龄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而这其中的原因,在《唐才子传》里只说明“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一个诗名卓著的老人,以类似“莫须有”的缘由命丧刺史刀下,令人惋惜又愤恨。

  好在善恶因果皆有报应,闾丘晓在一年之后因延误军机张镐杖杀。临死之前,闾还以父母之命乞命“有亲,乞贷余命。”被张镐一言驳回“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这一点点迟到的公道,也算聊以告慰王昌龄的在天之灵了。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两种风格迥异,却都饱含文字之美,除了表达的是王昌龄不同时期的境遇之外,也可以看出王昌龄对文字极强的掌控力。

  王昌龄的诗名极高,被后人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又被誉为“七绝圣手”,其典雅劲健的诗风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唐代 王昌龄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奉赠张荆州

唐代 王昌龄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
我欲从之卧穹嵌。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唐代 王昌龄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唐代 王昌龄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途中作

唐代 王昌龄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留别郭八

唐代 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