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的月亮与六便士

王昌龄的月亮与六便士

  因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王昌龄被cue了。今人爱这一联迁想颖妙,恳切感人,其实这在《江宁集》里真不过是一般句子。

  王昌龄爱写月亮,「秦时明月汉时关」「碎叶城西秋月团」「广陵新月海亭秋」,他的明月是唐诗中最为晶莹而高远的那一轮。一篇小文,聊聊王昌龄。

  「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龄似乎每天都在和人告别。

  在他传世的二百来篇诗里,有四五十首都是为了要送各种朋友出各种远门。有赴任的,有还乡的,更多不知是什么理由,诗题只有一个「送」字。只见他终日在那里挥衣袖,秦云楚水,淮月吴山,大唐十五道的风光与旅愁都教他飘飘洒洒地抖落尽了。

image

  《全唐诗》卷143王昌龄集中的赠别诗

  王昌龄重友情,他的朋友也真多。出名的,王之涣,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张九龄,裴迪,李颀,储光羲,李白,崔颢……半部盛唐才子传都在他的酒盏里了。没名的,辛渐,柴侍御,陶副使,郭司仓,魏二,吴十九,薛大,崔五……教他一写,倒成了与山川同色长青的千古名人。就说那位从龙标去武冈的柴侍御吧。他哪里知道此时此刻昌龄先生拱手念给自己这两句青山明月诗,竟能如这舟下柔蓝沅水,悠悠地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呢?

  再说辛渐吧,他真够幸运。从关西馆到芙蓉楼,王昌龄前前后后写过三首诗送他,中间隔好几年。要知道谪仙人李白也不过才得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去年曾在微博上写《送陶侍御》,心声如今依然

  王昌龄的深情不挑人。他和岑参、岑况哥俩儿也交好。他可比他们大了快二十岁,相逢意气,赠诗一点儿不含糊,且看他如何宽慰这两位出身宰相之门却家道中落的牢骚小友: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image

  ——《留别岑参兄弟》

  还有孟浩然。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贬去岭南那鬼地方,孟夫子在洞庭湖畔寄诗相送。隔年,王昌龄从岭南回来,特地拐到襄阳会孟浩然,秋风里故人对饮,沉醉换悲凉,病中的孟浩然食鲜动疾,一卧而逝。

  说是久别重逢,却成了伯仁因我而死。王昌龄又完成了一场送别。潇湘夜雨里,哭他个水涸云散也罢。

  「高高秋月照長城」奇的是,王昌龄写了几十首赠别诗,没有一首提到过眼泪。他老是在宽慰人,那些情意殷殷的话,什么青山明月冰心玉壶,他说起来也比别人动听中听。唯一的一回,有些没忍住的,是一位朋友来送他: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留别郭八》

  「留别」的意思是自己要远行,写一首诗留给来相送之人。因为友谊深沉,又不愿临别失态,因此「回头不语但垂鞭」,只把眼泪留给马背上的自己。有几分宋词中女子说「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在王昌龄的整部诗集里都少见。《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流传最广的全都在第四卷里——就是那些飘潇横逸的七绝。

  不知何人作《出塞》诗意图王昌龄以边塞诗享誉,盛唐边塞名篇多为七言歌行,与他齐名的高、岑、李,都爱先铺边关壮景,再转入征战之苦,于层层跌宕中烘托将士心声,悲苦怨愤催人泪下。独他一个人是绝句。只写一个片段。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选二

  看见了吗?王昌龄笔下的将士是不落泪的。他写愁非常高级。情辞饱决中有留白。

  不落泪不是因为不解愁。久戍思归之情都在那琵琶声里,说「听不尽」,是爱听又怕听,每听每动情。是怨是叹,说不清。悔觅封侯么?也说不清。边关男儿不能够流泪,请把镜头拉远吧,只留给我们秋月照长城。我们就是大唐的长城。没人知道王昌龄是在什么年代、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身份去到边塞。历史也没有记载。唐代文人出塞,多以书记官身份入大将之幕,高适跟着哥舒翰,岑参跟着高仙芝,在唐王朝最好的年代里建功立业,须眉上沾过燕然冰雪。但王昌龄没有这样的机会。

  「空懸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一生命都不好。因为仕宦不显,生平无考,新旧唐书加起来,对他的记载不过寥寥百字。

  王昌龄者,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辞登科,再迁汜水县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昌龄为文,绪微而思清。有集五卷。

  —《旧唐书·文苑传下》

  史料的稀缺使王昌龄的籍贯与生卒皆成云雾谜,多少大家证来证去,莫衷一是。只知道他是开元十五年的进士,授了个校书郎的九品小官。几年后,他再次中举——想来是不满前次授职,于是干脆辞官重考,凭本事再作一搏。这是何等的进取与自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样的英雄句合该他王昌龄写。其实,对于入仕求官,开元天宝年间那几位拔尖儿的才子——李白、王维、孟浩然,多少都有些不守规矩。王昌龄是他们之中最尊重游戏规则的一个,因此也最失意。所谓盛唐的光芒并不公平地照亮每个人,在门阀社会中,这个老实的寒家子注定不会有多好的境遇。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绘王昌龄在琉璃堂与朋友宴集事

  科场二度春风并未改善王昌龄的仕途,这次吏部派给他汜水县尉,依然是个九品。且被迫离开长安与朋友们,去到洛水萧萧的河南。这一年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大唐的史书不会记载一个末流小官在命运前的悲酸泣涕,但诗人王昌龄将自己的不幸庄庄重重地写成了怨悱而不乱的诗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王昌龄的宫词系列,在其边塞诗、送别诗之外,是谓第三绝。在他之前,没人能用绝句写宫怨,一是修辞做不到,二是情域达不到,唯他「声峻而婉,句丽而沉」,比兴与造境都出齐梁之外,把宫妃失宠这么个没新意的主题写出了新境界。那幽怨的深情,微茫的意旨,说是美人心,实是君子心。

  「愁將孤月夢中尋」

  在河南做了几年小官,结下一些洛阳亲友后,王昌龄被贬至岭南烟瘴之地。史书说是因为「不护细行」,至于怎么个不护细行法儿,没有记载。从常建赠他的诗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中,或许可以发现原因。

  在过大庾岭时,王昌龄有一首名诗: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听流人水调子》

  这次他写到了「泪」,果然还是只给自己。眼前没有别人,只有隔壁舟中流放之人的队伍里响起的水调商曲。对此,宋人评价是:字字呕心,深沉悲痛,几句话把白居易《琵琶行》一大篇给说尽了。

  闻一多用西洋点画法与视觉颤动的关系来讲这首,剖得更直观些:

  闻一多《唐诗杂论》篇岭南之后,王昌龄又有两段经历,一是江宁县丞,二是龙标县尉。他后世名称「王江宁」「王龙标」即从此来。按唐时建置,江宁在江南东道,龙标在黔中道,都是远离政治中枢的僻远之所。而县丞与县尉,均不过是地方县衙里的佐官。有唐一代,诗者活着时即为当世诗格的,唯王昌龄与贾岛二人。王昌龄更有「诗家天子」之称。可一生官止九品,漂泊南荒,教人可怜见。

  「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的结局也很凄惨。《新唐书》里只有一句话: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世乱,当然是说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改变唐王朝所有人命运的国难。没逃出长安的王维和储光羲「迫受伪署」,李白依附了割据江东的永王璘,自潼关脱身的高适开始追随肃宗,杜甫在投奔新帝途中为叛军所擒,茫茫大漠外的岑参踏上了东归勤王之路。这些人之中,最大的李白和王维都是五十五岁,最小的岑参还不到四十。在这次灾难中的不同抉择,让他们之后的政治生涯呈两极分化之态。

  明代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局部,高适曾追玄宗至蜀,后又投肃宗王昌龄呢?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七岁了。他做不了他笔下那个辞君一夜斩楼兰的名将,也不像诗友们于乱世中各奔前程。他所做的只是乱世中人的本能——带着老母归还乡里。史书没有记载王昌龄的故乡在何方。总之,他离开龙标,往北,往东,走到江淮一带,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又是一个千古谜题。过路书生王昌龄究竟如何得罪了这位刺史,竟致杀身之祸,没有人知道。但他的死引发了正义之士的愤慨。次年,河南节度使张镐平叛过亳州,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

  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新唐书·文苑传下》

  闾丘晓被杀前,向主将告饶,说要养老母。张镐只回了一句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这个细节也被《新唐书》载在了百余字的王昌龄小传之后,似乎是想给读史的人们一点安慰。

  杀死一个诗人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但他的诗篇是杀不死的。就如江水,如长风,如朗月,如明星。只要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还存在一天,那句神谕般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会多一天被记住和传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历史的时空那样荒远,却又那样近。从秦汉到王昌龄的时代是一千年,那关那月那征人的命运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从王昌龄到今日又过了一千多年。生老病死苦也还是生老病死苦。历史所发生的一切,都会被明月看在眼里。也只有那明月看在眼里。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人归江夏

唐代 王昌龄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浣纱女

唐代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行路难

唐代 王昌龄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赠宇文中丞(本畅当诗)

唐代 王昌龄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太湖秋夕

唐代 王昌龄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别辛渐

唐代 王昌龄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