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王昌龄被cue了。今人爱这一联迁想颖妙,恳切感人,其实这在《江宁集》里真不过是一般句子。
王昌龄爱写月亮,「秦时明月汉时关」「碎叶城西秋月团」「广陵新月海亭秋」,他的明月是唐诗中最为晶莹而高远的那一轮。一篇小文,聊聊王昌龄。
「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龄似乎每天都在和人告别。
在他传世的二百来篇诗里,有四五十首都是为了要送各种朋友出各种远门。有赴任的,有还乡的,更多不知是什么理由,诗题只有一个「送」字。只见他终日在那里挥衣袖,秦云楚水,淮月吴山,大唐十五道的风光与旅愁都教他飘飘洒洒地抖落尽了。
《全唐诗》卷143王昌龄集中的赠别诗
王昌龄重友情,他的朋友也真多。出名的,王之涣,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张九龄,裴迪,李颀,储光羲,李白,崔颢……半部盛唐才子传都在他的酒盏里了。没名的,辛渐,柴侍御,陶副使,郭司仓,魏二,吴十九,薛大,崔五……教他一写,倒成了与山川同色长青的千古名人。就说那位从龙标去武冈的柴侍御吧。他哪里知道此时此刻昌龄先生拱手念给自己这两句青山明月诗,竟能如这舟下柔蓝沅水,悠悠地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呢?
再说辛渐吧,他真够幸运。从关西馆到芙蓉楼,王昌龄前前后后写过三首诗送他,中间隔好几年。要知道谪仙人李白也不过才得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去年曾在微博上写《送陶侍御》,心声如今依然
王昌龄的深情不挑人。他和岑参、岑况哥俩儿也交好。他可比他们大了快二十岁,相逢意气,赠诗一点儿不含糊,且看他如何宽慰这两位出身宰相之门却家道中落的牢骚小友: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留别岑参兄弟》
还有孟浩然。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贬去岭南那鬼地方,孟夫子在洞庭湖畔寄诗相送。隔年,王昌龄从岭南回来,特地拐到襄阳会孟浩然,秋风里故人对饮,沉醉换悲凉,病中的孟浩然食鲜动疾,一卧而逝。
说是久别重逢,却成了伯仁因我而死。王昌龄又完成了一场送别。潇湘夜雨里,哭他个水涸云散也罢。
「高高秋月照長城」奇的是,王昌龄写了几十首赠别诗,没有一首提到过眼泪。他老是在宽慰人,那些情意殷殷的话,什么青山明月冰心玉壶,他说起来也比别人动听中听。唯一的一回,有些没忍住的,是一位朋友来送他: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留别郭八》
「留别」的意思是自己要远行,写一首诗留给来相送之人。因为友谊深沉,又不愿临别失态,因此「回头不语但垂鞭」,只把眼泪留给马背上的自己。有几分宋词中女子说「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在王昌龄的整部诗集里都少见。《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流传最广的全都在第四卷里——就是那些飘潇横逸的七绝。
不知何人作《出塞》诗意图王昌龄以边塞诗享誉,盛唐边塞名篇多为七言歌行,与他齐名的高、岑、李,都爱先铺边关壮景,再转入征战之苦,于层层跌宕中烘托将士心声,悲苦怨愤催人泪下。独他一个人是绝句。只写一个片段。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选二
看见了吗?王昌龄笔下的将士是不落泪的。他写愁非常高级。情辞饱决中有留白。
不落泪不是因为不解愁。久戍思归之情都在那琵琶声里,说「听不尽」,是爱听又怕听,每听每动情。是怨是叹,说不清。悔觅封侯么?也说不清。边关男儿不能够流泪,请把镜头拉远吧,只留给我们秋月照长城。我们就是大唐的长城。没人知道王昌龄是在什么年代、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身份去到边塞。历史也没有记载。唐代文人出塞,多以书记官身份入大将之幕,高适跟着哥舒翰,岑参跟着高仙芝,在唐王朝最好的年代里建功立业,须眉上沾过燕然冰雪。但王昌龄没有这样的机会。
「空懸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一生命都不好。因为仕宦不显,生平无考,新旧唐书加起来,对他的记载不过寥寥百字。
王昌龄者,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辞登科,再迁汜水县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昌龄为文,绪微而思清。有集五卷。
—《旧唐书·文苑传下》
史料的稀缺使王昌龄的籍贯与生卒皆成云雾谜,多少大家证来证去,莫衷一是。只知道他是开元十五年的进士,授了个校书郎的九品小官。几年后,他再次中举——想来是不满前次授职,于是干脆辞官重考,凭本事再作一搏。这是何等的进取与自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样的英雄句合该他王昌龄写。其实,对于入仕求官,开元天宝年间那几位拔尖儿的才子——李白、王维、孟浩然,多少都有些不守规矩。王昌龄是他们之中最尊重游戏规则的一个,因此也最失意。所谓盛唐的光芒并不公平地照亮每个人,在门阀社会中,这个老实的寒家子注定不会有多好的境遇。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绘王昌龄在琉璃堂与朋友宴集事
科场二度春风并未改善王昌龄的仕途,这次吏部派给他汜水县尉,依然是个九品。且被迫离开长安与朋友们,去到洛水萧萧的河南。这一年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大唐的史书不会记载一个末流小官在命运前的悲酸泣涕,但诗人王昌龄将自己的不幸庄庄重重地写成了怨悱而不乱的诗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秋词》王昌龄的宫词系列,在其边塞诗、送别诗之外,是谓第三绝。在他之前,没人能用绝句写宫怨,一是修辞做不到,二是情域达不到,唯他「声峻而婉,句丽而沉」,比兴与造境都出齐梁之外,把宫妃失宠这么个没新意的主题写出了新境界。那幽怨的深情,微茫的意旨,说是美人心,实是君子心。
「愁將孤月夢中尋」
在河南做了几年小官,结下一些洛阳亲友后,王昌龄被贬至岭南烟瘴之地。史书说是因为「不护细行」,至于怎么个不护细行法儿,没有记载。从常建赠他的诗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中,或许可以发现原因。
在过大庾岭时,王昌龄有一首名诗: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听流人水调子》
这次他写到了「泪」,果然还是只给自己。眼前没有别人,只有隔壁舟中流放之人的队伍里响起的水调商曲。对此,宋人评价是:字字呕心,深沉悲痛,几句话把白居易《琵琶行》一大篇给说尽了。
闻一多用西洋点画法与视觉颤动的关系来讲这首,剖得更直观些:
闻一多《唐诗杂论》篇岭南之后,王昌龄又有两段经历,一是江宁县丞,二是龙标县尉。他后世名称「王江宁」「王龙标」即从此来。按唐时建置,江宁在江南东道,龙标在黔中道,都是远离政治中枢的僻远之所。而县丞与县尉,均不过是地方县衙里的佐官。有唐一代,诗者活着时即为当世诗格的,唯王昌龄与贾岛二人。王昌龄更有「诗家天子」之称。可一生官止九品,漂泊南荒,教人可怜见。
「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的结局也很凄惨。《新唐书》里只有一句话: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世乱,当然是说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改变唐王朝所有人命运的国难。没逃出长安的王维和储光羲「迫受伪署」,李白依附了割据江东的永王璘,自潼关脱身的高适开始追随肃宗,杜甫在投奔新帝途中为叛军所擒,茫茫大漠外的岑参踏上了东归勤王之路。这些人之中,最大的李白和王维都是五十五岁,最小的岑参还不到四十。在这次灾难中的不同抉择,让他们之后的政治生涯呈两极分化之态。
明代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局部,高适曾追玄宗至蜀,后又投肃宗王昌龄呢?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七岁了。他做不了他笔下那个辞君一夜斩楼兰的名将,也不像诗友们于乱世中各奔前程。他所做的只是乱世中人的本能——带着老母归还乡里。史书没有记载王昌龄的故乡在何方。总之,他离开龙标,往北,往东,走到江淮一带,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又是一个千古谜题。过路书生王昌龄究竟如何得罪了这位刺史,竟致杀身之祸,没有人知道。但他的死引发了正义之士的愤慨。次年,河南节度使张镐平叛过亳州,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
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新唐书·文苑传下》
闾丘晓被杀前,向主将告饶,说要养老母。张镐只回了一句话: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这个细节也被《新唐书》载在了百余字的王昌龄小传之后,似乎是想给读史的人们一点安慰。
杀死一个诗人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但他的诗篇是杀不死的。就如江水,如长风,如朗月,如明星。只要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还存在一天,那句神谕般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会多一天被记住和传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历史的时空那样荒远,却又那样近。从秦汉到王昌龄的时代是一千年,那关那月那征人的命运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从王昌龄到今日又过了一千多年。生老病死苦也还是生老病死苦。历史所发生的一切,都会被明月看在眼里。也只有那明月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