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贾岛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和尚是诗人,有些还是画家。唐朝有个和尚叫贾岛,一天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唐宋八大家韩愈
一千年后台湾国学大师李敖认为还是推好:“敲”字念起来比较响亮,可是“推”的意境更好啊。大家想想看,和尚你要早睡早起啊,早有早课,晚有晚祷,你夜里不回来,在外面鬼混,半夜三更你回来,不爬墙进来,还敢“咚咚咚”敲门,这什么和尚啊?!你轻轻地把门推开,偷偷摸摸地溜进来,这才符合实际情况嘛。所以李大师说“推”字的意境更好、更准确。
台湾大儒李敖
贾岛写诗非常有才华,他写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超脱闲逸的诗,也曾流露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这样昂扬的豪气,但他的诗却多是靠“苦吟”而成的,所以仍旧显得面窄而雕琢。他自己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还写过一首诗:送惟一游清凉寺:
"去有巡台侣,荒溪众树分。瓶残秦地水,锡入晋山云。秋月离喧见,寒泉出定闻。人间临欲别,旬日雨纷纷"
显然五台山清凉寺在唐代知名度就很高,出现在贾岛的诗中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