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亦无事
不来常思君
——江湖诗话
他知道,评价诗的好坏与写诗的速度无关,所以他在心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唐诗小作坊主。
贾岛用自己的坚持,用一生的心血,用自己的痴心妄想,证明了一件事:有一种成功叫做赢在过程。
大唐的天空,诗星闪烁。
王杨卢骆、摩诘太白……这些与诗相关的姓名,不仅没有因为诗人的离去被人遗忘,反而渐渐成为一种信仰,影响着后来的每一位诗人。
把自己的名字挤上那星光熠熠的荣誉墙,和李白杜甫放到一块儿,是后来所有爱诗之人的终极梦想。
在这些跃跃欲试的诗人中,有些人是幸运的,比如白居易。他生来便才华横溢,考试是学霸级的,二十七岁便少年登科;写诗是学霸级的,甫一出手便能写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顶级的诗句;创立自己的诗歌版图是学霸级的,拉上好哥们元稹,随便玩个“新乐府运动”,就能引领一次“唐诗致敬现实主义”的时尚潮流。
底子好,运气好,各种资源持续加持,人送外号“写诗魔王”,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死后会被妥妥地搬进唐诗荣誉殿堂,受人膜拜。所以,这样的白居易,把写诗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当成一种解闷和消遣。
可运气不会雨露均沾,比白居易小七岁的贾岛,同样嗜“诗”如命,却没有白居易的好运。
落魄的学渣贾岛,为了抵达诗歌的彼岸,走上了一条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的路。
贾岛,这个嗜“诗”如命的人,如果拿现在时髦的话来形容他,他对是诗人中的匠人——一个执着于写诗,且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贾岛虽然不笨,但绝对算不上聪明。他虽然常常羡慕诗仙李白高效率高质量的写诗技艺,却也知道自己的天资不足,不敢奢求自己能如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但是,凭借对诗歌的热爱,做不了诗坛快手的贾岛也并不灰心。
他知道,评价诗的好坏与写诗的速度无关。所以他在心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唐诗小作坊主,同时认定了一个原则:慢工出细活。
那么,他的“慢工”有多慢呢?
有一次,贾岛送别僧友兼堂弟——无可和尚,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有两句诗,短短的十个字,他整整写了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中,贾岛于这两句诗进行了多次的雕琢、修改、揣摩,有时梦里想到一个词语,便要起身去记录下来,第二天又要觉得不满意而舍掉。
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品尝,贾岛就在像发明一道新菜品,直到他找到了一种感觉:
我送你离开,你那独行的身影,在潭水中倒影,水光天色;你每每在树下栖身,流云缭绕: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写罢,贾岛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题诗后》表达自己的志得意满,而这一首诗的流传程度甚至要更广一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是啊,这种感觉悲欣交集,这种成就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 从此,贾岛坚定的在这条“苦吟”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即便这条路,辛苦,拧巴,无奈,仿徨;即便这条路,往往不会通向光明,反而通往一个个死胡同;即便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
但我们的唐诗小作坊主贾岛,却在这条路上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彼时,老年的孟郊,正在用沙涩的味道,调和出一种独有的“咒骂世道人心”的五言古诗;韩愈洪亮的嗓音,造出来的诗句,是对佛老的挑衅。
队伍最庞大的当属白居易,在元稹、张籍、王建等一大帮哥们的支持下,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正在以“改良”为标签,高举杜甫现实主义大纛,诗歌产品一件接着一件,大受欢迎。
而贾岛的小作坊要想在这些林立的大公司中间生存下去,就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而贾岛的独家秘方是一种味道,一种阴暗的、变化的、冷僻的味道。
对于贾岛来说,外面的世界再纷乱复杂,都和自己没有关系。关上门,这个世界只有诗,甚至于结果,都不重要。
正是确定了自己小作坊的调子,贾岛的诗,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以一种新奇的、凛冽的姿态吟出,这个小作坊虽然规模小,效率低,产量慢,却在当时打造了一些小爆款金句:
爆款之一:(《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爆款之二:(《寄朱锡建》)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爆款之三:(《宿山寺》)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爆款之N:(《暮过山村》)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贾岛这种不计心力,不计经济回报,不计成本,不计产出,以“诗”为永远第一衡量标准的路子,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自虐,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奴”。
可贾岛根本不在乎,他干脆注册了一个“诗奴”的Logo,在被诗奴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撒欢。
在成功推广那种冷僻的味道后,贾岛还偶尔苦中作乐,玩点新品。
这些新品中,有豪气干云之作: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剑客》
有隐逸缥缈之作: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甚至,有难得的眉开眼笑之作:
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
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
——《友人婚杨氏催妆》
俗话说,酒香还怕巷子深。
贾岛没有推广费用,只能一个粉丝一个粉丝地加。而他的主要精力又都放到写诗上,放在了质量管理上。这样看,贾岛这个“磨洋工”的小作坊也许永远不会大火。
可还有一句俗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早就准备好的贾岛,终于迎来了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机会,幸运的是,他抓住了。
有一次,贾岛去看住在郊外的朋友李凝。因为李凝的家比较偏僻,贾岛找了很久才找到。可到达时天已经很黑了,他的头上月光如水,屋舍旁的池塘边有绿树成荫,倦鸟早已经归巢。贾岛轻轻地敲门,那声响越发衬出这夜晚的宁静。
当时,万象挂空明,天风涵宇宙,便在那一刹那间贾岛福至心灵。他用平生难得的快手记录下这一瞬间: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诗写成了,可贾岛心里却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难道是因为这次的诗写的太快了?
贾岛在返回的路上,仍然在思考这件事,忽然他想到了,原来是那个“敲”字!
“敲”字是不是太响了,要不换成“推”字?
可“推”字是不是太没礼貌了?
但是大半夜的“敲”门是不是也不太好?
天已经大亮,长安城中人来人往。路人们看到街上哒哒哒哒一头瘦驴行来。驴子背上斜坐一人,那人眯着眼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热闹的街景充耳不闻。只见他一会皱紧眉头,一会咧嘴微笑,一会又像是遇到艰难的抉择一般彷徨无措。再看他的手掌,一会伸出似做敲门状,一会又举起做推门状。
正在这时,迎面而来的诗政坛大佬韩愈的仪仗队,路人们纷纷避让,眼看着这个骑驴的人闯进了仪仗。差人们赶紧抓到他——他当然就是那个沉浸在“推敲”中的贾岛!
故事的结尾当然是韩愈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帮他一起琢磨,认为“敲”字更好。
是啊,那万籁俱静中来一点声响,反衬环境之幽静,不正是贾岛当时身临其境的感受嘛!
从此,推敲两字,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小学生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就讲,你们用词要像贾岛一样,学会“推敲”。
而贾岛用自己的坚持,用一生的心血,用自己的痴心妄想,证明了一件事:有一种成功叫做赢在过程。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但没有一句流传。小作坊主贾岛,即便什么都没有,只是这“推敲”两字,便足以让人们记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