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贾岛: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因太穷取消原计划

贾岛: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因太穷取消原计划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剑客》

  大唐元和年间,京城长安。

  第N次应试的贾岛,依然信心百倍,豪情万丈。

  前半场很顺利,贾同学甚是满意。

  到了赋诗环节,要求以“蝉”话题,除诗歌外,不得使用其他文体。

  贾岛嘴角掠过一丝微笑:“论写诗,谁的基础有我牢,呦,呦,切克闹——”

  大脑却在飞速旋转:有唐以来,最出彩的两首咏蝉诗,除了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自信雍容,呼之欲出,就是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郁闷压抑,令人窒息。

  想到自己这几年的苦逼经历,也和骆宾王相差无几,贾岛不禁悲从中来,大笔一挥,开始答题。

  几番推敲,终于定稿: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病蝉》

  走出考场,考生们相互打探消息,听闻贾岛答了这样一首诗,都说其必死无疑。

  果然,不出几日,贾岛便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被朝廷评定为“无才无德之人”,并冠以“考场十恶”的骂名。

  就酱,贾岛用自己瘦骨嶙峋的双手,活活堵死了科举之路。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冷风飒飒,枯叶纷飞,落榜的贾岛,一边吟诵诗句,一边唉声叹气。

  “贾兄为何如此感慨?”屋里走出一位书生,意气风发,志得意满。

  “庆馀老弟刚刚及第,春风得意。哪里像我,多次下第,郁闷之极。”贾岛走到梧桐树下,抚摸着那头瘦驴,又是一声叹息。

  “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刚刚拜读《剑客》,觉得贾兄依然满腔热血。”朱庆馀继续安慰贾岛。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因为功力太差,只得取消原计划。”贾岛一声苦笑,开始自嘲。

  朱庆馀见其心情好转,便小心翼翼地试探:“我一直不明白,贾兄的才华,决不在我之下,这次为何名落孙山?”

  贾岛从怀中掏出一张便笺:“昂,这是我的应试之作。”

  朱庆馀接过一看,倒吸一口凉气:“你的意思是,黄雀、乌鸦,都想加害你这只病蝉?”

  “那是,总有赃官想害民”,贾岛越说越激动,一脚踢开了路旁的小石头:

  “我都记不清考了几次,每次都因受人排挤,未能及第。不就是因为我不屑于炒作,也不愿意行卷拜码头吗?”

  朱庆馀没有继续言语,他心里清楚,自己连续科考落第,这次侥幸中举,全靠水部郎中张籍的引荐和帮助。

  开考前,他曾写下一首绝句呈给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

  昨夜刚刚洞房,今早须拜公婆,梳妆打扮后,悄悄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适,样子是否时尚?”

  朱庆馀以新娘自比,将参考前的这一份忐忑和期许,刻画得入骨三分,深得张籍好评,很快得到了回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朱庆馀》

  哎呀,别管人家穿的衣服有多贵重,香奈儿、爱马仕还是巴宝莉,你的天生丽质和一曲菱歌便是天下无敌。

  两人一唱一和,珠联璧合,成为了文坛佳话。

  一时间,朱庆馀名满京城,很快就成为了天子门生,从此一帆风顺。

  试想一下,若是贾岛有朱庆馀这般机智灵活,或许早已金榜题名。

  可他偏偏就是一个木头人,不解风情。

  公元779年,贾岛生于幽州范阳(河北涿州)。

  十岁时,父母双亡,贾岛无依无靠,只得跑到邻村,进了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无本。

  好在方丈对贾岛极为关照,除了督促念经修行,闲暇之余,还带着他云游四方,交友论道,学习诗文。

  恒山,易水,龙兴寺,都留下了贾岛的足迹和诗篇。

  修行多年,阅历渐深,贾岛的诗文功力日益长进。

  方丈心里清楚,这孩子当初削发为僧,实为生活所迫。现已长大成人,应让其走出寺门,以期更多可能。

  这天,方丈特意将贾岛喊到禅房:“无本啊,你出家已近十年啦。依为师看,修行的道路上,不应该只有经书和木鱼,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啊。”

  贾岛一愣:“徒儿一心向佛,认真做功课,既不玩农药,也不沉迷于网络,师父为何要赶我出门?”

  方丈微笑不语,只从怀中掏出一页纸,递给了贾岛。

  贾岛接过一看,顿时满脸通红。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松下偶成》

  原来自己每天嘴里念经,心中吟诗,早已被方丈机智地看穿。

  方丈接着说:“你如此酷爱作诗,又何必困守与乡野山庙之中。况且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无佛陀,何时不修行?”

  贾岛沉默。

  方丈继续发力:“自古大唐最繁华处,非长安与洛阳莫属。你前往两地,交友练笔,定会大有裨益。”

  贾岛连连叩首,感谢方丈的收留与教诲之恩,然后,便骑着一头瘦驴,离开了寺庙。

  正是在前往长安的途中,贾岛结识了孟郊。

  在大唐,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靠什么判断是不是自己的同类?

  不是大金链子小手表,也不是安卓苹果鸭舌帽,而是诗风文风与创作技巧。

  这是个初秋时节,贾岛正坐在小饭馆内,愁眉苦脸,一筹莫展。

  嘴里念念有词,手中比比划划,面前的两碟素菜,早已冰凉。

  “有了”,贾岛突然一拍大腿,高声吟出:

  北客入西京,北雁再离北。

  秋寝独前兴,天梭星落织。

  ……

  “嘘——”贾岛长叹一口气,苦吟数月的诗句,终于尘埃落定。

  来不及沉醉,来不及回味,突然传来一阵喝彩:“好一个‘秋寝独前兴,天梭星落织’,妙哉妙哉!”

  贾岛回过头一看,邻座一位清瘦老者,正冲着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老者径自走过来,向贾岛拱了拱手:“老夫孟郊,吟诗是我唯一爱好,阁下的诗句,着实让我吃惊不小。”

  贾岛连忙起身:“哪里哪里,小僧才疏学浅,老丈莫要见笑。”

  孟郊略做沉思:“老朽也赋诗一首,请阁下指点一二。”

  说罢,不待贾岛搭话,便吟将起来: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苦、鬼、愁”这些字眼,让贾岛大感惊艳,激动得浑身发抖:“看来孟老先生也是苦吟之人啊,那我再来一首——”

  孟郊自然不会认输,旋即又吟出一首,天了噜,大千世界,竟还有与我如此接近之人,贾岛开始兴奋,又吟一首……

  你来我往,彼吟此唱,这场苦寒无比、令人不寒而栗的斗诗大会,终于在日暮前落下帷幕。

  双方气喘嘘嘘,汗如雨注,依旧难分难解,未分胜负。

  孟郊二人都以“苦吟”见长,字里行间,满满的负能量。

  这一次的比试场景,大家可以参照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里“谁敢比我惨”和“华府对诗”片段,自行脑补,不再赘述。

  我们只需要记住,两人意气相投,从此成为了挚友。

  后来孟郊去世,贾岛痛失知音,大哭一场,作《哭孟郊》吊唁,并帮助其家人料理后事。

  酒馆辞别孟郊后,贾岛继续前行,终于在仲秋时节,赶到了长安城。

  夜里,贾岛无处留宿,便去投奔一位叫李凝的故交。

  好一阵打听,才找到李府的大门,却吃了个闭门羹。

  贾岛心有不甘,用手推了推门,文丝未动,又敲了几下,依旧无人应答。

  访友不遇,很是惆怅。此情此景,却勾起了吟诗的欲望。

  于是,贾岛将驴系好,坐在池塘边,开始打腹稿。

  月儿高高挂,四周静悄悄,贾岛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手舞足蹈,一会儿走过去推推门,一会儿又跑过去敲敲门。

  不知不觉,天色渐明。

  贾岛终于将这篇五律写好,唯独颔联的一个字,还未最终定稿。

  贾岛边走边想,一不留神,竟然撞上了刑部侍郎韩愈的仪仗队。

  贾岛吓得不轻,以为就此丢掉性命。

  幸亏韩愈厚待文人,弄清缘由后,不仅没有责罚贾岛,反而与他一起探讨“推”与“敲”: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

  过了几天,贾岛又犯了老毛病。

  长安街头,落叶纷纷,贾岛触景生情,写下一首《忆江上吴处士》。

  吟到“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时,贾岛颇为兴奋,一不小心,又撞上了别人的仪仗队。

  贾岛以为又能认识一位高官,正暗自高兴,没想到,此次官轿中乘坐的,却是京兆尹刘栖楚。

  刘大人很是恼怒,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得贾岛鼻青脸肿、晕头转向。随后,抓起贾岛,关入了大牢。

  当晚,韩愈出面求情,贾岛才被放了出来。

  见贾岛如此痴迷写诗,且诗名日盛,韩愈便鼓励其还俗,踏上科举之路。

  有韩愈这样的文坛领袖兼朝中高官撑腰,贾岛自然求之不得,连忙脱去袈裟,还俗为民。

  次年,科考在即,贾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料,韩愈却因为“谏佛事件”,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少了韩愈的支持与推荐,贾岛连续多次应试,均名落孙山。

  但对于谪迁的韩愈,他仍然深表关切与感激,多次寄诗,安慰劝勉。

  长庆年间,适逢大赦,韩愈终于回到长安,又在镇州兵变中立下大功,深受皇上信任。

  贾岛也跟着沾光,在京城谋了一份小差事,并认识了张籍、姚合等名流。

  这应该是贾岛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衣食无忧,有诗有酒。

  只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改变了贾岛的命运。

  宰相裴度新居落成,达官贵人,公子王孙,都前来祝贺。

  贾岛作为一个低等小吏,诗名虽盛,却以“苦寒”见长,这么喜庆的场合,裴大人自然不会邀请他了。

  路经裴府大门,见新修的宅院占地千亩,亭台楼阁,花红柳绿,极为铺张与奢华。

  贾岛难掩心中不平,即兴赋诗一首: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题兴化寺园亭》

  很快,这首以讽刺和诅咒为主题的诗歌,就传到了裴度的手中。

  裴相爷一声冷哼:“我倒要看看,谁让谁荆棘满亭!”

  数日后,贾岛嫌闹市太吵,便携带一卷诗作,到城外的寺庙里改稿。

  坐在楼上的禅房里,贾岛摇头晃脑,逐字推敲,陶醉其中,感觉甚妙。

  突然闯进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子,吓了贾诗人一大跳。

  男子二话不说,抄起桌上的诗稿,现场吟诵起来。

  贾岛特意寻了个清净的地方,好不容易有点灵感,却被这个不速之客打乱,很是恼火。

  于是,便冲着男子一阵劈头盖脸:“你个脑满肠肥的家伙,一看就是个不学无术之人,怎么可能懂我的诗,粗去,不送!”

  中年男子瞪了瞪贾岛,丢下诗稿,拂袖而去。

  良久,贾岛气消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满脑子都是中年男子的身影。突然一拍脑袋:“完了,刚才好像是皇上啊!”

  没错,那位中年男子,正是微服出游的唐宣宗。

  回宫后,宣宗甚为恼怒,将此事告诉了相爷裴度。

  裴大人义愤填膺,马上就为皇上鸣不平:“这个贾岛,太过霸道,必须给他点颜色瞧瞧!”

  第二天,贾岛就被赶出了京城,任长江(四川大英县)主簿。

  到了巴蜀,贾岛依旧手不释卷,苦吟作诗,留下了《寻隐者不遇》《暮过山村》等诸多名篇。

  三年期满,贾岛调任普州司仓参军。又三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空门,应试和苦吟,这三个关键词,足以概括贾岛的生平。

  贾岛出身寒门,孤苦无依,寄身寺庙,方得温饱。

  离开了青灯古佛,贾岛的生活日益窘迫。外出游学之时,全靠师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贫困潦倒的生活,促使贾岛产生了强烈的入仕愿望,尽管屡试屡败,依然屡败屡试。

  另一方面,现实的悲凉也投射在诗作之中,贾岛的诗句,总是荒凉凄苦,清寒彻骨。

  由于眼界不宽,取材逼仄,贾岛的诗歌,缺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心壮志,多为避世内省、幽峭落寞之语,“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

  当然,号称“诗囚”的贾岛,最大的特点,就是遣词造句,刻意锤炼,求工、求偏、求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诗后》

  至于有无知音,贾岛大可不必担心。

  相传晚唐诗人李洞,尤为膜拜贾岛,专门请人雕刻贾岛的铜像,挂在胸前,经常手持佛珠,口念“贾岛仙”,一日千遍;

  还有南唐的孙晟,将贾岛的画像挂在壁上,朝夕焚香叩拜;

  北宋的潘阆,更是对贾岛尊崇备至。

  贾岛若有知,一生“苦吟”,也值了。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阮籍啸台

唐代 贾岛

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
地接苏门山近远,荒台突兀抵高峰。

送郑山人游江湖

唐代 贾岛

南游衡岳上,东往天台里。足蹑华顶峰,目观沧海水。

上谷旅夜

唐代 贾岛

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故园千里数行泪,
邻杵一声终夜愁。月到寒窗空皓晶,风翻落叶更飕飗.
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

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

唐代 贾岛

来从城上峰,京寺暮相逢。往往语复默,微微雨洒松。
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前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答王建秘书

唐代 贾岛

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冬夜送人

唐代 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