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苦吟诗人贾岛的畸零人生

苦吟诗人贾岛的畸零人生

  讲了三十余年的中国文学,稍有心得的还是对中唐诗人贾岛的研究。早在大学读书期间,陈允吉先生即嘱我关注贾岛,并建议我先看看闻一多《唐诗杂论》中的有关文章。随后,我通读了陈延杰的《贾岛诗注》,浏览了李嘉言、岑仲勉的相关研究,并开始收集贾岛的相关资料。待毕业时,我的论文即是《略论贾岛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此文经允吉先生推荐,发表于1983年的《复旦学报》。文中对贾岛诗歌风格特征以及与韩愈孟郊等人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得到学界的认可。其后,我在贾岛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观点,写出了几篇略具影响的文章,如《贾岛事迹三考》《苦吟的背后》等等。下面这篇万余字的略传,应该是我对自己的贾岛研究的一个小结。

  中唐诗人贾岛有着传奇般的一生。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真正可资稽考的事迹却很少。他虽见之于“正史”,在《新唐书》的《韩愈传》中附有一段事迹,但不可否认,这段文字写得很疏略,也许是《新唐书》的作者本无意为贾岛立传,只是为了突出韩愈的地位,才把他作为“韩门弟子”附入的缘故。其实以贾岛对唐诗所做的贡献,是完全有资格作为传主的。

  本文试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对贾岛的生平行迹做一简要的勾勒,差可为其略论乎?

  一、僧敲月下门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这首《题李凝幽居》诗实在写得很一般。但其中“僧敲月下门”一句所引出的“推敲”故事,却是那样的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尽管各书记载细节上有些不同,但大体内容是一致的。说是有一天贾岛骑在毛驴上吟诗,至“僧敲”一句,在“敲”还是“推”字上犹豫不定,于是用手作推、敲状,一时“神飞物外”,坐骑失控,冲入京兆长官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得知原委后,沉思良久,提议“敲字为佳”,于是两人并辔而行,成了好朋友。

  


  选自《唐诗意山水册》,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故事很有点传奇色彩,也颇能表现贾岛那种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因此不止一次地被编入教材,用以垂训后人。但是,倘若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贾岛的行为举止是不是有点异乎寻常呢?一个人骑在毛驴上神经质地手舞足蹈,已经够滑稽的了。而为了吟妥一个字,居然对鸣锣喝道的仪仗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是不可思议。偏巧,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贾岛身上不只发生了一次,据说他在吟“落叶满长安”这句诗时,又以同样的方式唐突了大官刘栖楚,被关了整整一夜。

  除此以外,贾岛还有不少古怪的举动令人侧目。据说每逢除夕,他总要取来一年的诗作,置于桌上,祭以酒肉,然后恭恭敬敬地焚香磕头,祝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可见贾岛实在是个颇具荒诞色彩的人物。而这种荒诞色彩既不表现为才华横溢的放荡,也不表现为愤世嫉俗的佯狂,只是以它独特的神经质的举动来宣泄内心的某种欲念。

  二、青竹未生翼

  唐代大历、建中之际,伴随着政治舞台的冷落寂寞,诗坛上也弥漫着一种萧瑟之气。盛唐时期的一大批巨星已经先后陨落,昔日那种群星璀璨的景象已不复可见,给人留下了“世无英雄”的感叹。当时的一些诗坛名流,虽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也曾令名远播、声誉卓著,但如果把他们置于唐诗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就只能算作二三流了。然而,在当时业已出世或行将出世的下一代中间,却是藏龙卧虎的另一番景象。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李贺……当然还有本文的主角贾岛,他们都将在即将到来的元和时代先后登场,合演一幕毫不逊色于盛唐的诗剧。

  贾岛于大历十四年(779)出生在范阳(今北京一带)一个平民家庭里。那一年韩愈才十二岁,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是八岁,柳宗元七岁,元稹刚出世,而李贺则要再过十二年才降生人间。这么一些文学巨人聚于一代,固然能使文坛增光添色,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足以使厕身其间的人们感到压抑。而在上述这些人中间,贾岛各方面的条件最差,因此压抑感也就最大,这对于他畸形性格的发展和僻涩诗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贾岛的出身地范阳,在当时属于边防僻远之地。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正是从这里起兵叛唐。从此以后,此地先后为李怀仙、朱希彩、朱泚、刘济等军阀所割据。这种半封建状态,使贾岛早年行踪不得而知。或传曾为僧,名无本。但在贾岛诗作及其他有关史料中,却没有留下一点确凿的证据。看来,他在故乡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个谜了。但是唐人素重地望的观念,却使“生于僻地”成了贾岛心理上的一道阴影。在贾岛的诗集中,有几首诗写得十分慷慨激烈,与他的总体风格很不协调。如《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很有些燕赵悲歌的情趣。再有《易水怀古》及《听乐山人弹易水》两首诗,歌颂了荆轲、乐毅两位古代燕地的英雄。贾岛写这类诗歌的真正意图,即是对地望偏见的一种抗争。但是这种抗争是多么的无力,乃至连自己都不能被说服。所以在他的另外一些诗作中,就一再称自己为“北客”,谦恭之中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自卑,有时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游子喜乡远,非吾忆归庐”的句子来。贾岛离开故土,第一次到长安,大约是在贞元末元和初,除了一次短暂的回归之外,此后就再没有重返故里,直至客死他乡。其间尽管有着各种各样原因,但对地处僻远的故土不那么留恋恐怕是主要的。

  贾岛从僻远之地来到长安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都已成名,甚至比他小十三岁的李贺也已崭露头角。而贾岛还是一个谁也不认识的无名之辈。作为同代人,他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或许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不平,但更多的是初涉繁华之地的胆怯与压抑。这可以从他自己的诗作中看出征候。以他写于贞元末的《寄柳舍人宗元》诗为例:“格与功俱造,何人意不降?一宵三梦柳,孤泊九秋江。擢第名重列,冲关字几双?誓为仙者仆,侧执驭风幢。”诗中与倍加赞美的柳宗元相映衬的,是自己的一副可怜相。在这里,贾岛并非为求攀附故作谦辞,而确实是被柳宗元当时的显赫声势折服了。在自己的诗作中赞美别人,本是常有的事情,如韩愈就曾对孟郊、贾岛、张籍等人极力赞扬,以致今人读来觉得不无夸大失实之嫌。但对韩愈来说,有时里面却包含着一层奖掖后进的意思。这与贾岛的同类诗歌是完全不同的。正如上面这首诗那样,贾岛在赞美别人的时候,总带着一种自愧弗如的谦恭心情。换句话说,韩愈在赞美别人时,取的是俯视的态势,而贾岛则是仰视的态势。这就十分明显地反映了两者的不同心理。

  如果说地处僻远给贾岛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的话,那么他那低微的出身,更是套在他头上的沉重枷锁。按照贾岛的好友苏绛所撰《贾公墓铭》,范阳贾氏从贾岛的高祖以来就无一人为官,可说是个彻底的布衣之家,这在崇尚门第的唐代社会里,实在是一件十分难堪的事情。他唯一能够勉强攀附的,竟是与他相隔千年之遥的贾谊。这是多么的虚无飘渺,以至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实惠。在这一点上他连命运多舛的李贺都不如。尽管这样,他还是喜欢把这位远祖挂在嘴边,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同贾谊联系起来,从而对他另眼相看。他在《玩月》诗中云:“寒月破东北,贾生立西南。”在当时,“贾生”实际上早已成了贾谊的代名词,而贾岛自称“贾生”,其间的比附之意甚明。而在另一首《颂德上贾常侍》诗中,则表现得更为明白:“自顾此身无所立,恭谈祖德朵颐开。”在进身无望、前途黯淡的时候,想起祖先的功德,总算给自己带来了一点精神上的慰藉。而这种慰藉也正是对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看来这种补偿对贾岛自身是非常需要的,也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他也常常喜欢给别人攀上一位显赫的远祖,如在《送汲鹏》诗中,就为汲鹏搬出了汉代名臣汲黯。在《听乐山人弹易水》中,又把乐山人称作“燕将玄孙”,这里的燕将当指乐毅无疑。然而这种类似精神胜利法的做派,毕竟只能让人陶醉一时,对彻底医治贾岛身上自卑、压抑的顽症是无补的。

  贾岛自卑、压抑心理的产生,还有着自身天赋条件方面的原因。与贾岛同时代的那些大诗人,差不多都有早慧的记载。如韩愈,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他三岁即成孤儿,又随堂兄远谪岭南。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从小自习读书,每天要记数千字的笔记,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人以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柳宗元也是从小“精敏绝伦”,“一时辈行推仰”。白居易、李贺可能更是天才,有关他们的早慧传说也更多,更富有传奇性。而在这方面,贾岛显然是稍逊一筹的。司空图曾说:“贾阆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置才,亦为体之不备也。”对于贾岛的苦吟,我们似乎也应该从这方面去了解它的形成。古往今来,吟诗之苦莫过于贾岛。

  


  范曾绘《贾岛夜吟图》

  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下面,注了这样一首小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二句需吟三年,当然有所夸张,但其诗思的滞缓、炼字的艰辛,毕竟是事实。由于只注重字句的锻炼,缺乏理念的力量,因此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如他的《哭柏岩和尚》诗中有两句自己引为得意的诗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就被当时人讥讽为“烧杀活和尚”。

  三、借得孤鹤骑

  应该说贾岛在唐诗发展中有着较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取得,主要在于他开了晚唐一代诗风。有趣的是,他的这种独特诗风的形成,恰恰是得力于埋藏在他心理深层的自卑压抑感。前人说他“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许印芳《诗法萃编》),这个“避”字说得极为有理。在元和诗坛上,五言古诗有韩愈孟郊,乐府歌行有元白李贺,七言近体有柳宗元刘禹锡,这些诗人高踞其上,贾岛要与他们争奇斗胜是难乎其难的。而更重要的是,贾岛并不具备与强手对抗的心理素质。这从他写给孟郊、张籍等人的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投张太祝》诗中说:“有子不敢和,一听千叹嗟。”《投孟郊》诗中又说:“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对这些,我们都不应把它简单地看作谦逊。

  似乎是天助贾岛,元和诗坛的大家们竟无一人专注于五律的创作,这就给贾岛提供了机会,使他得以避入五律一路,并最终有所建树。在诗歌风格方面,那种僻涩的情调也最能表现他的压抑心理。因为僻涩诗风的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局窄小,给人一种局促之感,这与贾岛的心理特征是一致的。

  


  (明)徐渭《驴背吟诗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约在贞元末元和初,贾岛怀着企求进身的愿望来到长安,按照当时的风尚,开始了投谒名流的活动。初到长安,他的心情是惴惴不安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前途并无足够的信心。这从他的《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地祇闻此语,突出惊我倒。”在这首诗中,贾岛运用象征手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中的“青竹”,应是所谓“得道”的凭借物,这里象征着他的“新成诗”。所谓“未生翼”,正说明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名流的赏识,竟连一点信心都没有。因此在那吉凶未卜的万里道上一步步踯躅而行,抬头张望,灰蒙蒙天空中云雪弥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这种沉重的压抑感正是来自心中的胆怯。随着离京城越来越近,“云雪”也越来越浓,终于遮蔽了终南山,使自己失却了追求的目标,留下的是无限惆怅与惶恐。在这时,他仿佛变成了一棵随风飘荡的小草,只好听任命运的摆布了。这种初涉繁华之地的胆怯心理,乃是人之常情,只是在贾岛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罢了。在这期间,贾岛投谒了不少名流,如孟郊、张籍,韩愈、柳宗元、元稹、李益、令狐绹、刘栖楚、庞严等人,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那别具一格的僻涩诗风尤其得到韩愈、孟郊、张籍等人的赏识,很快在长安的知识层中站稳了脚跟。看来,他在“居大不易”的长安立足并未遇到多大困难。这一阶段,可能是贾岛一生中最光明的时刻。原先的那种自卑、压抑感,似乎已经一扫而光,在他眼前展示的,是一片灿烂的景象。他的一首《游仙》诗,就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心情:“借得孤鹤骑,高近金乌飞。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辉。天中鹤路直,天尽鹤一息。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若人无仙骨,芝朮无烦食。”在这里,他仿佛第一次发现了自身的力量,企求进身的欲望也空前地强烈起来了。

  四、下第只空囊

  然而,结果却是惊人的糟糕,贾岛在功名场中搏击三十余年,到头来竟然一再碰壁。这个打击对贾岛来说的确是致命的,它直接导致了贾岛性格的畸变。请看他的《下第》诗写得多么凄惨:“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他的心情慢慢地变得消沉起来,原先已经埋入深层的自卑心理又复萌了。但是这种复萌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用狂狷乖张的举动取代了以前的胆怯惶恐。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截然相反,但却同样是基于一种自卑压抑的心理状态。

  贾岛屡试不第,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他自身的问题。他出身卑微,才思不敏而又不善程式,最直接地导致了他的失败。久而久之,贾岛的心情变得狂躁起来,据《唐摭言》记载,他每天都要折迭一张纸,到处求人说:“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原夫之辈”,是指善写应试文章的人,因为按应试文章的程式,常用“原夫”二字发语。这里不难看出,贾岛对于考试的自信力已经濒临崩溃了,而他的行为举止,似乎也有些神经质起来。在这期间,贾岛的性格变异是明显的。

  有迹象表明,贾岛年轻时的性格倾向是内向的,沉稳的,有时又有些多愁善感。他是一位书法家,善写“八分书”,据欧阳修《集古录》记载,曾有所书《紫极宫碑》传于当世。所谓八分书,当属隶书。隶书笔势凝重,规矩甚严;贾岛选攻隶书,与他的性格倾向恐怕不无关系。

  在诗歌创作中,贾岛擅长五言,本集中三百七十余首诗,五言就有三百首,而他的七言全为律绝,没有一首古体歌行。五言尚内蕴,律绝重规矩,这也同样反映出贾岛的性格倾向来。苏东坡的“郊寒岛瘦”、严羽的“虫吟”之说,实际上都形象地勾勒了贾岛的性格特征。

  但是在遭受多次打击后,他的性格开始发生了畸变。有时候他变得更为消沉,在消沉中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冷静的反思:“仆本胡为者?衔肩贡客集。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重酬姚少府》)他认识到:“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寓兴》)经常混迹山寺野观之中,不时闪现出逃避世俗困扰的念头,这个时候他是最清醒的,但有时候他又变得狂躁异常,富有挑衅性,好像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和他作对。这时,诗歌就成了他发泄不平的工具。在《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诗中,他痛斥了科场的不公,对士风的不正也作了尖锐的抨击,其言辞的激烈程度是少有的:“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刺耳如长锥。”“毁出嫉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可见诗人在吟诵这些句子时,情绪是多么的激动。另据《唐诗纪事》记载,长庆二年,贾岛曾与平曾等十人同时被逐出举场,称为“举场十恶”,究竟何事被逐,不得而知,但总有些越出常规的举动,则是可以肯定的。再有一个传说也颇能反映贾岛性格上的这种畸变:当时的宰相裴度曾经在长安兴化里兴建过一幢豪华的住宅,贾岛落第归来途经此地,见状大怒,立即题诗一首:“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这首诗的确写得颇为尖刻,也很有力度。如果没有情感上超常的强烈冲动,对贾岛而言,是绝对写不出这类诗歌的。贾岛三十年来的奋斗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跃登龙门,出人头地。但是接二连三的挫折,使这个目标变成了永远摘不到的葡萄,于是就对达到了这个目标的人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嫉妒与反感。正如他在《病蝉》诗中,把那些公卿贵人统统比作想要加害于己的黄雀鸢鸟一样。

  贾岛的这些行为举动,都是建立在对功名前途感到绝望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不管消沉也好,狂狷也好,都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他从小就形成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贾岛的诗作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就是极写穷苦之态。从艺术上说这部分诗是贾岛写得最为成功的,它在意境上新奇僻涩,在形象上骇人心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贾岛的一些名句多出于这类诗。如“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所食类病马,动影似移岳”;“常恐滴泪多,自损两目辉。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泪流寒枕上,迹绝旧山中”。这类诗句往往极易引起失意之人的共鸣。

  从贾岛的这类诗作看,他的生活大概是比较清贫的,但恐怕还不至于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据张籍、王建赠给贾岛的诗作看,他在长安居住时尚有僮仆使唤,并且多次以长安为中心出外旅行,先后到过蒲州、绛州(山西省)、襄阳、荆州(湖北省)、汴州、光州(河南省)、杭州(浙江省)等地。如果没有足够的盘缠,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对这类诗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生活的写实。贾岛之所以极写穷苦之态,实际是对自身自卑心理的一种宣泄。在这些诗中,作者显得多么弱小可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险恶环境中听任摆布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而这,正是隐藏在狂狷外衣里的真实的贾岛。因此,这类诗中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应当研究的。如贾岛曾经不下数十次地描写过井,有时,在寒风凛冽中去井边汲水,有时又莫名其妙地来到井边,向里张望,有时又用短短的绳子去打深井里的甘泉,结果当然令人失望。此类描写就很值得注意。不难看出,贾岛笔下的井,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井很小,但很深。人要靠井生活,而井中所映现的事物有时又是那么虚幻。因此井是对自己的一种羁绊,但同时又是一种希望。这里所反映的,正是贾岛对生活、对前途充满矛盾的心理状态。

  贾岛旅居长安三十余年,在科场中屡遭失败而没有造成精神上的最终崩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性格畸变。因为他那种狂狷的举动使郁结在心中的愤懑能够不断地得到宣泄,从而保持了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作为对得不到的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不仅从中得到了乐趣,并且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成功。

  贾岛之所以选择诗歌创作并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同韩愈等人的鼓励有着很大关系。韩愈对贾岛诗歌的评价很高,他曾称赞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这种热情而积极的评价,对于信心不足的贾岛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贾岛自元和初年与韩愈相识以来关系十分融洽,他们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直到韩愈逝世的当年,两人还一起在南溪泛舟游玩。可见他们的友谊是自始至终的。这不光因为韩愈是文坛名流,是贾岛所要攀附的对象,更重要的是,韩愈对贾岛来说自有一番知遇之恩。贾岛初到长安时投谒过许多名流,但真正受到赏识结为朋友的,只有韩愈、孟郊、张籍三人。其中孟郊长贾岛三十余年,可说是忘年之交了。这说明,贾岛与所谓韩孟诗派在艺术趣味上颇为接近,因此在感情上也就比较容易融洽,而与其他诗人如柳宗元、元稹等人就建立不起这种友情来。他曾向元稹两次投谒,诗中攀附之意十分明白,但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响应。这大概也同二者的诗歌趣味截然不同有些关系吧?

  贾岛爱诗简直到了风魔的程度。他在《戏赠友人》诗中称:“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作诗更成了他的一切。我们不难想见,贾岛吟诗时那种神经质的冲动,为此姚合曾经说他“狂发吟如哭”。对于一个愁肠百结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解脱。

  


  李可染《苦吟图》

  另外,贾岛还常常喜欢在诗中描写自己作诗时的苦状窘态,一再声称自己是苦吟诗人。这固然是与时代风尚有关,但贾岛之善写苦吟,恐怕还是另有原因的。从主观上讲,这无异是在向人们宣布,我的这些诗歌绝不是粗制滥造的劣作,而是呕心沥血的精品。这就很自然地抬高了作品的身价。同时,这也是贾岛爱诗甚于爱己的结果。从客观上讲,强调苦吟对于纠正元白诗尚轻浅的流弊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它教育人们作诗是一种十分艰辛的劳动,绝不是可以凭借小聪明粗制滥造的。

  五、归吏封宵钥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贾岛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了,他在科举场中一无所成,在诗坛上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青年诗人,“贾岛诗派”已经初具规模,声势之盛,在有唐一代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了。这种奇特现象的形成,主要还得从心理方面去寻找原因。首先,在政治上晚唐是个沉闷压抑的时代,这种沉闷压抑的气氛,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感受最为强烈。而贾岛诗中那种怨愤不平、自我感伤以及对穷苦生活的描写,本身就充满着沉闷压抑感,这就极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其二,唐代科举甚严,一科及第者仅三十名左右。加上试卷并不糊名,“开后门”的现象十分严重,那些落第举子的怨气也就特别大。贾岛的年龄、声望以及在科场中的经历,倒使他成了落第者心目中的英雄,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其三,贾岛的诗歌成就主要不凭超群的才气与博洽的学识,而是通过苦吟获得的。如李白之才气、韩愈之学力、李贺之聪慧,对于绝大部分诗人来说毕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他们就很自然地找到了贾岛作为榜样,而入于苦吟一路。贾岛所具备的上述三大优势,竟是他自己所始料不及的,这是多么有趣的补偿啊!

  就在这一年,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在功名场中搏击三十余年,始终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却在一次意外事件之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结果解褐责授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那么在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件呢?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传说却不少。如说唐宣宗曾经微服出游,来到贾岛所住的寺院,从桌上拿起贾岛的诗卷来看。贾岛并不认识他,但见来者衣着华丽,心中很是不快,便抢上一步夺过诗卷轻蔑地骂道:“郎君鲜醲自是,何会此耶?”宣宗自讨没趣,只得下楼而去,不久贾岛便被谪往长江县。对于这个传说许多学者不屑一顾,因为贾岛被贬事在开成年间,而开成是文宗的年号,至大中元年(847)宣宗登基时贾岛已死。但宣宗虽继位于文宗、武宗之后,却是宪宗之子,论辈分还是文、武的叔父。其实贾岛在开成年间得罪这么一位皇叔,还是完全可能的。况且在晚唐人的诗作中就有“夺卷忤宣宗”之类的句子,因此也不应轻易地指其为虚妄。贾岛看到衣着华丽的权贵,就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敌视,这也符合他当时的性格特征。与这个传说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正史的记载,如《新唐书》就说他是因罹“飞谤”而遭贬的。至于遭受了什么样的“飞谤”,却全无消息。苏绛《墓铭》则称贾岛“片云独鹤,高步物表,长沙裁贬,事略同焉”。把他的受谪同贾谊的遭贬并提,大概是因为贾岛故作孤傲狂狷,以致遭来飞谤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事件对贾岛来说很是冤枉,乃至他的出任长江主簿,也被称作“无官受谪”。姚合曾有《寄贾岛时任普州司仓》一诗,中云:“长沙事可悲,普掾罪谁知。千载人空尽,一家冤不移。”同样把贾谊与贾岛联系了起来。但最为贾岛鸣不平的,还是贾岛诗派的那些诗人们,这当然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贾岛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如同佛祖。诗人李洞就曾经专门铸了贾岛的铜像,口念“贾岛佛”,事之如神。

  但最重要的还是贾岛本人的心情如何。诚然,他在出任长江主簿以后,在诗中讲了不少牢骚话,一再声称自己是“逐客”、“迁人”,甚至还寄诗令狐绹要求为自己“朝分是与非”。但这些只是面上的一些说法,因为从内心来说,他未必不感到这是一件有得有失的事情。一方面,由于唐人素重地望,因此京城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块宝地。一般人要在这里站稳脚跟是很不容易的。白居易初到长安,顾况就曾开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玩笑。而贾岛在长安苦心经营三十余年,不仅站稳了脚跟,并且在文化界有了不小的影响,他的周围也已聚集起一批崇拜者。现在要他离开长安,到僻远之地去当一名小官,这自然可算是“失”了。但另一方面,贾岛三十余年奋斗,无非是想要脱掉这一身白衣,现在能够释褐,毕竟是仕途的开始。况且,按唐代惯例,进士及第并不能得官,必须在吏部再试宏词拔萃入等,方可授以尉簿之类的小官。从这一点来看,又似乎是“得”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他发了不少牢骚,但对公务还是很卖力气的。苏绛《墓铭》说他“三年在任,卷不释手”,从行文来看,这里的“卷”当指公文之类。贾岛在诗中也有“归吏封宵钥”之句,说明他有时工作得很晚才回家。因此到了开成五年(840),秩满即升任普州司仓参军。官阶也由从九品上升为正八品下。贾岛踏入仕途之后,总的来说,心里是比较平静的。工作之余,读读佛经,与一二知己开怀畅饮,过去那种愤懑不平以及穷苦之态在他的诗里已不复可见。苏绛是贾岛晚年的朋友,对贾岛为官后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他在《墓铭》中称:“诸侯待以宾礼。性和茂,未尝评人之是非。况不食荤血,风骨自清。念持金偈,真搜至理。”种种迹象表明,贾岛的晚年生活是比较平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解褐责授”这个事件把贾岛从畸变的性格中解脱了出来。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七月二十八日,六十五岁的贾岛因吃牛肉得疾,死于官舍之内。明年三月十七日,夫人刘氏按照贾岛的遗愿,将其迁葬于安岳县移风乡的南岗上。安岳县地属普州,今属四川。现在全国有多处贾岛墓,在他的故乡即有四座之多,这些都是不足凭信的。有人说贾岛死后可能归葬故里,但事实上贾岛并无子息,而晚唐五代的不少诗人都曾到蜀地去凭吊过贾岛墓,其时贾妻刘氏当亦去世,因此“归葬”之事是无从谈起的。尤为重要的是,迁葬安岳乃是贾岛的遗愿,这说明他还是乐于安息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这对他晚年的心情比较平静愉快,也是一个佐证。

  


  今四川安岳县安泉山贾岛墓前的瘦诗亭和李洞碑

  当然,对于晚唐贾岛派的众多诗人来说,他们所要效法的并不是晚年心境趋于平和的贾岛,而是胸中充满压抑不平、行为狂狷乖张的贾岛。他们所要继承的是贾岛“二句三年得”的苦吟精神,这样,就使贾岛诗派也蒙上了一层畸零的色彩。

  他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诗中极言作诗之苦,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之类,读来使人心惊肉跳。他们又都喜欢在自己的诗中极言穷苦之态,如“颓篱里人度,败壁邻灯入”、“瓮头寒绝酒,灶额冷无烟”之类,简直比贾岛有过之无不及。

  他们的行为有时也怪得有点不可思议。如李洞,每天口念“贾岛佛”,达一千遍之多。他手录岛诗到处送人,并且叮咛再四:“此无异佛经,归,当焚香拜之。”又如唐求,平日作诗,即把诗稿捻成圆丸,放在大瓢之中。后来生病了,就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曰:“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这些都说明,贾岛作为一代诗人,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荅王建

唐代 贾岛

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皇甫主簿期游山不及赴

唐代 贾岛

休官匹马在,新意入山中。更住应难遂,前期恨不同。
集蝉苔树僻,留客雨堂空。深夜谁相访,惟当清净翁。

青门里作

唐代 贾岛

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
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

送沈鹤

唐代 贾岛

家楚婿于秦,携妻云养亲。陆行千里外,风卷一帆新。
夜泊疏山雨,秋吟捣药轮。芜城登眺作,才动广陵人。

巴兴作

唐代 贾岛

三年未省闻鸿叫,九月何曾见草枯。寒暑气均思白社,
星见位正忆皇都。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
乡味朔山林果别,北归期挂海帆孤。

送道者

唐代 贾岛

独向山中见,今朝又别离。一心无挂住,万里独何之。
到处绝烟火,逢人话古时。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
贾岛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32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