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和王安石,竟然影响了大儒张载一生!

范仲淹和王安石,竟然影响了大儒张载一生!

  朔风长吹,夕阳西下,辞职归乡的张载经过一天的风尘,在临潼的一家馆舍住下。当晚,张载就寝时,忽地感觉到一丝异样,他心一惊,但很快又恢复了从容。他知道,虽然距离他的家乡郿县(今陕西眉县)已不远,但他终究看不到等候自己的亲人与弟子了,他不禁将思绪放飞至十五岁那年冬天的艰难时刻……

  那一年,张载的父亲张迪病逝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的任上,张载带着五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一起护着灵柩,欲跋山涉水归葬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家人越巴山,过汉中,出褒斜古道,千辛万苦行至郿县横渠,因前方发生了战乱,不得已滞留于此,遂将父柩葬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当时还是少年的张载,没有料到日后自己竟以横渠先生闻名于世,其道出的“横渠四句”也被后世士大夫奉为圭臬。

  张载在父亲墓旁搭起草棚,为父守孝,日以继夜勤奋研学。张载十岁时,即已展现出非凡的气质,识者称其“志气不群”。张载其名,也是源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所以张载字子厚,这是与其名相呼应的。有趣的是,子厚这个字也与唐代大儒柳宗元一致。

  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处于边境地带的张载,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对此格外关注。为了能保家卫国,张载“少喜谈兵”,有志投笔从戎、收复失地。

  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今甘肃一带),形势危急,青年张载豪情勃发,奋笔疾书,写下《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他甚至打算联合知兵的朋友,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

  不久,张载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前辈范仲淹,而这一番相逢则改变了张载的人生走向。在延州军府里,张载面对范仲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将自己对军事边防的思考与见解倾囊奉上。范仲淹作为一方统帅,不但没有轻视这个年轻人,更“知其远器”,断定这位小友能担大事,能传正道,于是赋予他更重的嘱托,点拨他道:“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非驰骋疆场不好,而是范仲淹认为,张载在传承道统上能有更大的贡献。

  张载听取了范仲淹的劝诫,捧着范仲淹赠送的《中庸》,一头扎入经典之中,直至每字每句都咀嚼无数遍,把这本书读厚又读薄,但张载仍不满足,总觉得还有很多答案不甚明了。

  于是,张载又“访诸释老”,遍寻佛家、道家、法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其深刻含义,学习了多年,“知无所得”,他陷入了长久的深思,最后,再次返回“六经”,通过这一轮博观约取,为他的学说体系积淀了丰厚的底蕴。不过,一切还需要岁月去酝酿。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京应考,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巷,看着鳞次栉比的商铺,张载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他祖先生活的地方,如今,他以一名外乡人的身份来此,要用腹中的学识证明自己。

  张载此次参加的科举考试,被誉为千年科举“龙虎榜”,此榜不仅后来出了九位宰相,还涌现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及宋代理学大家张载、程颢等,而此次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们将在不同领域照亮中华文明的星空。

  已近不惑之年的张载,褪去了青年的锐气,看起来面容清癯、举止沉静,这源于他对专研学问心得的自信。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一时名动京城。一日,张载遇到程颢、程颐兄弟,若论起来,张载还是二程的表叔,他们相互都久仰大名,自是惺惺相惜,在客栈秉烛夜谈,探讨《周易》的见解,次日,张载对他的听众讲:“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辈可师之。”二程顿时名声大震,由此可见张载虚怀若谷、襟怀坦荡。与此同时,张载并不妄自菲薄,认为已寻得大道:“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思想和学问的真谛,不能只从古书中寻求,还要在实践中探究。张载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等职,“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张载推行德政,体恤民情,每月都设酒食款待乡老,征询老百姓对官府的意见,以广开言路,并培育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为穷苦子弟提供了读书机会。他还说服上官在大灾之年取数万军资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展现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张载曾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便是“民胞物与”的著名主张,张载更是躬身践行者。

  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宋神宗在召见时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张载答道:“应以古代为法,德治为本,均土地,解民困。”宋神宗甚为满意,任其为崇文院校书。

  当时王安石欲大力推行“新法”,想得到张载支持,张载的想法与苏轼相近,本身并不反对变法,而是觉得不可太急太过,提出不能“教玉人追琢”,但这并不符合王安石一往无前的性格。后来,张载其弟张戬也因反对变法而与王安石产生激烈矛盾,于是张载便辞官回到郿县横渠。

  张载近天命之年时,也正是其思想成熟期,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在书山之中,不仅采摘不已,而且在孜孜灌溉着自己的学说之树。他常对学生表示,天下的富贵,总有穷尽的时候,只有道义取之无穷啊。在长时间的传道授业中,最终创立了具有社会关切和务实取向的“关学”。

  张载在去世前一年,终于写成了《正蒙》一书,这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正蒙》中有很多张载的独创思想,正如他在芭蕉诗中所写的,“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发扬是最好的传承,对于圣贤之言,不仅要照着解出来,还要接着说下去。

  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守帅吕大防推崇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思想,便向朝廷举荐,宋神宗召其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实现政治理想的良机,便带病入京,然而又遭挫折,辞职西归。

  张载在临潼安然离世后,竟无余财成殓,他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料理后事,并护柩回到横渠。大雪纷飞,万物萧瑟,故乡的溪水只是在冻结中安眠,那不是涸竭,只等新的春天,便继续潺湲流淌,风中的枯叶也不因飘落而伤感,那不是凋零,而是归根化土,滋养大地。

  张载平生或许没有历经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就像无边无际的沧海一样,深邃而辽阔,雄浑而苍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境界与恢宏目标,为无数仁人志士所铭记与追随,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八·天门泉

宋代 范仲淹

天门有灵泉,埃尘未尝至。
日月自高照,云霞亦辉庇。
惟抱夷齐心,饮之可无愧。

留题云门山雍熙院

宋代 范仲淹

一路入岚堆,还惊禹凿开。
林无恶兽住,岩有好泉来。
云阵藏雷去,山根到海回。
莫辞登绝顶,南望即天台。

鵰鹗在秋天

宋代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上都行送张伯玉

宋代 范仲淹

上都有圣人,日月一以新。
晔晔天下才,西才尧舜宾。
百谷望东浸,万星依北辰。
直者为之辕,曲者为之轮。
一材不复遗,况此席上珍。
南山张公子,气象清且淳。
怀有绮绣文,朝无瓜瓞新。
寸心如铁石,不羞贱与贫。
买臣起白社,贾谊富青春。
实此金辘轳,去去延平津。

西湖筵上赠胡侍郎

宋代 范仲淹

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
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
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
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其四

宋代 范仲淹

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