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欧阳修和范仲淹的妈妈,谁更牛

欧阳修和范仲淹的妈妈,谁更牛

  


  我们中国人谈古论今,喜欢说“文人士大夫”。那份模模糊糊的景仰之情,犹如说起西方社会的“贵族精神”。但如果追问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究竟什么样,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

  今天我们推送的文章节选自新出版的《欧阳修传》,欧阳修的故事,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他的精神,就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希望欧阳修的成长经历,能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有所启发。

  一千年前,大宋王朝出了一对文韬武略的奇才,文的叫欧阳修,武的叫范仲淹。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十八岁。早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欧阳同学就认识范仲淹老师。他们引为知己,是 1033 年,欧阳修二十七岁的时候。

  这一年,以“敢说”闻名的范仲淹当了谏官,一个月过去了,没有留下一句批评皇帝大臣的话。

  欧阳修看不下去,给范老师写了一封信:一来,祝贺你当上职责不输宰相的谏官;二来,批评你占着茅坑不拉屎,混日子;三来,希望你好好干,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小时候为什么坐在茅草屋里苦读?不就是为了谋个官职,为皇帝干一番事业吗?

  范老师读完之后,很感动,私下里开始称兄道弟,范老师变成了范大哥。

  从此,欧阳修跟范大哥肝胆相照,携手并肩,干下很多青史留名的大事。

  


  欧阳修

  但这一章,我重点想说说他们各自的妈妈。

  这两个人不仅是一对好友,还有着相同的身世:幼年丧父。他们的爸爸去世之后,一个人的母亲改嫁,另一个人的母亲守寡,两个妈妈都培育出青史留名的儿子。

  现在的问题是:谁的妈妈更牛?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突兀,有点无厘头,有点莫名其妙?

  你先往下看,看到结尾,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答案也会在本章结尾,为你揭晓。

  1007 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夜里四点前后,欧阳修呱呱落地。

  欧阳修出生的时候,妈妈二十七岁,是爸爸的填房。爸爸之前有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不知怎么惹恼了丈夫,被休了,孩子也跟着一起走了。

  欧阳修的诞生地,是爸爸的公家宿舍。五十六岁的爸爸是绵阳的“军事推官”,作为绵阳地方领导的助手,日常工作就是协助领导审理案件。

  欧阳修的出生,不但让欧爸爸欣喜若狂,也给欧妈妈的人生,带来了无限希望。

  遗憾的是,欧爸爸没有看到儿子这一天。欧阳修四岁的时候,欧爸爸死了,死在今天的江苏泰州,不到六十岁。

  爸爸死的时候,欧阳修还有一个妹妹,两三岁。

  你别看欧爸爸是个官,死的时候,并没给他们孤儿寡母留下什么家产。欧阳修的妈妈没办法,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他的叔叔也是一个小官,家里养了一大家子的人。去叔叔家不久,欧阳修的妈妈就带着他们兄妹,在叔叔家附近另辟一个地方单独生活。

  妈妈自立门户之后,给人家做些针线活,缝缝补补的,养活欧阳修兄妹。虽然欧阳修的叔叔有各种各样的照应,但这样的生活,肯定是清苦的。

  欧阳修的母亲自己读过书,不愿意欧阳修兄妹不念书,可是,他们家条件差,读不起书。

  欧阳修见别人家的孩子念书,自己也想念。欧阳修的妈妈,就拿了一根芦苇,在地上描了一个大大的“一”字,跟他说这个字念“一”。就这样,欧阳修的母亲用一根芦苇,开始教欧阳修写字读书。

  


  欧母画荻教子

  《宋史》中著名的“欧母画荻”,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可是欧阳修的妈妈毕竟不是儒学先生,自己又能记得多少书呢?也是欧阳修命好,他们家隔壁有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李家的少爷跟他玩得比较好,经常给欧阳修送点笔纸之类的东西,还把丢弃不用的旧书送给他读。

  后来,欧阳修中了进士,做了大官。这个李家的少爷终其一生,只中了一个秀才的功名。想想李家少爷对自己的帮助,欧阳修非常感恩,专门写了一篇答谢李秀才的文章。

  欧阳修的妈妈出身于江南望族,或多或少见过一些世面,要不然欧阳修长大考进士,屡试屡败,怎么可能从他母亲那里,得到那么多的安慰呢?

  下面,我来说范仲淹的妈妈。

  欧阳修跟着画荻的妈妈启蒙认字的时候,范仲淹考中了进士。

  那一年,范仲淹二十七岁。在所有的考生中,名列第九十七名。皇帝发榜昭告天下,榜文上“范仲淹”这三个字是没有的,代表“范仲淹”这个人的,是两个字“朱说”。

  为什么叫朱说呢?因为继父姓朱。

  范仲淹是江苏苏州人,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是徐州的一个干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妈妈谢氏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非常艰难,守丧两年之后,就改嫁到山东,嫁给一个姓朱的小干部,做了他的填房。

  从此,范仲淹跟继父姓朱,名字是继父取的“说”。朱家的条件应该不错,继父待他也不薄,范仲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十二岁那年,范仲淹回家,见到继父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花钱大手大脚,觉得不满,上前规劝。这个哥哥很恼火,说,我花的是朱家的钱,不是范家的钱。

  这下,范仲淹知道自己原来是个拖油瓶,是范家的孩子。

  范仲淹泪流满面,跟他娘说,我不想继续待在朱家了,我要自己外出读书,自己想办法。范仲淹在外面想了什么办法,我们不得而知,《宋史》里面说得也不清楚,只知他历尽人间辛苦。

  日后,范仲淹跟欧阳修同朝为官,闲来无事,两个人比苦。

  一个说,我一个月只吃一条咸鱼,另一个说,我两年吃一个月饼。

  你这月饼不发霉吗?

  我今年中秋吃一半,装坛子封存,明年中秋再吃另一半。

  苦尽甘来的范仲淹,后来当官了,有了俸禄,回到朱家,把自己的母亲接出来,跟自己一起生活。

  范仲淹工作很出色,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个协助地方领导审理案件的九品官。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年,被提拔了。提拔以后,范仲淹觉得自己证明了自己,就报告朝廷,请求改名范仲淹。

  这是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生父给他起的名字。

  范仲淹虽然受到继父家哥哥的讥讽,也没有记恨。后来,他做了大官,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都要先给朱家的人,感激朱家的养育之恩。

  三十九岁那年秋天,范仲淹的妈妈死了。

  按照当时的制度,范仲淹应该给母亲服丧,他服丧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也是时来运转。当时,北宋大文学家、著名词人晏殊,在商丘当一把手,他久闻范仲淹的才华,就邀请他到自己的书院,出任今天大学教务长一样的职务。得到晏殊的赏识,对范仲淹日后挤进大宋帝国权力核心,至关重要。

  不久,范仲淹就给当时的宰相,写了一封万言书,呼吁改革。

  宰相很欣赏,就请当时已经调到中央的晏殊,向皇帝推荐范仲淹。

  于是,四十岁的范仲淹,从地方跳到中央机关,负责皇家图书的校对整理,是个八品官。五六年后,欧阳修也得到了这个官职,不同的是,欧阳修当时才二十八岁。

  


  起步很晚的范仲淹,敢于搏出位,敢于说话。

  第二年冬天,皇帝打算率领文武百官,给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祝寿。

  范仲淹给皇帝写了一封报告,说:不能这么干。

  为什么?

  因为家礼跟国礼不同。皇帝你要做孝子贤孙,可以在皇宫里,在你们家给她祝寿。但是,你不能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去祝寿,搞得自己像个臣子。你要知道,你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

  报告交上去,没有下文。

  不久,范仲淹打出一发威力更大更响的炮弹,请求皇太后停止垂帘听政,让年轻的皇帝自己做主。

  报告又交上去了,又没有下文。

  推荐他进京的晏殊吓坏了:天哪,范仲淹,你怎么这么干?

  你会连累我这个推荐人的。

  非凡人物总有非凡之语。他给晏殊写了一封公开信,说:我是对的,阿谀奉承的事我不干,虽死无悔。

  两份报告,加上这封信,流传开来,范仲淹高山打鼓,名震九州。跟富贵悠游的老派官僚不一样啊,这样的气势,让范仲淹引来一大批出身贫寒的士大夫崇拜者,包括欧阳修。

  三年之后,皇太后驾崩,年轻的皇帝终于当家做主。一度出京的范仲淹,被皇帝召回来,当上了谏官。

  一个月之后,我在本章开头所说的欧阳修祝贺、批评、勉励他的《与范司谏书》就来了。

  又过了三年,早已高升的范大哥与宰相为敌,掀起轩然大波。皇帝一怒,把范大哥贬出京城。

  欧阳修站出来,为范大哥说话,被贬到偏僻的湖北夷陵当县令,人生落入低谷。

  


  欧阳修

  当时的欧阳修,三十岁,从洛阳调回京城刚刚两年,和范大哥一样,在校对整理皇家藏书,工资微薄,想喝酒没钱,好歹妈妈跟自己住在一起,可以安度晚年。

  这一下,犯了事,去穷乡僻壤当县令,连累五十七岁的老妈,欧阳修有点儿难过。

  六年前,欧阳修中了进士,把妈妈跟妹妹接到了京城。而后,妈妈主婚,儿子迎娶了胥大学士的女儿,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可是,欧妈妈并没有过几天省心的日子。

  胥大学士的女儿,娶进家门一年多之后,生下一个胖小子,没乐几天,媳妇就死了。欧妈妈开始拉扯这个没娘的大孙子。

  接着,欧妈妈等到第二个媳妇娶进门,也是一个京官的女儿,没料想,很快又死了。

  丧事办完,不到一年,又要跟着儿子远离京城,跋山涉水去遥远的蛮荒之地。

  


  欧阳修觉得对不起妈妈。但是,妈妈不但不难过,还表扬他,为范大哥说话,做得对。安慰他,我们本来就是穷苦人家,没关系。

  多年之后,欧阳修写文章纪念妈妈,还声情并茂地提起这些往事。

  范仲淹对欧阳修跟自己一起倒霉,很感动。两个人的战斗情谊,更为浓厚。

  四年过后,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东山再起,去陕西对付西夏。

  范仲淹请欧阳修跟自己一起干,做一个负责草拟文件的“掌书记”。

  欧阳修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谢绝了。

  他跟妈妈说,我可以和范仲淹同退,但是不能和范仲淹同进,不能说他进步了,我就跟着他一起进步,搞裙带关系,这不好。

  欧妈妈说,儿子,你做得非常对。

  


  后来,励精图治的皇帝发起“庆历新政”,欧阳修当上了谏官,跟调回中央、当上副宰相级高官的范大哥并肩作战,气势如虹。

  再后来,“庆历新政”虎头蛇尾,范仲淹主动请求外放,写作《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欧阳修呢,被政敌抓了小辫子,被贬到安徽滁州,写了一篇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些我们小时候都读过。

  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在于文采,他是宋朝的文坛泰斗;范仲淹的成就主要在于武略,他死后得到司马光所说的“最美的”谥号“文正”,主要是因为他平定西夏的军事功劳,而不仅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

  1052 年春天,七十二岁的妈妈,在河南商丘欧阳修的官舍去世。三个月后,欧阳修尊敬的范大哥,在他的出生地,猝然离世,享年六十四岁。

  欧阳修把妈妈的灵柩,运送到江西老家,跟欧爸爸安葬在一起。之后,提起笔来,给这位“榜样大哥”写神道碑。

  


  欧阳修书范仲淹神道碑拓片

  两年之后,欧阳老弟服丧期满,重登庙堂,干出了一番大事业。这些,范大哥再也不知道了。

  有趣的是,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们两个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一起。作为两个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他们的名气,在今天,完胜他们效忠过的每一个皇帝。

  今天的人们,说起他们的时候,还会说起他们的妈妈,两个只有姓氏没有名字的女人。

  现在,我们回到本章开头的问题:谁的妈妈更牛呢?

  如果说,母以子贵,比儿子的官职、成就,这两个妈妈不相上下,两个儿子都当过副宰相级别的参知政事。

  


  如果说,比身后名,欧妈妈远胜范妈妈。

  欧妈妈死后,历史的风沙把她与孟母、陶母、岳母吹到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儿子欧阳修讲述的“欧母画荻”的故事,与“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一起,荣登中国代四大母教经典。

  这是历史的玩笑。

  生前,范妈妈跟欧妈妈没什么大的差别。所有的差别,就是范妈妈改嫁,欧妈妈守寡。后人歌颂“欧母画荻”,赞美欧妈妈教子有方,默认的前提都是欧妈妈守节。

  其实,她们生活其中的时代,并不在乎寡妇守不守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明清两代的事,不是北宋时代的事,那时候,教导寡妇守节的“宋明理学”,还没问世。

  大宋帝国,开国皇帝的妹夫死了,哥哥马上劝妹妹再嫁一个老公,不要一个人不开心。

  欧妈妈、范妈妈在世的时候,寡妇改嫁,不但合法,也合情。

  哪个女人死了老公,发誓守节,的确会被人高看一眼,但是,社会上没什么瞧不起改嫁的风气。欧阳修有位同事,一位副宰相级高官,弟弟死了,弟媳妇久久没有改嫁,反而被纪检监察干部给告了,指责他故意不让弟媳妇改嫁,胡来。

  那么,为什么欧妈妈、范妈妈死后,社会上开始慢慢重视守节了呢?

  这一切,与她们的儿子倡导“名节”息息相关。

  范仲淹提倡名节,是欧阳修的“榜样大哥”。范仲淹死后,欧阳修在他的传世之作《新五代史》中,继续挥舞“名节”的大旗。

  


  他们要影响的是文人士大夫,经年累月,也影响到贩夫走卒,影响到乡下的寡妇。

  对皇帝忠诚不二,是他们一生的信念,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名节。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他们生前的官位与荣誉,而是他们的行为、作品、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特别是欧阳修,他太能写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天赋,极大地拔高了他作为封建时代政治家、理论家、史学家的历史地位。他一生奋斗,得到的最高职位只是一个副宰相,然而,千年之后,有几个人知道,当时的宰相是谁皇帝是谁。

  


  最后,你是不是已经明白,我为什么要在本章追问欧妈妈、范妈妈谁牛?我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提醒你,本书所说的欧阳修的故事,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八卦,请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不要沉迷于欧阳修的爱恨情仇,而要关注这个从小死了爸的孩子,从草根到圣贤的历史逻辑。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逻辑。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灵乌赋

宋代 范仲淹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涂矣。“灵乌灵乌,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

彼哑哑兮如诉,请臆对而心谕:“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处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斤不我伐,弹不我仆。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庭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者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逊,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苟圮兮,吾将畴依?宁骥子之困于驰骛兮,驽骀泰于刍养。宁鹓鹐之饥于云霄兮,鸱鸢饫乎草莽。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皇皇三月,曾何敢以休焉。此小者优优,而大者乾乾。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览秀亭诗

宋代 范仲淹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
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
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
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休。
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
试观荆棘繁,欲步瓦砾稠。
嗟嗟命良工,美材肆尔求。
曰基复曰搆,落成会中秋。
开樽揖明月,席上皆应刘。
敏速迭唱和,醺酣争献酬。
老子素不浅,预兹年少俦。
九日重登临,凉空氛气收。
风来雁声度,云去山色留。
西郊有潭菊,满以金船浮。
雅为郡子寿,外物真悠悠。
过则与春期,春时良更优。
焰焰众卉明,衮衮新泉流。
箫鼓动地喧,罗绮倾城游。
五马不行乐,州人为之羞。
亭焉讵可废,愿此多贤侯。

酬滕子京同年

宋代 范仲淹

谢家风雅若为酬,散吏方耽海上游。
疏懒几忘传笔梦,寂寥仍有负薪忧。
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
如共茂先瞻气象,莫言神物在南州。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

宋代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尺素本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其七

宋代 范仲淹

万钟谁不慕,意气满堂金。必若枉此道,伤哉非素心。

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

宋代 范仲淹

丹阳太守意何如,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
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更從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山居。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