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胡则与范仲淹,那些与缙云有关的故事......

胡则与范仲淹,那些与缙云有关的故事......

  

image


  胡则与范仲淹俱为北宋名臣,俩人相差 26岁,范仲淹恭称胡则为老师。他们最大的情感交集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敢于为民请命的胆识:“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毛泽东主席对胡则一生的中肯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抒胸怀,写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

  据考史料,他们共同的爱国爱民“民本位”思想是师生相承的,因由如下:

  一、 出身俱寒素 体恤民疾苦

  据《宋史》及《永康县志》载胡则为永康人:胡则(公元963-1039),初名厕,字子正,永康胡库人,被百姓称为“胡公大帝”。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进士。胡则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陈尧叟榜进士,开宋朝八婺科第之先河。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

  但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胡则是缙云人的版本,据《岩坑胡氏宗谱》:其根却在缙云。胡则父名承师,系岩坑胡氏第三代,母应氏为永康人。应氏怀孕将生,于八月十三日欲往母家生产,“不意往至靖岳胡塔地,遂诞生一子,就洗两头塘,抱至母家养育”。又岩坑胡谱載《永康诗录》云:“则初名厕,其母以如厕得则,故名。既胪传,帝用御笔涂去‘厂’,曰:‘厕非所名。’始名则。”端拱二年(989)胡则得中进士之后,于岩坑村中建坊,以示不忘根本之意。

  

image


  但由于胡则“长于婺,习于婺,而成名亦于婺,人几惑之耳!”当时侍讲张承亦疑之。同朝为官之中,胡则与范仲淹私交最深。一日张承问范仲淹,胡则到底身世如何。范答道:“胡某上世原居杭州钱塘,至其祖散居缙之胡石堂,系石堂人也。”胡石堂即岩坑,为胡则曾祖胡彭迁缙后所改。其后范仲淹在一次与胡则宴饮中谈及此事。胡则听后一笑,随即作句道:“木有本兮水有源,佛陀仙掌老夫村。欲知吾身真出处,须寻坊表是故轩。”此句乃胡则死后,其子胡楷请范仲淹作墓志铭,“范公述之,楷公书之,私籍后汇而并訂之”。于是而观,范仲淹之说,也可算是胡则为缙云岩坑人的有力佐证。

  

image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中进士。

  由上可知,胡则和范仲淹俱出生于庶民之家,皆因奋发苦读而得功名进仕途,,知民所苦,恤民所痛,有深厚的平民情结。

  二、为官有交集,敬慕成挚友

  胡则与范仲淹曾同朝为官,不仅心相近而私交甚笃,而且履职地亦先后有交集。

  

image


  胡则在宦海浮沉四十七年,先后出知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权三司使吏部流内铨、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朝廷重臣。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二年后释褐,补许州许田尉,至七十二岁,宋仁宗景祐元年以兵部侍郎致仕,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功国利民的好事。

  

image


  例如签署贝州观察判官时,把十来万服役民夫遗送回家;担任福唐郡守连上三道奏折痛斥将官庄田标价出卖的不义之举,竟使朝廷收回成命,减租平值;再如整治钱荒,为国理财;勇改盐法,变官卖为国商销售等等。所到之处,清正廉明,政绩斐然,尤其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胡则先后受到了宋太宗、元成宗、明太祖等十位皇帝的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宋景祐元年胡则以兵部侍郎在杭州致仕。宝元二年(1039)逝世,天子震悼,敕葬杭州西湖龙井源。

  范仲淹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后,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image


  在1015年至1039年的15年间,胡则与范仲淹同朝为官,且过从甚密,结下深谊。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64岁)任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当时的杭城,水患肆虐,民不聊生。胡则上任的第三天,即带幕僚、工匠勘察钱塘。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建钱塘堤防。他运筹帷幄,身体力行,终于将钱塘潮水驯服,潮患变成了水利,也为几十年后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水系打下了基础,才有了后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美景。是时,范仲淹曾因公至杭拜会胡则,俩人泛舟西湖,赏美景,述胸怀,相谈甚欢,叹为知己。

  宋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69岁)出知陈州,时范仲淹(43岁)为陈州通判,胡则以国士遇之。范仲淹十分钦佩胡则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果敢担当的品质,敬拜之为师长。

  宝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胡则寿终,享龄七十有七。天子闻而悼之,进一子官,敕葬杭州钱塘县南山履泰乡龙井源。范仲淹尚在知杭州任上,闻讯落泪悲泣,惊呼:“恩师不在,痛失知己。从此难聆教诲矣!”胡则家人恳请范仲淹作胡则墓志铭。范仲淹含泪挥笔,留下啼血铭文:“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三、进退有殊途,情寄岳阳楼

  范仲淹在胡则逝世7年后的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作散文《岳阳楼记》。他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image


  文中有一句“进退论”与胡则墓志铭文高度契合:描述自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之前写胡则墓志铭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同是为国为民“进退”,然而为何胡则与范仲淹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是有缘由的:

  宋天圣八年(1030年),胡则(68岁)升任给事中、权三司使(代理计相)。时值大宋连年盐荒,胡则建议“盐政改官卖为商售”,可招来一片反对声,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盐荒无解且更烈。胡则力排众异,再奏《通商五利之法》:一能解盐荒,二能增税源,三能利百姓,四能通有无,五能益和谐。言之有据,切中时弊。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盐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称便。史称:十月,诏议盐法,画“通商五利之法”上之。

  宋明道元年(1032年),胡则(70岁)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千里。胡则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胡则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库袋。胡则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则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衢婺两州身丁钱永远免除。胡则山呼:万岁圣明!并挥笔立就《奏免衢婺身丁钱》七律诗一首:“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image


  由此可见,胡则的为民请命,冒死进谏,力排异议,大都以胜利而告终,功垂千古,且活到77岁。所以说是“进以功,退以寿”。

  而范仲淹却是经常触霉头,屡遭贬谪。他在各处任职期间,因秉公直言而屡遭皇上贬斥,不予采纳。特别是庆历三年(1043年)的“庆历新政”事件对他打击最大: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发起“庆历新政”提议。可是在不久后就遭异己排斥、皇上责罚,致使新政受挫。范仲淹被逼无奈,自请出京任职,徘徊履职于邠州、邓州、杭州、青州、颍州间。可以说是空怀报国为民志,满腔热血化冰池,因而有了“进亦忧,退亦忧”的仰天长啸。

  

image


  然而,范仲淹不管为官历程多曲折,始终以胡则恩师为榜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忘初心,心存家国百姓。他在《岳阳楼记》的最后毅然表明心迹:“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毋庸置疑,在他心里是有明确答案的,就是与胡则恩师爱国爱民的“民本位”思想同归!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一·崚极上寺

宋代 范仲淹

徘徊崚极寺,清意满烟霞。
好风從天来,吹落桂树花。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送李弦殿院赴阙

宋代 范仲淹

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
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

阅古堂诗

宋代 范仲淹

中山天下重,韩公兹镇临。
堂上绘昔贤,阅古以儆今。
牧师六十人,冠剑竦若林。
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
彼或所存远,我将所得深。
仁与智可尚,忠与义可钦。
吾爱古贤守,馨德神祇歆。
典法曾弗泥,劝沮良自斟。
跻民在春台,熙熙乐不淫。
耕夫与樵子,饱暖相讴吟。
王道自此始,然后张薰琴。
吾爱古名将,毅若武库森。
其重如山安,其静如渊沉。
有令凛如霜,有谋密如阴。
敌城一朝拔,戎首万里擒。
虎豹卷韬略,鲸鲵投釜鬵。
皇威彻西海,天马来駸駸。
留侯武侯者,将相俱能任。
决胜神所启,受托天所谌。
披开日月光,振起雷霆音。
九关支一柱,万宇覆重衾。
前人何赫赫,后人岂愔愔。
所以作此堂,公意同坚金。
僕思宝元初,叛羌弄千镡。
王师生太平,苦战诚未禁。
赤子餵犬彘,塞翁泪涔涔。
中原固为辱,天子动宸襟。
乃命公与僕,联使御外侵。
历历革前弊,拳拳扫妖祲。
二十四万兵,抚之若青衿。
惟以人占天,不问昂与参。
相彼形胜地,指掌而蹄涔。
复我横山疆,限尔长河浔。
此得喉可扼,彼宜肉就椹。
上前同定策,奸谋俄献琛。
枭巢不忍覆,异日生凶禽。
僕已白发翁,量力欲投簪。
公方青春期,抱道当作霖。
四夷气须夺,百代病可鍼。
河湟议始行,汉唐功必寻。
复令千载下,景仰如高岑。
因赋阅古篇,为公廊庙箴。

送徐登山人

宋代 范仲淹

重君爱诗书,孜孜不知老。
白发末理生,惟谈圣人道。
爱君妙山水,所得是神气。
尺素写林峦,邈有千里意。
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
直指九华峰,去扫先君茔。
却来华阳川,与我溪上盟。
行歌紫芝秀,坐啸清风生。
练真变金骨,飘飘朝玉京。
结成物外游,忘此天下情。

京口即事

宋代 范仲淹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代 范仲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