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滕王阁序》真的是王勃14岁写的吗?

《滕王阁序》真的是王勃14岁写的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诗篇——《滕王阁序》。相传,王勃著《腾王阁序》,才十四岁? 十四岁,搁现在就是初中二年级的年纪,古人真的如此早熟吗?今天看鉴君就来说一说曾经让你背到吐血的《滕王阁序》,它的作者——“神童”王勃的真实故事!

  世人不知滕王,但无人不知《滕王阁序》,其背后是鬼才王勃《滕王阁序》的绝笔,文章大气磅礴,鲜活灵动。被称为“气贯千古的序文”,也是因为它有气在。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只活了26岁就不幸去世了。纵观中国文学历史,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不得不提的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为无论是滕王阁,还是岳阳楼,两个建筑都是因两位文学大家一篇诗文,获得了跨越千年的生命。

  范仲淹写在《岳阳楼记》中最为知名的两句话,莫过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充分彰显了范仲淹爱国爱民的政治情怀。而这份情怀,是范仲淹幼时便培养出来的。

  


  范仲淹两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因此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性格。由于生活困苦,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改嫁当地富庶人家,在母亲改嫁后,范仲淹坚持不改姓,导致他与继父的关系十分不恰,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朱家,到寺院僧房里借住。

  在寺院借住期间,范仲淹刻苦读书,由于条件艰苦,食物不足,不得不分羹而食,年少的范仲淹尝尝由于食不果腹,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他在看书时也经常无法集中精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在读书疲倦时就以冷水浇身,以便更好的集中精力去思考和学习,即使在寒冬腊月也不例外。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坚持初心,不为富贵所动。

  


  相传,范仲淹在寺庙读时书,曾有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也追到树下,却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另一侧鼠洞闪着银光,他很惊奇,便取来铁锹挖开闪着金光的一侧鼠洞,却意外的发现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他扒开土石,看到的竟然是满满的一窖黄金,贫困年幼的他却不为所动,随手又将金窖埋好,分文未取,随后又挖开另一侧闪着银光的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他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便坦然而去,继续挑灯夜读。

  多年后,离开寺中多年后范仲淹已经事业有成,成为朝廷重臣,恰巧曾居住的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不久后,慧通大师收到范仲淹的来信,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博览群书,铸就就他成就了《岳阳楼记》的雄厚文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也忧其君”的情怀。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一作骆宾王诗)

唐代 王勃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寺中观卧像

唐代 王勃

净宇流金□,直诚翳宝床。自应归寂灭,非是倦津梁。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唐代 王勃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

忽梦游仙

唐代 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寐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焦岸早行和陆四

唐代 王勃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郊园即事

唐代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