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王勃: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也许上天是公平的,

  尽管他如匆匆而逝的繁花,

  在人世间停留短短二十六载,

  却让后世人念念不忘。

  什么是传奇?

  沉埋的剑,光华却溢满人间!

  他“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风采逼人,宛如天之骄子,却不谙人情世故,在短短二十几载的人生里吃尽了苦头。

  他少年上书献策,经世致用,被惊为神童,受到皇子器重,却不懂“伴君如伴虎”——统治者只需要忠心耿耿、死而后已的死士,不需要越雷池、狂傲不羁的耀阳星辰。

  他本该一路高歌,冲击九重天遨游繁华人间,却在风华正茂之时,仿若响彻霄汉的天籁,势头正盛之时,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这样的人,“天才”二字已是谦辞,他如流星划过,却偏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永恒。

  他的一生从一而始,从一而终,他从容地为自己刻下墓志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无需标榜自己,他本身就是耀眼的代名词。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冠,用26岁的生命长度,活出了千年不朽的文化宽度。

  公元676年的大唐,有一颗夺目的明星陨落了。

  海是浩瀚无边的,拥有无穷膂力;王勃就像一粒孤舟,一个浪头就可以把他吞噬。也许他这样的人已不属于尘土,他和上天较量,和神秘莫测的“命运”搏击。

  只要海还在,王勃的魂就不会灭,他的坟不在掩盖的石碑之下,而在无边无际的海洋!

  他瞑目了吗?他是否想到有一天竟会这样的死去?

  而在不久之前,他刚刚写了传唱千古的《滕王阁序》,也该无憾了吧?

  


  他这次渡海,本是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过南昌的时候,正赶上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于重阳佳节大宴宾客。

  古时文人的宴席,不是吃饭喝酒那么简单,作诗写文那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给滕王阁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剪彩”的盛宴,一篇出色的文章说不定会让作者名垂千古。

  宴会主人阎都督想让他女婿当那个名垂千古的人,与会者也都心知肚明。于是在阎都督请大家写作的时候,他们纷纷推辞。

  “剧本”本该完美,如果没有王勃。

  学霸王勃从不知道什么是谦虚,什么是礼貌性的推让,能写,为什么不写?

  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令阎伯屿咬牙切齿,又不好发作,只能让他写。

  王勃写文章,从不绞尽脑汁,从不优柔寡断,下笔就是千言,而且一字不改,“推敲”这样的动作,与他无缘。他胸中仿佛贮藏着一片墨香大海,随意流淌出来,涓滴都是锦绣华章。

  事物变幻莫测,永恒难临凡胎,情至深处,往往千言万语。当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现世时,阎公惊为天人。什么身份,什么面子,这时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赶忙出来“正视”这位绝顶奇才,溢美之词纷纷而至,一副相见恨晚的模样,完全忘了之前是何作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总是无意推使自己于风口浪尖,心思缜密之人,难免束手束脚,而他王子安一定要活得潇洒肆意,活出个“重峦叠嶂,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既然永恒难在,那就活得尽兴一些,任性一些!

  历史的车轮向前转,生存之道却总是大同小异。王勃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光芒万丈势必会招来妒忌。

  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系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隋末大儒王通,叔祖父是写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父亲、哥哥在当时都有文名,王勃和他的两个哥哥被杜易简(杜审言的族兄,杜甫的伯祖父)称为“三珠树”。

  那是《山海经》里的一种珍贵树木——“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现在我们看到“9岁神童参加高考”之类的新闻都会忍不住感叹一下人家的人生开了外挂,而王勃的人生,大概是开了传说中的“主角光环”。

  六岁,我们还在学汉语拼音的时候,王勃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九岁,我们还在“阅读并背诵全文”的时候,王勃写了《指瑕》一书,专门指出颜师古注《汉书》的谬误,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给大学教授挑毛病,还写成了书;

  十岁通六经、十一岁跟随名医曹元学医、十五岁上书宰相、十六岁时向高宗献《乾元殿颂》、十七岁就中了举......

  王勃一路进击,可谓顺风顺水。然而老天总是不会一直眷顾他,当了十七年主角,正式进入官场后,他终于遇到了“拦路虎”。

  


  当时流行一种斗鸡游戏,皇子之间也经常以斗鸡玩乐。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一时玩心大起,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写了篇《檄英王鸡文》来助兴。一时之间,上下争先讨论,王勃无异成了焦点。檄文乃是一种声讨文章,政治意味颇浓,王勃以为大展了拳脚,其实是招来祸端。

  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龙颜大怒,直叹:“歪才!歪才!”。

  要知道,当年王勃写《乾元殿赋》的时候,唐高宗可是连呼“奇才!奇才!”的。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唐高宗看来,王勃此文有挑拨离间的嫌疑。朝廷里明争暗斗的事太多了,即使是亲兄弟,在利益面前同样要划清界限。此事如此敏感,一不注意便兵戎相向,难怪皇帝恼火。

  而王勃此举,可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外人参合进宫廷里的是是非非,势必会引火烧身。唐朝初期的皇族,为争夺权位兄弟相残;现任皇帝也怕了,怕一个不慎兄弟之间内斗相残。

  如此,王勃被赶出沛王府也就顺理成章了。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仕途之路,就这样在半路夭折。

  前路漫漫,何处是归途?

  王勃不懂,或者是不屑懂,官场水深深如海底针,光有才情是不足以立足的。

  王勃曾经向往求医问道的生活,而听说虢州盛产草药,便想在虢州谋个一官半职。

  在此期间,与好友杜镜分别,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在诗的国度,有什么比得上赠诗更富情谊呢。说起赠别诗,如果没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果没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定是个千古遗憾——既有离别的惺惺相惜,又一扫低沉之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在任参军期间也曾惬意过,所谓“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累了倦了,山水之间才是栖身的净地。

  王勃总归不属于浑浊的官场,乡野、诗文才是他的归宿。一次出游,一派春日盎然的景象,真是人间胜境!王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郊园即事》

  王勃是累了,看到烟霞与春光交融,松树和竹子伸展的绿,仿佛是新生的自我;断裂的山崖,仿佛一副动态的画卷,悬崖上飞出的泉水,奏出了悦耳的琴音。

  何不弃官归隐?如果此刻有酒,我愿醉成孤仙!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来到王勃家请求避难,王勃出于仗义藏匿了曹达。

  王勃后来左思后想,越想越不安,私自窝藏罪犯可是个不小的罪名。为避免引火烧身只好把曹达杀了,不料却走漏了风声,说是曹达就藏于王勃府中。王勃一下子就锒铛入狱,还被判了死罪。

  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一个谜,有人怀疑曹达案乃出自同僚设计陷害,并非没有道理。王勃自幼便担负“天才”二字,无数光环加身,再加上性情豪迈、恃才傲物,难免为同僚所妒。

  王勃此次真是万念俱灰,屡次遭受打击,想来也心生倦意,这次的危机却是前所未有。

  末日感袭来,往事历历在目,有喜有悲,所谓官场,所谓锦绣前程,真是步步囚牢。

  


  幸亏这时赶上了朝廷大赦,免了一死,但其父也遭受牵连,被贬到万里之外的荒蛮之地交趾。王勃对父亲是充满愧疚的,他不愿因为自己的放荡不羁而连累了父亲,在《上百里昌言疏》,罪责之情溢于言表。

  王勃的仕途至此宣告终结,也好,花开花落花败,不如飞谢满天,自由自在地畅游。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不就像花一样吗,开得绚烂、开得尽兴才是心之所向,而不是栽于盆里、摆在庭院之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心境一打开,仿佛醍醐灌顶: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花尽管开得繁盛,终有魂归大地时,我的青春啊,也像飞鸟一样不回头,我何不住在落花之中。

  一片落在落中的叶子,一片叹息只剩深呼吸,把时光变慢,畅游于落花之间,岂不快哉!

  王勃一生渴望投笔从戎,却“无路请缨”,一生与诗文相伴,摆脱了颓废绮丽的风气,“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开一代之风。

  而王勃的死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谜团:意外淹死?抑或投海自杀?

  我们不愿意相信后边的那个猜测,王勃并不是怯懦的人,需要用死亡来了结一切。实际上他是畅达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所以,我们看到的比较权威的记载,总是这样的——“渡南海,落水惊悸而死。”

  


  王勃为诗为文之魂,本可以再创辉煌,不料天妒英才。于是他死后还有诸多传说。

  传说人们路过王勃葬海之地,隐隐约约可听到海上飘来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声音。那是王勃在反复吟诵,反复在彰显他的魂,他一生的得意。

  曾经有个秀才高声喊道:“虽然你这句写得非常好,可是还不够精炼,如果把‘与’和‘共’二字去掉,不就简洁多了。”

  王勃不屑于回复,海面又恢复了风平浪静。

  对于王勃来说,《滕王阁序》是宿命,更是自我的超越;是一生的浓缩。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一生当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吃喝不愁,闲时叹一叹气,晒一晒日光浴;懒时可以放下一切,眺望一下诗与远方,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正是这样的奢侈,才让人误以为款待了大好时光!

  王勃有才有志有勇气,可时运不济啊,无路请缨,又有谁专为他设榻,可以活跃于英杰之间,快意恩仇。

  他只有不断地写,不断地赠别,不断地激涌胸海的浪潮。

  就像仓央嘉措——他有抱负,可是却只能像小鸡似的被圈于安全的围栏;他想造福他的子民,怎么可以安心学经论道?

  所以仓央嘉措说:“一些人被另一些人用旧了,也只能在酒色中辉煌地度日,唯独那个努力不幸的人,却依然幸运地一步步死去。”

  


  是的,知音难觅,纵然写出了锦绣华章,也只能独享。如果无人懂,不如在沉默中度日。

  故而,王勃在绚烂之处戛然而止,却回音不绝。

  没有衰朽的老年,没有油腻的中年,王勃永远活在他二十六岁的青春岁月里。

  朝气蓬勃的“美”蔓延至每一个朝圣诗意的灵魂。这些灵魂如秋叶一般,风至,轻轻飞扬。

  闭上眼睛,他未完结的一生仍在绚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唐代 王勃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閤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忽梦游仙

唐代 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寐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对酒春园作

唐代 王勃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秋夜长

唐代 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唐代 王勃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秋日别王长史

唐代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