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

  

  唐咸亨年间,虢[guó]州。

  是夜,月黑风高,乌鸦聒噪。

  荒山,枯树,柴房。一个中年汉子,蜷缩在墙角,一脸恐惧,满眼焦虑。

  “噔噔”,外面有人敲门。

  汉子迅速钻进柴垛,不敢出声。

  “噔噔,噔噔”,继续敲门。

  汉子探出头,颤声问道:“谁?”

  “是我,给你送饭来了。”外面小声回应。

  这声音很熟悉。

  汉子放下心来,蹑手蹑脚走到门边,轻轻拉开门闩。

  屋外闪进一个年轻人。

  汉子躬身行礼:“曹达再次感谢恩公收留……。”

  来者连忙截住话头:“别出声,快趁热吃吧。”

  语毕,便将饭菜从篮子里端出。

  曹达连续几日,粒米未进,接过碗筷,大口吃将起来。

  年轻人则走到墙边,眯着双眼,透过窗户,小心翼翼地对外扫描了一番。

  确认安全后,他绕至曹达身后。

  曹达嘴里含着饭菜,回头给了年轻人一个微笑。

  他本来是个官奴,因为偷盗财物,被主人发现后,躲藏至此,幸亏年轻人收留。

  此刻,他的心里,对年轻人满是感激。

  突然,年轻人解下腰带,死死勒住曹达的脖子。

  曹达措手不及,瞬间倒地。

  年轻人继续用力。

  曹达使劲挣扎,从喉咙里挤出了三个字:“为什么……”

  年轻人喘着粗气:“对不起,有人发现了,你必须死!”

  良久,曹达终于没了动静,全身无力,瘫倒在地。

  年轻人松开双手,系好腰带,正欲离开,外面忽然火光四起,紧接着,一队士兵闯进了屋里。

  领头的军官举起火把,走到汉子身边,确认死亡后,便对着年轻人一声冷笑:“王勃,你好大的胆子,私藏贼人在先,杀害官奴在后,来人哪,给我带走!”

  士兵蜂拥而上,将王勃五花大绑,押进了牢房。

  这一年,王勃二十三岁。

  


  公元650年,王勃生于绛州龙门(山西河津)。

  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野望》,千百年来,深受好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父亲王福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绝六艺以成能,间百行而为德”。

  祖辈先人,“或公或侯,乃武乃文”,出生在这样的书香豪门,王勃自是天赋异禀,不同常人,“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在今天,这个年纪的小盆友,能背上两首古诗,会算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家长们都会欣喜若狂,亲切地称之为小博士、小神童。

  而彼时的王勃,已经与两个哥哥,并称为“王氏三株树”了。

  好吧,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班固编撰的《汉书》,多用古字古义,生僻晦涩,极难理解,以至于汉朝的读书人,都要借助音义注解,才能略懂一二,更别说后世之人了。

  到了贞观年间,儒学大家颜师古,以毕生所学,为《汉书》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深受太宗好评,被誉为“汉书功臣”。

  没想到,九岁的小王勃,读完颜大师注解的《汉书》后,竟撰写十卷《指瑕》,一口气指出了其中无数错误。

  文学、史学界都对王童鞋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赞其“小小年纪,才冠古今”。

  这评语,班固听了要穿越,老颜听了会吐血。

  


  公元664年,王勃十五岁。

  那天,龙门县衙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朝宰相刘祥道,正和地方官员、名流乡贤,一起欣赏本地书生的才艺表演。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子们依次上场,却表现平常。

  千篇一律的“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让刘大人昏昏欲睡、几欲先走:“都说鲤鱼跳龙门,怎么全是河虾与泥鳅?”

  县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刘大人稍等,乡野之处,确实不比京都,但接下来的这位,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刘相爷有点不耐烦:“那还不快上。”

  县令连忙转身,高呼一声:“王勃进场——”

  王勃立刻从后台走出,作揖施礼后,便站到书桌前,作低头沉思状。

  全场鸦雀无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静候佳作诞生。

  王勃却并不着急,拿起墨,蘸上水,慢吞吞地磨将起来。

  足足有一炷香的工夫,少年王勃,一直都在磨墨。

  急得县令手足无措:“王勃,你是在熬阿香婆吗!”

  王勃微微一笑,依旧沉默,又从怀中拿出一壶酒,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

  然后一抹嘴,趔趔趄趄地爬上长凳,蒙头就睡,鼾声如雷。

  刘大人一愣:“这是在玩行为艺术,还是在玩我呢!”

  县令连忙赔笑:“相爷莫急,王勃就是这个style,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了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刘大人也只能满脸无奈。

  不知道过了多久,王勃终于起身,边伸懒腰,边打哈欠。

  只见他再次来到书桌前,左手按纸,右手提笔,龙飞凤舞,酣畅淋漓,一篇长文,片刻写成。

  刘大人瞬间来了精神,上前一看,只见通篇稿纸,未改一字,细读之下,更是赞叹不已,大呼“此神童也!”

  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用能不行而至,春霆仗天地之威;以息相吹,时雨郁山川之兆……

  ——《上刘右相书》

  


  公元666年,唐高宗开幽素科举,年少成名的王勃,一举及第,被授职朝散郎。

  适逢东都兴修乾元殿,王勃便向朝廷呈上一篇《乾元殿颂》。

  高宗阅后,得知乃新科进士、未及弱冠的朝廷命官所作,不禁大为叹服:“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从此,王勃名动京城,许多公子王孙,都慕名前来,争相聘请。

  在熟人的引荐下,王勃最终还是进了沛王府,担任侍读兼修撰。

  王勃果然不同凡响,王府上奏朝廷的文章,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独到的见识和绝妙的文笔,总会让沛王大获赞赏。

  身在王府,朋友圈非富即贵,王勃的生活中,也就少不了迎来送往。

  正是在长安,王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许他做梦都有没想到,杜少府前脚入蜀,自己后脚就会跟上。

  在唐代,斗鸡是宫廷间最常见的游戏。“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作为高级伴读,沛王斗鸡之时,王勃必定在场,研究战术,分析战略,偶尔还要赋诗写文,疯狂打call。

  这不,和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的那场决战,王勃就写下一篇作死的檄文: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檄英王鸡文》

  文章传入皇宫,高宗勃然大怒:“你这是担心后世的宫斗剧无事可写、无料可爆吗?王勃,请给我滚出京城文艺圈。”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了长安。

  此处顺便说一下这个沛王李贤,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两个弟弟也是皇帝,全家都是皇帝。

  沛王在担任太子期间,曾三次监国,政绩斐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快就会即位,接受群臣朝拜。

  然而,其母武后,权倾朝野,母子二人相互猜忌,产生了诸多误会。最终,太子被废,幽禁数年后,又被流放至巴州。

  二十九岁的李贤,离开京城之时,妻儿老小,衣不蔽体,狼狈之极。

  还是新任太子李显,颇为心软,专门上书武后,恳请垂怜,始获些许衣物,勉强御寒。

  李贤抵达巴州不久,武后便传令,逼其自尽。

  二十六年后,已经是唐中宗的李显,才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入京,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公元669年,被赶出京城的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四川漫游。

  此番仕途失意,却是王勃创作诗文的最佳时机。

  在蜀地,王勃偶遇卢照邻,写下了同题诗《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俩刚离开,骆宾王就赶了过来,只可惜,“三杰”并未碰面,初唐的诗歌历史上,也就错失了一场盛宴。

  旅居异地,王勃还有一首送别诗,不得不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

  诗人落魄江湖,他乡送故交,自然做不到高远旷达,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却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相上下。

  公元671年,王勃自蜀返京,参加科考。

  因主考官裴行俭评论其“空有文才,不懂政治”,未能及第,后在友人的引荐下,王勃获得虢州参军一职。

  在虢州待了不到两年,便发生了“匿死罪官奴”事件,论罪当斩。

  后人分析,此事疑点重重,身为官府之人,王勃为什么要私藏别人家的罪奴?既已收留,为何又要杀掉他?

  《新唐书》中的记载,或许可以当作一种回答: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所幸,王勃生在一个好时代。

  眼看刑期逼近,却逢唐高宗新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便重获自由。

  走出监狱,王勃才知道,虢州事发后,不仅自己身陷囹圄,父亲王福畴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被流放为交趾(越南北部)县令。

  王勃当即决定,千里南下,探望可怜的老父亲。

  


  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城内的滕王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路经此地的王勃,正欲拾级而上,一睹名胜风光。

  卫兵却拦住去路:“都督大人有令,闲杂人等,不得上楼。”

  王勃满脸尴尬,只得退下。

  楼下一阵喧哗,一顶官轿,缓缓停下。来者正是洪州的最高长官,都督兼刺史阎伯屿。

  阎大人此刻心情甚好,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高朋满座,群贤同乐。

  最重要的是,女婿吴子章打磨多时的一篇雄文,将于今日首发。

  借着重阳节的时点,蹭着滕王阁的热点,还有各路大咖的转发和推荐,小吴同学势必会跻身文坛一线。

  阎都督见王勃气质不凡,便主动问话。

  “在下绛州王子安。”少年人一字一顿的作答。

  谁人不识王子安,六岁作诗,十七岁为官,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爆款。

  阎都督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名满天下的诗人王勃,顿时喜出望外,笑脸相迎,将他带进了宴会厅。

  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个时辰后,这个年轻人的即兴之作,秒杀爱婿,惊艳四座,也让他和这顿饭局成为了一个传说。

  阎都督为了捧红吴子章,果真煞费苦心。宴会现场,除了达官贵人,墨客骚人,还有舞姬、乐手、拉拉队,美女如云,美腿如林。

  再加上装点儿台、芒果TV、番茄卫视,还有简书、阅文等各路新媒体大咖,都等着小吴同学的文章一亮相,立马报道和转发。

  这架势,这流量,捧红一头猪都不在话下。

  众宾落座,阎都督发话:“佳节逢盛事,有谁愿意作文以记之?”

  全场自然鸦雀无声,静候吴子章出来炫文,然后按照事先彩排的流程,品读,鼓掌,喝彩,整场演出一气呵成。

  王勃却突然起身,咧嘴一笑:“小生不才,愿意献丑,以谢大人的盛情款待。”

  阎都督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得抬手示意:“小王同学请动笔”,心里却在想:酒席之上,无蒙头之物,无可卧之床,看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世人皆知,王勃作文,必须酒至微醺,蒙头大睡之后,方能提笔写就。那种状态下的作品,一个字都不用改。“腹稿”一词就来源如此。

  但今天的王勃却一反常态,他既未饮酒,也未酣睡,右手执笔,左手捻须,低头不语,来回踱步,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擦得阎大人头皮发麻。

  阎都督背过身去,懒得看他,吩咐手下,等会那货写了什么,立马告知于他。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王勃写出了前两句。

  “哼哼,不过尔尔”,阎都督继续闭目。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嗯,不错,用典贴切”,阎都督默默点头。

  要知道在古代,写文不用典,就好比拍照不美颜,文辞再华丽,立意再高远,都入不了大家的慧眼。

  少顷,下人又过来复读了两句。

  阎都督一听,拍案而起,惊呼不已:“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他深知,大唐文坛,不,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骈文已经横空出世。他何其有幸,即将见证历史。

  苍天你个大地,没想到我阎伯屿也有名垂青史之机。

  这两句就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突突突,突突突”,战斗力爆表的王勃,根本停不下来,文思泉涌,笔健如风,一连串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妙句喷涌而出: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写成后,王勃又写下了这篇序的主体《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就好像许多偶像剧里,最火的不是男主女一,而是女三男四。这场盛宴中,人们记住的,是作为引言的序,而这首《滕王阁诗》,大家反而印象模糊。

  阎都督大喜之余,赏赐了王勃不少财物。突然发现诗的末句有个空格,便问王勃:“这是何故?”

  王勃笑而不语。

  宴席上的那些文人,有的说该填个“水”字,有的说该加个“独”字,阎大人都觉得不够绝妙,只得再次向王勃请教。

  王勃狡黠一笑:“大人,原创不易,赞赏随意哦。”

  阎都督心想,人情做到九十九,也不差这一手了,便命人奉上银票千两。

  王勃笑纳后,摇头晃脑地说道:“空者,空也,此处自然就是一个‘空’字。”

  众人皆惊叹,回首看子安,子安已走远。

  那一年,王勃二十六岁。他用一首诗和一篇文,让一座楼和一座城,还有一顿饭和几个人,从此千古留名。

  据说唐高宗看见此文后,曾“一惊三叹”:

  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宗便给出五星好评:“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见序文后,尚有《滕王阁诗》一首,皇帝老儿大为称奇:“这娃,文思泉涌,势如雪崩,根本停不下来啊!”

  一篇读罢,高宗回味良久,突然问左右:“王勃现在哪?朕当初不该赶走他啊。”

  侍臣却回答:“启奏陛下,王勃离开洪州后,前往交趾探亲,返程时,在南海溺水,受惊吓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高宗一下子愣在原地,痛惜不已。

  

image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唐代 王勃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易阳早发

唐代 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秋江送别二首

唐代 王勃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三月曲水宴得烟字

唐代 王勃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
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
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
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
傅岩来筑处,磻谿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

唐代 王勃

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
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

落花落

唐代 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