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唐咸亨年间,虢[guó]州。

  是夜,月黑风高,乌鸦聒噪。

  荒山,枯树,柴房。一个中年汉子,蜷缩在墙角,一脸恐惧,满眼焦虑。

  “噔噔”,外面有人敲门。

  汉子迅速钻进柴垛,不敢出声。

  “噔噔,噔噔”,继续敲门。

  汉子探出头,颤声问道:“谁?”

  “是我,给你送饭来了。”外面小声回应。

  这声音很熟悉。

  汉子放下心来,蹑手蹑脚走到门边,轻轻拉开门闩。

  屋外闪进一个年轻人。

  汉子躬身行礼:“曹达再次感谢恩公收留……。”

  来者连忙截住话头:“别出声,快趁热吃吧。”

  语毕,便将饭菜从篮子里端出。

  曹达连续几日,粒米未进,接过碗筷,大口吃将起来。

  年轻人则走到墙边,眯着双眼,透过窗户,小心翼翼地对外扫描了一番。

  确认安全后,他绕至曹达身后。

  曹达嘴里含着饭菜,回头给了年轻人一个微笑。

  他本来是个官奴,因为偷盗财物,被主人发现后,躲藏至此,幸亏年轻人收留。

  此刻,他的心里,对年轻人满是感激。

  突然,年轻人解下腰带,死死勒住曹达的脖子。

  曹达措手不及,瞬间倒地。

  年轻人继续用力。

  曹达使劲挣扎,从喉咙里挤出了三个字:“为什么……”

  年轻人喘着粗气:“对不起,有人发现了,你必须死!”

  良久,曹达终于没了动静,全身无力,瘫倒在地。

  年轻人松开双手,系好腰带,正欲离开,外面忽然火光四起,紧接着,一队士兵闯进了屋里。

  领头的军官举起火把,走到汉子身边,确认死亡后,便对着年轻人一声冷笑:“王勃,你好大的胆子,私藏贼人在先,杀害官奴在后,来人哪,给我带走!”

  士兵蜂拥而上,将王勃五花大绑,押进了牢房。

  这一年,王勃二十三岁。

  公元650年,王勃生于绛州龙门(山西河津)。

  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野望》,千百年来,深受好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父亲王福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绝六艺以成能,间百行而为德”。

  祖辈先人,“或公或侯,乃武乃文”,出生在这样的书香豪门,王勃自是天赋异禀,不同常人,“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在今天,这个年纪的小盆友,能背上两首古诗,会算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家长们都会欣喜若狂,亲切地称之为小博士、小神童。

  而彼时的王勃,已经与两个哥哥,并称为“王氏三株树”了。

  好吧,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班固编撰的《汉书》,多用古字古义,生僻晦涩,极难理解,以至于汉朝的读书人,都要借助音义注解,才能略懂一二,更别说后世之人了。

  到了贞观年间,儒学大家颜师古,以毕生所学,为《汉书》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深受太宗好评,被誉为“汉书功臣”。

  没想到,九岁的小王勃,读完颜大师注解的《汉书》后,竟撰写十卷《指瑕》,一口气指出了其中无数错误。

  文学、史学界都对王童鞋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赞其“小小年纪,才冠古今”。

  这评语,班固听了要穿越,老颜听了会吐血。

  公元664年,王勃十五岁。

  那天,龙门县衙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朝宰相刘祥道,正和地方官员、名流乡贤,一起欣赏本地书生的才艺表演。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子们依次上场,却表现平常。

  千篇一律的“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让刘大人昏昏欲睡、几欲先走:“都说鲤鱼跳龙门,怎么全是河虾与泥鳅?”

  县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刘大人稍等,乡野之处,确实不比京都,但接下来的这位,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刘相爷有点不耐烦:“那还不快上。”

  县令连忙转身,高呼一声:“王勃进场——”

  王勃立刻从后台走出,作揖施礼后,便站到书桌前,作低头沉思状。

  全场鸦雀无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静候佳作诞生。

  王勃却并不着急,拿起墨,蘸上水,慢吞吞地磨将起来。

  足足有一炷香的工夫,少年王勃,一直都在磨墨。

  急得县令手足无措:“王勃,你是在熬阿香婆吗!”

  王勃微微一笑,依旧沉默,又从怀中拿出一壶酒,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

  然后一抹嘴,趔趔趄趄地爬上长凳,蒙头就睡,鼾声如雷。

  刘大人一愣:“这是在玩行为艺术,还是在玩我呢!”

  县令连忙赔笑:“相爷莫急,王勃就是这个style,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了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刘大人也只能满脸无奈。

  不知道过了多久,王勃终于起身,边伸懒腰,边打哈欠。

  只见他再次来到书桌前,左手按纸,右手提笔,龙飞凤舞,酣畅淋漓,一篇长文,片刻写成。

  刘大人瞬间来了精神,上前一看,只见通篇稿纸,未改一字,细读之下,更是赞叹不已,大呼“此神童也!”

  盖闻圣人以四海为家,英宰与千龄合契。用能不行而至,春霆仗天地之威;以息相吹,时雨郁山川之兆……

  ——《上刘右相书》

  公元666年,唐高宗开幽素科举,年少成名的王勃,一举及第,被授职朝散郎。

  适逢东都兴修乾元殿,王勃便向朝廷呈上一篇《乾元殿颂》。

  高宗阅后,得知乃新科进士、未及弱冠的朝廷命官所作,不禁大为叹服:“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从此,王勃名动京城,许多公子王孙,都慕名前来,争相聘请。

  在熟人的引荐下,王勃最终还是进了沛王府,担任侍读兼修撰。

  王勃果然不同凡响,王府上奏朝廷的文章,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独到的见识和绝妙的文笔,总会让沛王大获赞赏。

  身在王府,朋友圈非富即贵,王勃的生活中,也就少不了迎来送往。

  正是在长安,王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许他做梦都有没想到,杜少府前脚入蜀,自己后脚就会跟上。

  在唐代,斗鸡是宫廷间最常见的游戏。“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作为高级伴读,沛王斗鸡之时,王勃必定在场,研究战术,分析战略,偶尔还要赋诗写文,疯狂打call。

  这不,和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的那场决战,王勃就写下一篇作死的檄文: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檄英王鸡文》

  文章传入皇宫,高宗勃然大怒:“你这是担心后世的宫斗剧无事可写、无料可爆吗?王勃,请给我滚出京城文艺圈。”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了长安。

  此处顺便说一下这个沛王李贤,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两个弟弟也是皇帝,全家都是皇帝。

  沛王在担任太子期间,曾三次监国,政绩斐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快就会即位,接受群臣朝拜。

  然而,其母武后,权倾朝野,母子二人相互猜忌,产生了诸多误会。最终,太子被废,幽禁数年后,又被流放至巴州。

  二十九岁的李贤,离开京城之时,妻儿老小,衣不蔽体,狼狈之极。

  还是新任太子李显,颇为心软,专门上书武后,恳请垂怜,始获些许衣物,勉强御寒。

  李贤抵达巴州不久,武后便传令,逼其自尽。

  二十六年后,已经是唐中宗的李显,才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入京,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公元669年,被赶出京城的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四川漫游。

  此番仕途失意,却是王勃创作诗文的最佳时机。

  在蜀地,王勃偶遇卢照邻,写下了同题诗《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俩刚离开,骆宾王就赶了过来,只可惜,“三杰”并未碰面,初唐的诗歌历史上,也就错失了一场盛宴。

  旅居异地,王勃还有一首送别诗,不得不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

  诗人落魄江湖,他乡送故交,自然做不到高远旷达,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却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相上下。

  公元671年,王勃自蜀返京,参加科考。

  因主考官裴行俭评论其“空有文才,不懂政治”,未能及第,后在友人的引荐下,王勃获得虢州参军一职。

  在虢州待了不到两年,便发生了“匿死罪官奴”事件,论罪当斩。

  后人分析,此事疑点重重,身为官府之人,王勃为什么要私藏别人家的罪奴?既已收留,为何又要杀掉他?

  《新唐书》中的记载,或许可以当作一种回答: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所幸,王勃生在一个好时代。

  眼看刑期逼近,却逢唐高宗新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便重获自由。

  走出监狱,王勃才知道,虢州事发后,不仅自己身陷囹圄,父亲王福畴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被流放为交趾(越南北部)县令。

  王勃当即决定,千里南下,探望可怜的老父亲。

  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城内的滕王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路经此地的王勃,正欲拾级而上,一睹名胜风光。

  卫兵却拦住去路:“都督大人有令,闲杂人等,不得上楼。”

  王勃满脸尴尬,只得退下。

  楼下一阵喧哗,一顶官轿,缓缓停下。来者正是洪州的最高长官,都督兼刺史阎伯屿。

  阎大人此刻心情甚好,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高朋满座,群贤同乐。

  最重要的是,女婿吴子章打磨多时的一篇雄文,将于今日首发。

  借着重阳节的时点,蹭着滕王阁的热点,还有各路大咖的转发和推荐,小吴同学势必会跻身文坛一线。

  阎都督见王勃气质不凡,便主动问话。

  “在下绛州王子安。”少年人一字一顿的作答。

  谁人不识王子安,六岁作诗,十七岁为官,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爆款。

  阎都督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名满天下的诗人王勃,顿时喜出望外,笑脸相迎,将他带进了宴会厅。

  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个时辰后,这个年轻人的即兴之作,秒杀爱婿,惊艳四座,也让他和这顿饭局成为了一个传说。

  阎都督为了捧红吴子章,果真煞费苦心。宴会现场,除了达官贵人,墨客骚人,还有舞姬、乐手、拉拉队,美女如云,美腿如林。

  再加上装点儿台、芒果TV、番茄卫视,还有简书、阅文等各路新媒体大咖,都等着小吴同学的文章一亮相,立马报道和转发。

  这架势,这流量,捧红一头猪都不在话下。

  众宾落座,阎都督发话:“佳节逢盛事,有谁愿意作文以记之?”

  全场自然鸦雀无声,静候吴子章出来炫文,然后按照事先彩排的流程,品读,鼓掌,喝彩,整场演出一气呵成。

  王勃却突然起身,咧嘴一笑:“小生不才,愿意献丑,以谢大人的盛情款待。”

  阎都督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得抬手示意:“小王同学请动笔”,心里却在想:酒席之上,无蒙头之物,无可卧之床,看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世人皆知,王勃作文,必须酒至微醺,蒙头大睡之后,方能提笔写就。那种状态下的作品,一个字都不用改。“腹稿”一词就来源如此。

  但今天的王勃却一反常态,他既未饮酒,也未酣睡,右手执笔,左手捻须,低头不语,来回踱步,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擦得阎大人头皮发麻。

  阎都督背过身去,懒得看他,吩咐手下,等会那货写了什么,立马告知于他。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王勃写出了前两句。

  “哼哼,不过尔尔”,阎都督继续闭目。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嗯,不错,用典贴切”,阎都督默默点头。

  要知道在古代,写文不用典,就好比拍照不美颜,文辞再华丽,立意再高远,都入不了大家的慧眼。

  少顷,下人又过来复读了两句。

  阎都督一听,拍案而起,惊呼不已:“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他深知,大唐文坛,不,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骈文已经横空出世。他何其有幸,即将见证历史。

  苍天你个大地,没想到我阎伯屿也有名垂青史之机。

  这两句就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突突突,突突突”,战斗力爆表的王勃,根本停不下来,文思泉涌,笔健如风,一连串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妙句喷涌而出: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写成后,王勃又写下了这篇序的主体《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就好像许多偶像剧里,最火的不是男主女一,而是女三男四。这场盛宴中,人们记住的,是作为引言的序,而这首《滕王阁诗》,大家反而印象模糊。

  阎都督大喜之余,赏赐了王勃不少财物。突然发现诗的末句有个空格,便问王勃:“这是何故?”

  王勃笑而不语。

  宴席上的那些文人,有的说该填个“水”字,有的说该加个“独”字,阎大人都觉得不够绝妙,只得再次向王勃请教。

  王勃狡黠一笑:“大人,原创不易,赞赏随意哦。”

  阎都督心想,人情做到九十九,也不差这一手了,便命人奉上银票千两。

  王勃笑纳后,摇头晃脑地说道:“空者,空也,此处自然就是一个‘空’字。”

  众人皆惊叹,回首看子安,子安已走远。

  那一年,王勃二十六岁。他用一首诗和一篇文,让一座楼和一座城,还有一顿饭和几个人,从此千古留名。

  据说唐高宗看见此文后,曾“一惊三叹”:

  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宗便给出五星好评:“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见序文后,尚有《滕王阁诗》一首,皇帝老儿大为称奇:“这娃,文思泉涌,势如雪崩,根本停不下来啊!”

  一篇读罢,高宗回味良久,突然问左右:“王勃现在哪?朕当初不该赶走他啊。”

  侍臣却回答:“启奏陛下,王勃离开洪州后,前往交趾探亲,返程时,在南海溺水,受惊吓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高宗一下子愣在原地,痛惜不已。

  除了王勃,“初唐四杰”中,其他三人,结局也都较为悲惨:杨炯四十余岁,便卒于盈川;卢照邻因文入狱,后又患病致残,自投颍水而死;骆宾王参与扬州起事,“亡命不知所之”。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闻一多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初唐四杰”中,王勃成就最高。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志向高远,“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

  然仕途相当坎坷,先因一篇戏文被逐,后又因官奴之事入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但王勃的文学之路,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贞观之治”后,吟风雪、弄花草,柔糜婉媚的“上官体诗”华而不实,风行一时。

  对此,王勃认为“天下之文,糜不坏矣”,率先举起了革新大旗。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创作出一大批“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将文学题材从风花雪月、舞榭歌台扩展到江河湖海、大漠边塞,初唐的文坛,由此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后世才称王勃为“唐人开山祖”“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胡应麟

  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郑振铎

  这便是王勃,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游梵宇三觉寺

唐代 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他乡叙兴

唐代 王勃

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

重别薛华

唐代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滕王阁序

唐代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轸,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青霜 一作:清霜)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焦岸早行和陆四

唐代 王勃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唐代 王勃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