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一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诗,一份深厚的友谊,一千多年来却无人能够超越。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并为四杰之首。

  他出身世家,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唐初的大儒,“十五为人师”,桃李满天;祖父的二弟王度是《古镜记》作者,开创了唐代传奇(灵异小说)的先河;祖父的三弟王绩十一岁就名动京城,被誉为“神童仙子”,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王勃的哥哥王勮(jù)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高中了进士!

  少年饱读诗书 一时成名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会做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豪迈”;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一个月内通了六经,还自学了音韵;十一岁时,因为父亲说不懂医术为不孝,他便跟随名医曹元花了十五个月学习《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十五岁上书宰相、唐朝首批八位节度使之一的刘祥道,针砭时弊,言之有物,被称为“神童”;十六岁时,洛阳乾元殿落成,他通过官员向高宗献《乾元殿颂》,唐高宗连呼“奇才!奇才!”;十七岁时,唐高宗设特科,经刘祥道的推荐,他当年成为十三名中举者之一,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十七岁的王勃已经站在了绝不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

  恃才傲物却不知 人生悲欢尽几何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举荐,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

  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文思涌动, 洋洋洒洒一气挥就了《檄英王鸡》,沛王读罢,连连称赞,并将自己的宝马赠予王勃。当他纵身跨上马背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就像在天际自在翱翔的鹜鸟……

  但他怎么也没有没想到这篇为沛王摇旗呐喊击掌助威的斗鸡文, 却触怒了龙颜,使他好不容易谋到的第一个官职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毁于一旦。他不知道的是,当他已走至人生的峰巅时,往后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落寞与失意。

  唐朝风行斗鸡娱乐活动,诸侯斗鸡,互有胜负,本也不足为奇。问题是王勃在斗鸡文中用了大篇幅来介绍各种斗鸡的故事。从“处宗窗下”到“祖逖府前”,一直讲到“秦关早唱”和“齐境长眠”,他想用丰富的典故来展示雄鸡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写着写着,却不知不觉站在沛王的立场上来煽风助战,说“隐若敌国”威严能战的样子如同国君,这还不算,他继续夸赞吹捧沛王鸡“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的决斗雄姿。“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唐高宗看到后认为这样的文章是挑拨诸王矛盾,龙颜大怒,连骂王勃是“歪才”。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父皇在玄武门杀兄灭弟的事情,还有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打的头破血流的记忆,李治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引爆。万幸的是,怒不可遏的唐高宗没将他投入大牢,只是把他逐出沛王府,他仕途之路也就此夭折,命运一夜间天翻地覆。

  此后,王勃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长达3年的漫游生活。仕途受挫,心情郁郁。此时期诗歌由前期的雄放刚健一变而为苍凉沉郁,诗作无论是与友酬唱送别还是描写旅途见闻、抒写乡思之感,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凄怆落寞。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夜怀友》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山 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23岁,返回长安。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却没想到这第二次仕途差点断送了他的性命。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又怕此事泄露出去,遂私自杀了曹达。但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锒铛入狱。

  或许是王勃命不该绝,那年适逢唐高宗更改年号,天下大赦,他就此逃过一劫。死罪逃过,活罪难免。不仅他做不了官,连父亲也因为他的连累被远贬交趾县令。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特别大,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他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一直以儒家的礼法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这件事情以后王勃彻底断了对仕途的念想。后来朝廷想要重新启用他,他也毫不犹豫的给回绝了。

  惊艳世人的千古奇作《滕王阁序》

  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途径南昌,恰逢当地官员南昌都督要宴请众人庆祝新阁的落成,此阁便是滕王阁。王勃也去参加,起初并未想展露才华,只把自己当是个过客,吃完这顿饭,就赶路。

  都督阎伯屿本来想着借此机会把自家女婿给推举出来,让女婿能露露脸,以后好在仕途上谋个一官半职。于是都督就出题,让大家来给这个新阁做序,在座的人都是明白人,一眼看出了都督的心思,轮到自己的时候都藏着掖着。

  轮到王勃,此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了,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所有的委屈、无奈甚或愁苦在这一刻爆发了。他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当初少年轻狂,为了斗鸡而惹怒龙颜;当初少不更事,身为官员而私下杀人;当初清高气傲,出身世家不知人间疾苦;当初枉为人子,身犯重罪却连累父亲受苦。他手中拿着饱蘸墨汁的笔,笔走龙蛇、思绪飞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抬眼看看窗外,只见天高云淡,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其间,这世界好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时的王勃,早已不是当初的长安少年。他见识过地位最高的皇帝,也私藏过逃跑的奴隶,结交过飞鹰斗鸡的王公贵族,也认识了为生计奔波的升斗小民,曾经因才华横溢名满长安,如今落魄之身流落天下。人,活在天地间,不过微小如尘埃,不自贱、不气馁,只要向死而生。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他字字珠玑,每一个命运捉弄的人都仿佛是他的缩影,他在感叹古人的命运之时,也在心疼自己的人生。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他终于写到了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失意须尽兴!他再也忍不住这些年积压的委屈了,纵有惊世骇俗之才,却无处施展,处处不得志,终究归于平凡。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此时的他独立楼台,看沧浪横流,感天地玄冥,人生如同浮萍聚散,千年的转变也不过是瞬间。对于王勃来说,《滕王阁序》之后,从某种意义来讲,他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在看望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676年,长安的唐高宗也读到这篇《滕王阁序》:“此人真是有才,让他回长安吧,朕要重用他。”

  可此时的王勃早已魂归南海。

  一篇《滕王阁序》,耗尽了王勃的所有心力。

  他只活了27年,却留给世界一千年。他离开了,却留下了世人赞羡的巨作。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登城春望

唐代 王勃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羁春

唐代 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深湾夜宿

唐代 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早春野望

唐代 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相和歌辞。江南弄

唐代 王勃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紫露香烟眇难托,
清风明月遥相思。遥相思,草徒绿,为听双飞凤凰曲。

焦岸早行和陆四

唐代 王勃

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