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我很后悔离开医药行业

王勃:我很后悔离开医药行业

  当二十六岁的王勃探望过交趾的父亲而归,溺水的那一刻,他或许会后悔这似夏花般绚烂而又短暂的一生,当初真不应该离开医药行业,应该坚持下去做一名合格而光荣的临床药师......

  image

  公元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天地之间,闷热而潮湿,一个中年男人戴着斗笠,身披一件深色的蓑衣,雨水如注。

  这是大唐交趾县境内,道路崎岖而泥泞,他一边往前埋着头赶路,一边叹出一口气来,那气息里仿佛氤氲着他那朦胧又难测的前程运数,未及细想,便倏地被那斗笠上滴落的雨水敲碎了,一下子直落到心底里去。心底里面是一洼无奈与委屈,更与何人说。这个男人叫王福畴,他所在的这片土地在1400年后叫作:越南,他有一个儿子很争气又很不争气,叫作:王勃。

  听说每一个学渣儿子来到世上都是报恩的,他的儿子是个学霸,是来报仇的。

  在赶到交趾当县令之前,王福畴是正七品的雍州司功参军,也就是管理整个雍州的仓库、纳税以及户籍。雍州当时就在长安城的附近,是最大的州县,皇上极为看重。

  而他今天能够到此上任,完全拜他那个坑爹的儿子所赐。

  我以前在文章里说过王维的一生可以形容为:

  少年富贵,青年富贵,中年富贵,老年富贵。

  而王勃的一生,则可以形容为:

  少年坑爹,青年坑爹,……对不起,他只活到青年。

  如果一个人二十六岁离开这个世界,而他已经在江湖有了十几载的美名,你便猜得出他出道与成名有多早。

  当然,单单是说初唐四杰,王勃也并不是出道和成名最早的那位,但论及文章才学,后世无论如何排定,王勃终归是四杰之首,而小杨、小卢及老骆,随便你们怎么去争二到四名罢。

  说起初唐四杰,相当于是初唐时期诗界的四大优秀杰出青年,但这个名号很不吉利,自从评上了“优青”,四位都没有能够活到老年,骆宾王年纪最大也不过是刚刚活过了四十五岁。

  虽说六岁的时候王勃就已经能够写出很通顺的文章了,但同样被称为“神童”的,海了去了。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就写出来鹅鹅鹅,人家杨炯九岁都考上了“童子举”,已经举人及弟了,要知道杨炯跟王勃可是同年出生的,五十年后出生的李白、王维有的一拼。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有很多,活法也很多,活得真正明白与通透的,并不多。

  王勃短暂的一生里,全心全意干了两件事儿:一是当官,二是作文章。

  这两件事儿,他做得都很好,而且这两件事儿也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作文章当了官,也因为作文章丢了官,甚至差点丢了命,这跟苏轼挺像的,世上哪里有什么豁达,不过是大难不死以后,人生哪里还有什么不明不白,一切都变得明明白白了。在这作文章、当官丢官的时光里,王勃得到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那一些得到,很风光,那一些付出,同样很沉痛。

  九岁的王勃当然也是非常之猛,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我们家的孩子九岁在干什么?人家已经写了十卷专门挑错的书了。

  十二岁的王勃觉得诗书读得也不少了,开始决定进入医药行业。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的这个选择为他的余生悄悄地埋下了伏笔,多年以后,这个专业还曾经在他危难的时候帮助过他。

  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三年间,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中医和药学双学位学习毕业以后,王勃回到山西老家。十四岁的他,心中那个关于“修齐治平”的理想越来越强烈,认认真真地写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马屁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刘祥道惊呆了:“我靠,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之后,王勃又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从这一刻起,十六岁的王勃成为了当时最年少的命官。

  唐高宗见此《乾元殿颂》,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不禁也惊呆了,赞叹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这是高宗第一次为王勃所激动。

  青春期的王勃当上朝散郎后,没有碰上什么初恋也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浑身的荷尔蒙都挥洒在了官场上,经主考官的介绍,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并担任了沛王府修撰,然后就跟着沛王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这里补充一句,这个沛王李贤呢,就是那个生不出宝宝的太子,而且,还是个~~gay.

  别的事儿,我真不清楚。

  当时朝廷里的公子哥儿们喜欢斗鸡,有一天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约好了第二天要斗鸡大赛,头一天晚上沛王突发奇想,问王勃说:老王,明天就斗鸡了,你说咱整点啥助助兴,造造势呢?

  王勃想了一会说:写个鸡吧。

  李贤吃了一惊:子安,你怎么变得如此粗鲁了?

  王勃说:你想多了,我是说写一写这个鸡吧,我要写一篇讨伐英王的鸡的文章,就叫《檄英王鸡》吧。

  李贤拍手称快:太好了太好了,明天一早你起来就写《檄英王鸡》吧,嗯,睡了睡了,你别蹬被子……

  ……

  然后,这篇文采与用典几乎可与《滕王阁序》相提并论的文章被高宗看到了,高宗一看就怒了,让你带着沛王学习的,你整个讨伐英王的鸡的文章来,你怎么不上天呢?我老爸的江山就是靠兄弟残杀弄来的,刚太平了几年,你这是居心叵测啊……

  于是,王勃就被逐出了王府,逐出了长安,逐出了他一心营构的核心仕途圈,那一年他十八岁。

  这个十八岁被逐出皇城的王勃,送别好朋友阿杜远任蜀州,写下了那道千百年来我最为喜欢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最喜欢一句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语成谶,子安哥哥的一生都“在歧路”,都“儿女共沾巾”。

  几年过后,二十一岁的王勃悄悄地从蜀地回到长安悄悄地参加了科选。他有一个朋友叫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小凌知道王勃有临床和药学双学位,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也是临床药师,而且还是军医。

  结果王勃没一段时间就杀死了一个官奴曹达(他的旧友),被人揭发打入了死牢,若不是幸遇了大赦他连二十六岁都活不到。当然,从这一刻起,小王的政治生涯算是彻底宣告结束了。

  一年的牢狱,让二十岁出头的王勃看上去仿佛成熟了许多,他想起了这些年的过往,什么六岁作文,九岁著书,十六岁及第……而那些一番又一番的得意,令自己似乎真的有些忘乎所以了。而现在的王勃,早已更加的崇尚佛教,他相信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力量,可以带着他走出苦痛,走向前方。

  而此时他心中最深的苦痛不是逐出长安,不是打入死牢,不是仕途终结……而是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决定南下去探望他远谪的父亲。

  当然也正是王勃的此次南下远行,才会让他在那个合适的时间出现在那个合适的地点——洪州。当你现在再去读到这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时候,你一定再也看不到那个激扬文字,自如洒脱的少年。如今的他早已千帆过尽,心静如水,心素如简。也正因此,《滕王阁序》是那样的流传,而《檄英王鸡》却早已不常被提起,虽然都是骈文之最,但那些终归是少年的强说之愁,浮夸的频繁用典。

  当你重新去读《滕王阁序》的时候,文字里有着那么多的无奈与感慨,他哪里有工夫去跟阎都督的女婿争奇斗妍。他写道:“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他写道:“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世上哪里有什么天才,不过是各自在各自的命数里登攀,好些落寞,偶尔成全。

  带着愧意离开这南昌故郡,然后命运给他送上了生命里最后一盆冷水,在中国的南海,淹没了子安王郎二十六岁的华年。

  那日的王勃站在滕王阁顶,极目远望滔滔长江天际流去,眼里觥筹交错丝竹声声,而心里却全是自己十六岁时候的样子,仿佛看见了自己心中的那个“修齐治平”的理想,看到了“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他也看到了他远在交趾的父亲,一目望去,十载光阴,如果当年跟着恩师曹元继续留在长安学医,给京城的百姓针灸、配药,患及更多中国患者,而不是去写什么文章,逐什么功名,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父亲,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当二十六岁的王勃探望过交趾的父亲而归,溺水的那一刻,他或许会后悔这似夏花般绚烂而又短暂的一生,当初真不应该离开医药行业,应该坚持下去做一名合格而光荣的临床药师。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九日怀封元寂

唐代 王勃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赠李十四四首 其三

唐代 王勃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临江二首

唐代 王勃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林塘怀友

唐代 王勃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春园

唐代 王勃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对酒春园作

唐代 王勃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