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才高八斗,微命三尺

王勃|才高八斗,微命三尺

  


  才高八斗,微命三尺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学者和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也是著名的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世人目之为“神童”。王勃的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曾考中进士入仕做官。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

  


  未冠而仕,朝野皆惊

  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王勃爱好广泛,从小就立下大志:不成大儒,便成名医。十二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也许,命中注定他是为文学而生的。学医两年,王勃觉得太没劲了,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积极寻找入仕的机会。 公元664年,当时王勃才十四岁,右相刘祥道大人巡行关内,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求仕机会,于是立即向刘祥道上书,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即刻上表举荐! 公元666年,年仅十六岁的王勃顺利地通过了幽素科试及第,获得七品朝散郎一职,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官员。

  


  祸起鸡赋,逐出长安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怀着一颗感恩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此文虽是一篇戏作,却对仗工整,颇有气势,且看开篇几句: 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鸡啊,我知道你是天上昴日星君,在天上位列二十八宿,为日神所钟爱的。在人间,你能沟通神明,显示国运兴衰征兆。黎明时分,雄鸡高叫,把人们从梦中叫醒。风雨之天,胶胶而鸣,诱发人的思乡之情。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唐高宗一看,这是什么玩艺!一只鸡“在人间,还能沟通神明,显示国运兴衰征兆。”这鸡比皇帝老子还厉害?纯属有意虚构,夸大事态。圣颜不悦,怒而叹道:“歪才,歪才呀!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在王勃的眼里,看到的只是两只鸡,但在唐高宗的嗅觉里,闻到的是皇子之间血腥的皇位之争。

  


  蜀中漫游,寄情山水

  公元669年,王勃悻悻然离开长安,开始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少年得志的王勃经历仕途的挫折,在山川的感召下,开始寄情于山川烟霞,这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 飘零他乡,恰逢重阳,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凄伤地写下: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蜀中九日》 三年前,杜少府将去蜀州赴任,作为杜大人最好的朋友,王勃高唱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潇洒而旷达。三年后,经历了宦海沉浮,方知人生之际遇,倏忽万变。此时的王勃,遭逢离别,心中满是惆怅感伤: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问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别薛华》 在一个月笼寒烟的秋夜,王勃再一次目送友人远去,此一去将是巴南、塞北之隔。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远,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 转眼之间,深秋又至,看着漫天飞舞的落叶,听着长江的澎湃涛声,王勃不知道,他何时才能结束客居异乡的岁月: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劫后余生,名作传世

  公元671年,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劫后余生的王勃,从此彻底看淡了世事。出狱后不久,朝廷为王勃恢复原职,然王勃屡遭打击已无心仕途,他潜心著述,弃官不任。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的《续书》补阙十六篇,并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于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 那些宴会上的来宾,忘了眼前的美食,他们在人群中穿梭追逐,争相传阅王勃的《滕王阁序》。 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时,客人们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神情无不向往陶醉;当读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每个人的脸上,顿时一片凄然。 在宴会的高潮稍稍低落之时,王勃又挥毫赋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将那天的盛会推向了高潮,他也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高潮,殊不知这次高潮竟然是他生命的回光返照。

  


  魂归南海,千古叹息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写罢《滕王阁序》,公元676年春夏之交,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也许是他在悟透自己,悟透世事后,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吧。天才已去,留下千古叹息!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饯韦兵曹

唐代 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长柳

唐代 王勃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赠李十四四首 其三

唐代 王勃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观佛迹寺

唐代 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泥谿

唐代 王勃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