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大唐的风流,至今为中国人传颂。唐朝有无数的诗人骚客,写出了数不清的诗文歌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初唐时期,有一位天才的年轻人,二十五岁时写出了一篇流传两千余年的文章,令华夏子孙赞赏不已。令人惋惜的是,在写出文章的第二年,这位年轻人仅二十六岁,却在大好年华不幸落水身亡。这位年轻人的人生就像一颗转瞬而逝的流星,短暂又炫目,仿佛他来到人世,就是为了给后人流星这样一篇不朽华章。
这位年轻人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那一年,洪州牧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可谓是富丽堂皇,焕然一新。为了庆祝此时,阎伯屿在阁内摆下宴席,宴请各位权贵名流。这当然是一次盛会,所以阎伯屿要找人写一篇《滕王阁序》来记述此这次集会。
其实,阎伯屿是想在权贵名流们的面前隆重推出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好让他扬名立万,为以后的仕途铺路。当然,阎伯屿也不能直接说出小心机,所以他依次邀请在座诸位写这篇序文。在场的人都有眼力见,明白阎伯屿的小心机,而且他们也确实水平不过,所以个个推辞,想把机会让给孟学士。
不过阎伯屿的小算盘并没有打太久,因为当时在场的有一位天才,他就是回老家探亲路过洪州的王勃。
故事是从上元二年开始的。当时的王勃回老家探亲,路过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当时洪州的领导(洪州牧)刚刚把滕王阁修葺一新,并在阁中举行宴会,邀请社会各位名流参加,王勃也出现在宴会上。阎伯屿没有想到,当他邀请到王勃时,这位年轻人竟然毫不客气地一口应承下来,拿起毛笔便要写。
这下可把阎伯屿给气着了了,他借口更衣(上厕所),愤而离席。但是,阎伯屿也很好奇,这个狂妄的小子到底有没有本事?于是他让属下把王勃所写的文章一句一句实时报告给自己。
王勃开始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不屑一顾,认为是老生常谈。王勃又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说这也不过是旧事而已,没有新意。
接下来的剧情与阎伯屿想象的不同,前面几句不过是开胃菜而已,接下来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言如同泉水一般从王勃的笔下汩汩涌出,无穷无尽。当王勃写出“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阎伯屿已不再说话,等到传诵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跃上纸面时,阎伯屿已经被王勃的才华折服了,他知道此人是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天才,才华远在自己女婿之上。所以他不再介意王勃的狂妄,走到王勃身旁看着他写完了这篇《滕王阁序》,宾主尽欢,这篇文章果然流传了两千余年,证明了阎伯屿的眼光。
《滕王阁序》大家都说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首先是用典多且贴切。《滕王阁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故非常多,王勃几乎在每一句中都用了一个典故。中国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视用典,也非常喜欢用典。因为典故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用极短的语言表达极丰富、极微妙的意思。
不过用典也是很难的,因为你的胸中如果没有储备足够的典故,到写作的时候必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而且用典又难在贴切,用典就是用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在宴会现场里从浩如烟海的典故中找出最符合自己思想的那些典故?这考验着王勃的记忆力。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接连不断地用了几十个典故,而且每一个典故都很贴切。王勃不仅写出了这些典故,还把这些典故写成了对仗工整的骈文,朗朗上口,文采飞扬,所以才能艳压全场。由于王勃写了很多典故,所以《滕王阁序》虽然短短几百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意涵,给我们的感觉却像有数千字一样。中学课本里,《滕王阁序》是要求全篇背诵的,居士我还记得当年背这篇文章非常痛苦,感觉它太长了,怎么也背不完,这是因为文章中的典故密集的缘故。
王勃在这一处群贤毕至的宴会上仿佛是故意显现自己的惊天才华,因此写出了这么一篇炫技之作。不过,若只把《滕王阁序》视作一篇单纯玩弄技巧文章,未免太小看王勃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倾注了真情实感,并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古代曾有很多有识之士批判骈文注重形式,却往往忽略了内容,因而不能表达真实的情感,言之无物,华丽空洞。当然,这种批评针对的并不是《滕王阁序》,因为《滕王阁序》虽然华丽,却并不空洞,这篇文章意蕴无穷,出自王勃的内心,是他的真情流露。
第一段,王勃记述了这篇序文的来历,即“都督阎公”在此楼大宴宾客,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第二段,王勃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华美,可谓依山傍水,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第三段,王勃向窗外远远眺望,见到无数美景。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出自这一段。
以上三段虽然辞藻华丽,却也不过是正常的叙事写景而已,真正感人的内容还在下面。
第四段,王勃临窗眺望广阔长江,想到与无穷无尽的天地宇宙相比,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而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岁月更是短暂。王勃不禁感叹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一段前承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喜极而悲,后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慷慨悲愤,气度不凡。
到了第五段,王勃因感叹人生短暂,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仕途。命运并没有青睐天才王勃,他反而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遭到小人的嫉妒。王勃两度被贬官,可谓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因此王勃在这一段列举了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之人,如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王勃这么写,无疑抬高了自己的形象,然我们而后人并不会认为他口出狂言。因为王勃的才华名声,还要在这些人之上。
王勃当时仅仅二十五岁,对于他来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他一定相信,坎坷是暂时的,金子终究会发光。因此他并没有一味抱怨,而是在第六段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表示自己有一腔热血,可以为国施展才华,只要有人赏识,自己便可以作出一番事业。正是:“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这是把《滕王阁序》写成了一篇自荐信,既展露了才华,又显现了志向,想必给宴会上的名流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滕王阁序》太过华美,所以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后面那一首《滕王阁诗》也是足以流芳百世的好诗。诗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的这首《滕王阁诗》有多美?不必分析具体的文字,只说最后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两句诗启发了后世两位著名的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全是从《滕王阁诗》最后两句中化出来的。崔颢的名声没有那么大,但李白可是无人不知的诗仙,这足以证明《滕王阁诗》的文学水平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