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与韩城的故事

王勃与韩城的故事

  提到王勃,很多人会想到《滕王阁序》或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这些作品,也可能会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所吸引,或者会被“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乐观所感染。

  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天才少年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仅仅用二十多年留下了他最耀眼光芒的一生。

  

image


  历史上王勃是绛州龙门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人,和韩城有一河之隔。

  王勃出身名门知识分子之家,纵观王勃的家庭背景,从南宋开始,王家的人已经在历史上有了名气,王勃从小受祖父王通的影响,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

  

image


  正是由于王家自带的优质基因,我们来看看王勃开挂的一生。

  王勃六岁能文,九岁时用十卷《汉书注指瑕》,指出当时大学问家颜师古注文中的错误。十岁即遍读六经等儒家经典,14岁时已蜚声长安,其写文章前打腹稿之事为众人所津津乐道。17岁因写了篇《上刘右相书》,不费吹灰之力,当上了朝散郎,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称“王杨卢骆”,王勃居首。

  

image


  少年王勃因一河之隔曾去过韩城几次。一次是看了韩城八景的“龙泉秋稼”,一次是登上韩城城门。

  很多韩城人都知道韩城有八景:禹门春浪,猴山秋韵,横山烟雨,象岭春晓,嵬峰摩霄,圆觉晨钟,苏柏南柯,龙泉秋稼。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龙泉秋稼”这个地方。

  王勃第一次去了韩城就来到这个地方。龙泉寺在韩城夏阳这个地方,位于川道北部,这里有一口泉水,常年畅旺,泉水四面八方都是田地。因为渭北地区常有的干旱,而这里秋天的庄稼总是一派丰收景象。

  “龙泉秋稼”描写就是当年韩城这片二十里川的农业丰收的盛况。王勃来到韩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龙泉寺,寺旁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丰收盛况,龙泉秋稼是时古韩城美景之一,王勃曾来过,感叹这一美景却没来得及留下笔墨。

  

image


  如果说,王勃一生写了三篇序,那么有两篇是写韩城的,分别是《夏日登龙门楼序》、《夏日登韩城门楼序》。

  

image


  少梁御史将这两篇序分享出来。

  《夏日登龙门楼序》

  夫益者三友,则道术可存;同心三人,则金兰可裕。况乎诗书旧好,披乐广之高天;乡党新知,扫颜回之陋巷?寻胜地,叙清芜。脱野客之荷衣,入幽人之桂座。榴花浮酌,对文举而无忧;葛蔓调弦,抚锺期而有遇。既而南方夏晚,北牖晴开。中园之弱柳含烟,旷野之阴云蔽日。低虹饮水,向溪谷而全斜;戏鸟凌空,狎林亭而半度。兴酣情逸,共敦行役之期;搦管含毫,独拟晋人之序。

  《夏日登韩城门楼序》

  下官狂走不调,东西南北之人也。流离岁月,羁旅山川,辍仙驾於殊乡,遇良朋於异县。面胜地,陟危楼,放旷怀抱,驱驰耳目。韩原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池台左右,觉风云之助人;林麓周回,观岩泉之入兴。则有惊花乱下,戏鸟平飞。荷叶滋而晓雾繁,竹院静而炎氛息。赏欢文酒,思挽云霄。人赋一言,庶旌六韵云尔。

  王勃一生短暂,却一生与诗文相伴,在绚烂之处戛然而止。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郊园即事

唐代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饯韦兵曹

唐代 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普安建阴题壁

唐代 王勃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泥谿

唐代 王勃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寒夜思友三首·其三

唐代 王勃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观佛迹寺

唐代 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