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的传奇人生

王勃的传奇人生

  海浪吞噬天才

  当南中国海一涌炽热的海浪当头打来的时候,王勃的脑海里一定会汹涌起前不久他在南昌笔战群儒的超赞画面,那是他南下探父途中一个传奇的经历。

  那天正逢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南昌洪州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了江南三大名阁之首的滕王阁。趁着秋高气爽之际,阎都督在鄱阳湖畔举行盛大宴会,邀集当地名流大咖和文艺青年登阁揽胜,把酒赋诗,想把滕王阁的卓绝风姿用诗文展示出来。

  宴会开始前,阎伯屿逐一邀请大咖才俊们赋诗作文,可在场众人都约好了似的各找各的理由婉言谢绝。原来他们事先得到了情报,知道这次作文竞赛隐藏了一个阴谋,就是阎伯屿早已谋划好要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上参赛,并要获得冠军。因为作为一个文化人,阎都督的女婿正需要博得文名,以便在未来的江湖上扬名立万。

  就在大家都磨蹭着假装才华难济,不敢动笔,都督女婿踌躇满志,准备大秀一番自己事先备好的美文时,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却从末座上站起身,表示自己愿意作文一篇,博大家一笑。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不识相的青年。私下里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不识相的愣头青,名字叫什么王勃,是南下探父路过南昌的。而阎都督正是给他那同朝为官之父的面子,才临时邀请来他来陪坐的。没想到,他却这么不给主人的面子。

  但事已至此,阎都督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点头应允。而他的女婿也只好抑制着愤怒,表示愿意和王勃同场竞技,悻悻然收起作秀的姿态,退到一旁展纸研墨,装成现想现写的样子。

  王勃也不客气,礼貌性地向他拱拱手后,就立即进入另一个考场开笔作文。

  比赛开始后,王勃的监考老师为了巴结都督和他的女婿,就派一书童将王勃的答卷一句句实时报告给都督和他女婿等人。

  很快,纸条传来了,上面写着:王文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众人面无表情,认为是通常桥段,没有新意。又一张纸条传来,写着: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开始发出不屑的嘘声……都督女婿的心放了下来,心想这样更好,要是像原先安排的那样自己一个独唱,就是赢了,也不能服众。

  但当写着“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的纸条传到的时候,现场的嘲笑讥讽之声戛然而止,有人开始小声赞叹。再送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纸条时,众人先是愣住了神,接着便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掌声,连都督也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联霸气侧漏的千古绝对,瞬间就让都督女婿整个人都不好了,被打回原型般晕倒在自己的考卷前。

  王勃则从容不迫地续完后文,收起笔墨,扬长而去,只给看呆了的众儒留下一个碉堡了的背影。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围观的儒生们感叹着,他们纷纷拍照、点评,上微博、发朋友圈,一篇名叫《滕王阁序》的美文立马就被各种社交媒体刷爆了。王勃也一下子将其他诗人甩了好几条街。而整个初唐诗坛发出了一片尖叫。

  

image


  

  (二)天才必须被神话

  王勃大约出生于公元650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初唐四杰”,被尊为四杰之首。按照世间流行的套路,如此牛叉的人物,必须有个神话般的经历与之相配。

  果然,《旧唐书》开始造神了。这部仿佛大唐墓志铭般的皇皇巨著是这样给王勃树碑立传的:

  王勃是个神童(呵呵,天才共有的桥段),很小就聪敏异常,六岁时便能作诗为文,且诗文构思巧妙,意境独特,被他父亲的好友、文坛大V杜易简夸赞为“王氏三株树”(另外两株唐诗大树为诗人王勔、王勮)之一。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成了不可思议的儿童学者。十岁时,便饱览六经,相当于修完了硕士课程。到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就更不得了了,又从文学转向医学,跟随神医曹元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名著,并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多有领悟,相当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

  比这些神童传说更牛的,还是他那所谓的“未冠而仕”。就是,还没有戴上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就走上了为官从政的道路。这倒确实是王勃一生中另一个值得炫耀的牛叉经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十三岁时,王勃决定自下而上开启自己的仕途,于是从首都长安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就教当地父母官,探寻步入政坛的门路。第二年,他提升规格,上书大唐宰相刘祥道,直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博得刘祥道的赞赏,夸其“此神童也!”再一年,他又通过皇甫常伯直接攀登顶层,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在大唱赞歌中极力抒发自己想成为大唐官员的强烈愿望,在皇上那里挂了个号。十六岁时,王勃通过李常伯再唱《宸游东岳颂》赞歌一首,接着参加高考,金榜题名,并如愿以偿地被授予朝散郎官职。虽然这个“朝散郎”的官不大,只相当于现在国家级文联、作协委员,但一个娃娃就当了朝廷的命官,还是闪耀了惊艳,成就了佳话。

  自此,王勃更是自信满满,创造力频发,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赋美文,也奠定了此后在滕王阁里笔战群儒的坚实基础。

  (三)监狱中的历练

  王勃当上全国文联、作协委员后,因编写史书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就写了一篇感恩的《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反衬沛王斗鸡的勇猛。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惹得圣颜不悦,当即怒下圣旨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于是,王勃被踢出体制内,刚刚开始的仕途毁于一旦。

  俗话说“福不双生,祸不单行”。咸亨二年秋冬,二十一岁的王勃自漂泊地四川返回长安,参加第二次高考。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觉得虢州中药材丰富,而他又曾是医学博士,就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因为私交,他就将曹达藏匿起来。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竟一冲动将曹达杀死灭口了。

  结果东窗事发,王勃被判犯了死罪。后幸亏遇到大赦,改为了三年的有期徒刑。

  后来,让年轻的王勃踏上生命归程的原因,就是他出狱后要去看望远在交址(今越南)做小官的父亲。而他的父亲之所以被贬到边远蛮荒的热带,就是因为受他犯罪的牵连。

  (四)没去天涯,他还是我们的邻居

  王勃去了天堂已有1341年,但他那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来没有在人间终止传唱: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经常被那些不善表达,或性情懒惰的草根们在送别亲朋时引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些不善于表达,或性情懒惰的草根们在送别亲朋时特别喜欢引用这两句诗呢?

  我们先来看看它与另一首也非常著名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王维的《渭城曲》,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常被送别的草根们引用。但两诗的意境截然不同:王维的充满不舍与担忧,王勃的则明摆着情愿和放心,有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的乐观与从容。

  王勃的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跑到哪里我们都是知心朋友,走得再远我们也像隔壁邻居。”多么快乐健康的心态啊,全无送别诗惯有的沉重与伤感,散发的全是朝气蓬勃的阳刚之气,就像昂扬向上的初唐气势一样。

  读这首送别诗,感觉诗人自己也从没去过什么遥远的天涯,而只是在作一次长假旅行,好像过不了几天就会回来继续做我们的邻居似的。

  (五)大海吞不掉朝阳

  从滕王阁转身而去的王勃,在将一群惊愕的儒生抛在身后后,继续南下,去看因他而遭贬遥远交址(今越南)的父亲。但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没有成全他的孝心,而是以一涌炽热的海浪覆盖了这个旷世天才。

  那一年,是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只有二十六岁

  我想,当那涌作恶的海浪退却后,海面上应该回旋起了无尽的唏嘘和叹息吧。

  也有人猜想他是“自沉于海”,也即自杀的,就像千年之后,在山海关卧轨的另一位年轻的诗人海子一样。

  我也愿意这么想。因为某些天才诗人,就像希腊神话中为人间盗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旦圣火在大地上燃起,他便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生命就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了。

  据说,在《滕王阁序》到处刷屏的时候,唐高宗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篇热文。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激动得把手机一扔,拍案喝彩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并马上唤来太监询问:“朕当年因斗鸡文逐斥了这个王勃,是朕之错了。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失望得一屁股坐回龙椅,自言自语地叹息着:“可惜,可惜,可惜了!”

  想想,连皇上都肯为他站台的人,该是多么大的腕儿。

  也许,作为生命,王勃只是一现的昙花。但作为诗人,他则像一轮光芒四射的朝阳。而朝阳是不会被大海吞没的。虽然他的生命,没能像他的名字那样长久地勃起下去,但初唐的诗坛,却凭借他的名字而愈发坚挺地勃起了,并由此诞生了许多朝气蓬勃的新生命。

  是的,有时候命运就像一个玩笑,一涌海浪一瞬间造成的错误,就可以铸成千古之恨,即便用一千年的时光也难以挽回。

  【文言文】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勋、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文艺上》)

  

image


  在讲《滕王阁序》,于是给学生讲了王勃的传奇人生,讲了王勃的经历。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别薛华

唐代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临高台

唐代 王勃

临高台,高台迢遰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尘间狭路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银鞍绣毂盛繁华,可怜今夜宿娼家。

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益州夫子庙碑

唐代 王勃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华盖西临,藏五?於太甲。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帝象权舆,?凤锡乾坤之瑞。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衣冠度律。随鼎器而重光;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虎踞龙蹲,集风?於地纪。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八柱冲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纡圣哲於常师,混波流於下问。太阳亭午,收爝火於丹衡;沧浪浮天,控涓涔於翠渚。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之秩。接舆非圣,询去就於狂歌;童子何知?屈炎凉於诡问,圣人之降迹也。

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辱太白於中都,绊乘黄於下邑。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徘优;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神经幽显,志大宇宙。东西南北,推心於暴乱之朝;恭俭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国。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归齐去鲁,发浩叹於衰周;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圣人之救时也。

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援神叙教,降赤制於南宫;运斗陈经,动元符於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索众妙於重元,纂群微於太素,圣人之赞易也。

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石昭集隼之庭,土缶验贲羊之井。稽山南望,识皓骨於封禺;蠡泽东浮,考丹萍於梦渚。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然後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挠虹梁於大厦,物莫能宗;摧日观於鲁邱。吾将安仰?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成而勿居,抚?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

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六体分於楚晋,四始派於齐韩。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其贯。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故能贵而无位,履端於太极之初;高而无名,布政於皇王之首。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虽复质文交映,瞻礻龠祀而长存;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竭河追日,夸父力尽於楹间;越海陵山,竖亥涂穷於庑下。薰腴广被,景贶潜周。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溢金膏於紫洞,雨露均华;栖玉烛於元都,风雷顺轨。丹?翠菌,藻绘轩庭;凤彩龙姿,激扬池?。殊徵?,不召而自至;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金;五校晨驱,蹴元?而喷玉。星罗海运,岳镇川氵亭。登碧?单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金箱玉册,益睿算於无疆;玳检银绳,著灵机於不竭。

功既成矣,道既贞矣。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翔赤骥而下?亭,吟翠虬而望邹鲁。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托盐梅於异代,鼎路生光;寄舟楫於同时,泉涂改照。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顾唯寝庙,义在钦崇。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

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於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探周规於旧宅,询汉制於新都。开基於四会之躔,授矩於三农之隙。土阶无级,就击壤於新欢;茅茨不翦,易层巢於故事。庄坛文杏,即架椽栾;夹谷幽兰,爰疏户牖。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列侍り如,若奉农山之对。缁帷晓辟,横绀带於西河;绛帐宵悬,聚青衿於北海。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於齐人;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於上宰。

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高秋九月,振玉於唐邱;宝算千龄,跃璇蚪於太渚。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於秦京,辉金章於蜀郡。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魏文侯之拥?,道在而谦尊;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皇根帝绪,列五鼎於三朝;青琐丹梯,跨千寻於十纪。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宇太易,河东人也。梁岳之英,长河之灵。沐?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旌旗赫奕於中古。组陆离於下叶。凤岩抽律,擢层秀於龙门;骊穴腾姿,吐荣光於贝阙。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仙凫旦举,影入铜章;乳翟朝飞,声含玉轸。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上朝宪,下奉藩维。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阎之制。三门四表,焕矣惟新;上哲师宗,肃焉如在。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锐气英声,一变ク渝之俗。於是侍郎幽思,ゼ凤藻於环林;丞相高材,排龙姿於璧沼。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

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嗟乎!今古代绝,江湖路远。恨不亲承妙旨,摄齐於游夏之间;躬奉德音,攘袂於天人之际。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呜呼哀哉!敢为铭曰:

五帝既没,三王不归。天地震动,阴阳乱飞。山崩海竭,月缺星围。礼乐无主,宗遂微。(其一)

大哉神圣,与时回薄。应运而生,继天而作。龙跃浩荡,鹏飞寥廓。奄有人宗,遂荒天爵。(其二)

尼山降彩,泗滨腾气。志匡六合,神经万类。夹谷登庸,中都历试。睿情贯一,元猷绝四。(其三)

栖遑教迹,寂寞河图。违齐出宋,历楚辞吴。风衰俗坏,礼去朝芜。麟书已卷,凤德终孤。(其四)

杳杳灵命,茫茫天秩。吾道难行,斯文易失。式宣六艺,裁成四术。虚往实归,外堂内室。(其五)

邈矣能仁,悠哉化主。力制群辟,权倾终古。陆离彩粲,蝉联茅土。涉海轻河,登山小鲁。(其六)

皇家载造,神风四极。检玉题祥,绳金署德。聿怀圣迹,同享天则。乃眷台庭,爰升衮职。(其七)

玉津同派,金堤茂版。智士高风,文翁泽远。淳壤沃,声和俗愿。载启仁祠,遂光儒苑。(其八)

沈沈壶奥,肃肃扃除。灵仪若在,列配如初。槐新市密,杏古坛疏。楹疑置奠,壁似藏书。(其九)

泛泛寰中,悠悠天下。徇名则众,知音盖寡。?石参琼,迷风乱雅。仲尼既没,夫何为者。(其十)

滕王阁序

唐代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轸,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青霜 一作:清霜)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飞阁流丹 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代 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唐代 王勃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