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山西和津。
他比李白大51岁。
比杜甫大62岁。
比白居易大122岁。
他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后代。
爷爷是隋末大儒王通。
父亲王福畴是唐朝大臣,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齐州长史等职。
这个书香门第的官二代,不爱跑车不爱红颜,独自沉醉于读书写诗中无法自拔。
《旧唐书》说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意思是:王勃六岁能文,写文章畅快淋漓、一气呵成,才六岁,已经可以跟哥哥们论才比道了。
父亲的朋友杜易简逢人就夸:我隔壁老王家三个孩子,个顶个的牛逼,尤其是王勃,绝对是个天才!
公元659年的一个炎热的午后。
9岁的王勃在池塘捉完青蛙,送隔壁青梅竹马的妹纸回家后,忽然想起桌子上还有一本《汉书注》没看。
这本书是颜师古批注《汉书》的,颜师古是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
而且,他还是唐朝非常有名的《汉书》研究专家,他把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汉书注》
也就是王勃桌子上的那本书。
王勃拿起书一口气读完,但是读着读着觉得就有点不对劲了,这老爷子对汉书的理解好像有误啊。
然后他抽空居然就………提笔写了一本《指瑕》纠正其错。
名字就叫指瑕,也就是指出瑕疵的意思。
全书分为十卷,详尽地指出了颜师古书中的错误。
从头到尾,这个9岁的小朋友愣是没有客气,把这位汉学大家的错误抖了个底朝天。
而且,还不是胡说八道,还挑错儿真都挑对地方了。
请默默念一句: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庆幸这不是你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要不然,你的整个童年都会活在与他对比的阴影中。
既然这么牛,肯定有粉丝对吧。
王勃十岁开始就通晓诗文,倒背如流《六经》。
什么?苏老师,我只听说过四书五经,这是哪里来的六经?
别急,其实真的是四书六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专门讲解音乐的《乐经》失传了,至今也没有找回。
拥有众多粉丝的王勃,后来被人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之为“初唐四杰”
其中骆宾王年纪最大,这也是一个特别牛逼的儿童。
大家上学启蒙的诗:鹅鹅鹅,就是人家7岁时边玩泥巴边写的。
杨炯和卢照邻可能大家不熟悉,因为接触不多。
杨炯弃笔从戎,写出了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意思是:当兵随便谋个职位,都比做个弱书生强,当然这个观点有点极端,书生也同样有用,比如鲁迅。
卢照邻的诗大家接触更少,不过有一句大家可能熟悉: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四个初唐时期文思肆意的青年,为大唐盛世开启了最美的华章。
公元661年的一天,王勃和父亲在院子里边看月亮边聊天。
父亲随意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不会医术的人多为不孝之人。
这是什么神仙逻辑?
但是人家王勃居然就听进去了,不久后就去了长安,师从当时的名医曹元,学习医术。
曹元与孙思邈齐名,是唐朝的名医。
12岁的王勃,先后阅读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书。
两年时间,居然达到知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
连曹元都大为惊叹,连称王勃为医术天才。
王勃同学,你就告诉我你学啥不行,我好去学了跟你比。
王通崇尚儒家思想,但融合了儒家、释家、道家精髓,主张仁政、力求功名、积极入世、希望能够造福苍生。
公元663年,王勃开始为进入仕途准备。
请大家忽略他还只是初二的年纪,关键看志向。
13岁时,他给当地司马尚书:《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14岁时, 上书刘祥道,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自己对济世的豪情壮志,刘祥道惊为神童。
15岁时,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当时的唐高宗献上《乾元殿颂》。
能愿意帮一个15岁的少年给皇帝传文章,可见当时大家对王勃才华已经非常认同了。
王勃传给皇帝的文章《乾元殿颂》,正是给唐高宗刚修起来的乾元殿写的颂词。
乾元殿在隋朝称为乾阳殿,后来被焚毁。
于是,唐高宗在隋朝乾阳殿的基础上建造了乾元殿。
这座建筑与今日尚存的明清故宫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大小却是现在太和殿的1.5倍。
当时大兴土木,民间争论比较大,而王勃的文章纵贯古今,洋洋洒洒近5000字,基本为乾元殿起到了正名和定位的效果。
再加上以气势磅礴的骈文方式出场,让唐高宗读得痛快淋漓,读完大呼:真乃我大唐奇才,并且他连续呼了三遍。
我从《乾元殿颂》摘录一段供大家欣赏:
我大唐鸡浑指极,树神宰而制山河;鹤谶裁仪,辟太虚而有天地。黄精吐瑞,潜龙苞象帝之基;紫气徵祥,鸣凤呈真王之表。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于石纽。白蛇宵断,行移海岳之符;苍兕晨驱,坐遘?雷之业。属东邻委驭,扇虐政于丛祠;北拱隳尊,紊皇图于宝极。
是不是很好……好多字不认识?
不久后,16岁的王勃参加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