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王勃: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滕王阁虽高,但王勃的才气比滕王阁更高;赣江虽长,但王勃的名声比赣江更长。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就是文化,就是永恒。----运涛涛

  


  五月的长安,皇城巍峨,街市繁华,正是牡丹花开的时节。唐朝的阳光澄净而耀眼。宫墙、高塔、街道、白马、纵横的车辇,流动的人群,都蒙着一层淡淡光晕,仿佛某种虚幻的存在。繁茂的枝叶簇拥着挤出院墙,在风中轻舞,招摇着太平盛世的堂皇,也招摇着院落主人的得意和荣宠。

  这一切,在年轻的诗人眼里,犹如一把尖刀,绞得内心隐隐生痛。

  他没有想到,命运的捉弄,生命的疼痛,竟来得如此汹涌。

  这一年,是公元668年。大唐朝廷酝酿已久的辽东征战捷报频传,举国上下人心振奋,上至权贵卿相,下至庶民百姓,每个人内心似乎都涌动着一股激流。王师凯旋,天下太平,玉宇澄清,从来都是这个古老国度亿万黎民的心愿。文人士子们更是多了几分怀想,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跻身朝堂,成就功名。就在此时,踌躇满志的诗人却要被迫离开帝京,离开这座无数人梦想的都市。

  不见长安使人愁。带着愁苦离开的诗人,选择了遥远艰险的巴蜀之地。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线。皇帝在盛怒之下将他逐出沛王府,是否同时发出了将其贬往巴蜀的敕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宁愿相信,这是诗人突遭挫折后的一种自我放逐。因为山水路途的艰险,也许能冲刷仕途受挫所形成的郁结。因为在蜀州,有他的天涯知己杜少府。

  诗人的名字,叫王勃,朋友们喜欢直呼其字,子安兄。

  


  在长安,王勃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王府侍读,少年才俊,意气风流,慷慨于君侯之列,一时羡煞多少文人。

  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家世。作为豪门望族的子弟,王勃显然以自己的出身为荣,世代书香门第,英才辈出,“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王勃的祖父王通,是一代大儒,“文中子”的名号和功绩,直追先秦诸子。叔祖王绩也是享誉四方的诗人,一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盛传一时。王家的祖先们“立经陈训,删书定礼,扬魁梧之风,树清白之业,使吾徒子孙有所取也。”

  想起先人,王勃是自豪的。

  更重要的是,被服家业、沾濡庭训的王勃,经过二十多年的切磋琢磨,战兢惕厉,已经熟读经史,三教兼修,诗词歌赋皆有造诣,很小就有神童之名。十四岁的时候,王勃借太常伯刘祥道巡行风俗之机,大胆上书,洋洋洒洒,慨然自陈。

  无疑,刘祥道成了王勃的伯乐。通过他的表荐,王勃顺利地成为“朝散郎”,尽管这个郞官不理政事,但由此获得了走向仕途的阶梯,便意味着前程似锦。那时的王勃,在外人看来,才气运气都有了。就是王勃本人,也是一副年少得志的口吻:“仆生三十祀,有志十数年。上策做神仙,下策得富贵。”

  这其实只是王勃的一种自况,以其当时的人生履历和心迹流露来看,未必真心,比起“做神仙”来,“图富贵”的所谓下策,可能在他心中位置更高。做神仙,是需要超尘风骨的。这样的风骨,必经风雨,才能练成。

  


  春风得意的王勃,还没练成这种风骨。只不过,“常学仙经,博涉道记”的他,隐隐感到自身的耿介之气,有难容于世的一面。所以,他为自己预设了一条后路,那就是,一旦功名难就,则“拂衣于东海之东,高枕于北山之北”,像先人王通、王绩那样,辞官归乡,做神仙之隐。

  读书人的悲哀,就在于此:一方面,秉持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期待“内圣外王”,以自己的正心诚意修身,走向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顶端,以此参与历史,获得历史存在感。而另一方面,在走向那个叫政治的舞台的同时,又不得委身屈就,放低姿态,乃至接受他人对灵魂的羞辱,甚而不能忍受而走向与流俗的对立。由此,文人学子都自觉怀才不遇,王勃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成了挑拨离间的证据。王勃根本无法理解伴君如伴虎的险恶,还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就被逐出王府,永不叙用。

  在听闻敕令的那一刻,王勃目瞪口呆,恍若隔世。这正应他在《春思赋》中想起的一句古话;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不其悲乎!原来,一切景语皆心语。即使王勃有万千不甘和留恋,他终是离开了长安。

  


  离开长安,王勃走向了山水的深处,也走向了人生的深处。

  天纵英才,命运因此无常。

  对于王勃来说,做不了官不要紧,成不了名也无所谓,但是有辱家门,累得年老的父亲远走海外,确是一个致命打击。这一次的打击,王勃彻底断绝了仕途之念,第二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原职,但王勃坚辞不受,弃官东归。从此效法先祖,专心著书立说。唯一的心愿,就是到交趾去看望年迈的父亲。

  一个春天的早晨,王勃从老家龙门起程,开始他的江上客旅。

  这一走,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阁序》。

  这一走,诗人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王勃经过洛阳、扬州、江宁,到了洪州。洪州就是今天的南昌。笔者在最为卑微最为狂妄的年龄,曾经在此生活两年。

  王勃到南昌的时候,时维九月,序属中秋,刚好碰上新修的滕王阁落成,王勃应邀参加了庆祝宴会。令满座大惊的,就是那篇流传千古《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被人生风雨洗尽铅华的文字,让诗人的感情基调变得深沉而深刻,更有卓然大气的沧桑感和穿透力。经过忧患的诗人,笔触所指,千年之后,仍能震动人心。行文若此,王勃神仙风骨才真正算练成了。

  “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正当王勃走向生命的开阔之处,正当王勃在与惨淡人生的正视中获得救赎之际,却意外溺水死于南海,留下一部千古绝唱供后人赞叹不已。

  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没有滕王阁宴会的经历,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就不值一提。隐藏在千古绝唱之后的,是千古的悲哀。这种悲哀,让我想起王勃的《忽梦游仙》: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不管这是王勃对于自己真实梦境的描述,还是纯属艺术性的构想,都说明王勃天生神仙风骨,只是这样的风骨,牵迹在方内的时间太短,境遇太离奇,让他未到而立之年就离开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可惜,心中的境界刚刚生发,生命却已黯然退场。大唐的天空,炫目的光芒过后,一颗流星陨落。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临高台

唐代 王勃

临高台,高台迢遰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尘间狭路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银鞍绣毂盛繁华,可怜今夜宿娼家。

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赠李十四四首 其三

唐代 王勃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唐代 王勃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倬彼我系

唐代 王勃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
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
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
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
爰述帝制,大蒐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
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
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
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
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
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
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勉从役,岂敢告劳。
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
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

春庄

唐代 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铜雀妓二首

唐代 王勃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