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到底多有才?

王勃到底多有才?

  

  


  说说你对王勃了解多少?

  初唐四杰

  英年早逝

  《滕王阁序》

  或许你还能说出他写《滕王阁序》的背景故事。

  总之,王勃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大才子。那么,王勃到底多有才呢?

  大家好,我是南京语文洪老师。今天为大家分享初唐诗人王勃。

  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新唐书·王勃传》。据记载,王勃写文章,起先磨好墨,然后狂饮,喝醉了蒙上被子大睡一觉,醒来之后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当时的人称赞他这叫“腹稿”。我们现在写作文,先进行一个构思,叫做“打腹稿”,这个说法就是从王勃这儿来的。他的一个做法成了通用名词你说厉害不厉害?有没有才?可能你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王勃蒙上被子肯定没有睡觉,而是窝在被子里静心构思呢。那好吧!你来喝醉了蒙上被子试试,看看能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只是有一点值得商榷,王勃当时年纪应该还不大,怎么可以喝酒?而且还是畅饮呢?难道是不法商贩毒害未成年人么?

  神童的故事还在继续!九岁那年,他看到颜师古的《汉书》注解,写了一篇文章《指瑕》。“指瑕”就是指出其中的瑕疵、错误。我滴个乖乖!九岁啊,跑去读《汉书》。同学们,我们九岁在干嘛?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吧?可能连《汉书》都没听过,王勃看了也没什么奇怪,神奇的是他还写文章指出其中的错误。况且颜师古又是何许人也?他家学深厚,担任过秘书少监,专门研究古籍,更是研究《汉书》的著名学者,甚至因此而得到唐太宗的赏赐。放到现在,颜师古至少也是国家文史研究所所长的级别,王勃竟有本事指出他的错误,你说他够不够牛?你可能会说史书上也没有记载王勃指出的错误是否存在,嗯,你说对了,史书是没有明确说。单看他指出错误的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他读懂了《汉书》的注解,而且还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你说王勃算不算有才?

  王勃不但在儒学经典上有极高的造诣,他对医学也颇感兴趣。长安城里有一个姓曹名元的医生,据说他有治病救人的秘术。王勃也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跟着这位曹元医生学医术,最后把曹元的那些秘法全都学会了。他对医术医药很着迷,竟然为了研究医药,主动申请到虢州任职,因为虢州以药物著称。据说竹林七贤之一的狂人阮籍谋求一个小小的官职恰巧是这个衙门厨房里藏有几百斛的好酒。无论是阮籍,还是王勃,他们都有些痴狂。所以,王勃如果不做官,不去后来的沛王府,他应该可以做一个妙手回春的在世华佗。

  可是,他就是来到了沛王府,成为了王府修撰。更悲剧的是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檄英王鸡》。这个标题可能让你一愣,什么鬼?首先解释一下“檄”这个字。“檄”就是“檄文”,指的是讨伐的文章,古代打仗的时候出兵讨伐叛贼之前一般要发布“讨伐檄文”,比如特别有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作者骆宾王,他写的这篇讨伐檄文后来被武则天看到,虽然这篇檄文把她说得很不堪,很难听,但是武则天非常欣赏骆宾王的才华,感慨地说像骆宾王这样的人才不替朝廷出力是宰相的过失,可见这篇檄文写得有多棒了,不过骆宾王从那以后就人间蒸发了一样。所以,讨伐檄文不能随便写,檄文一出,那就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

  那么,王勃为啥写檄文?这篇檄文是要讨伐谁呢?莫非大唐王朝出现了叛贼?其实并不是。王勃这篇檄文讨伐的对象是只鸡,准确地说应该是只战斗鸡。只是这只鸡不是一只普通的鸡,它是英王的鸡,是替英王赢面子争光荣的一只荣耀的斗鸡。

  斗鸡在唐代十分兴盛,那时候,王孙公子赶时髦的事情就是斗鸡。唐玄宗特别喜欢斗鸡,据说有一次他出宫玩耍在大街上发现了一个斗鸡的神童,这个神童就是贾昌。贾昌后来入宫为玄宗养鸡斗鸡,飞黄腾达。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着一首歌,叫做《神鸡童谣》,歌词是这样的: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斗鸡能加官进爵能平步青云,这在唐代一点都不稀奇。李白就此事写过一首《古风》: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啥意思?说的是李白碰到一个斗鸡人,这家伙乘坐着豪华的马车,走在路上鼻子扬上天,行人被他高傲蛮横的样子吓得胆战心惊,感觉是大白天在大街上遇到了吊睛白额大老虎。可想而知,斗鸡人的气焰是有多么嚣张,当时这个斗鸡是有多么风靡。

  当时,沛王和英王斗鸡,两鸡相斗,战况相当惨烈。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兴,就写了这篇《檄英王鸡》。我想这篇檄文一出,一定把英王气得半死,搞不好最后英王的鸡还斗败了。英王就不干了,跟沛王不依不饶地生起气来。后来,这件事被唐高宗知道了,高宗皇帝一看这篇文章,认为王勃作为王府的侍从,不但不劝阻斗鸡,还助兴写这种歪歪文章导致皇子不和,十分恼怒,随即下令把王勃逐出王府。

  我相信,当时才19岁的王勃一定懵掉了。啥情况?不是闹着玩的吗?怎么回事?皇上的反应是不是太过激了?

  他不解,他迷茫,他甚至很愤怒。哦NO!他哪里想到这件事给高宗皇帝带来了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呀!我们来回顾一下往事,唐高宗的爸爸也就是唐太宗是怎么上位的?太宗皇帝是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才坐上了龙椅。而高宗本人的登基之路也历经坎坷,连续两代新君登基都酿成了惨祸,手足相残血流成河。为了皇帝宝座,李姓皇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高宗心里一直绷紧了这根弦,绝对不能重蹈覆辙让兄弟相残的事再发生。偏偏就是王勃因为一时的兴起一时的儿戏拨动了这根敏感的心弦,触动了高宗皇帝内心的伤痛和不能明言的深深忌讳。

  王勃离开了长安去往四川,据说是排名初唐四杰第二的杨炯的邀请。只是历史没有过多的记载,王勃的诗歌才华也没有被过多的记录留存。后来,他辗转到了虢州(今河南灵宝),就是前面说到的盛产医药的地方。在这里,他做了一个参军的小官,因为恃才傲物而不招人待见。

  


  也是在虢州,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闪现了。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法藏匿在他家,至于王勃为什么会藏匿官奴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王勃确实干了这件事。窝藏官奴是重罪!不久,王勃害怕事情败露,结果秘密地杀死了这个曹达。是不是觉得剧情有点狗血,说实话,我也觉得不可思议。藏匿罪犯或有难言之隐,杀人怎么理解?不禁为王勃的胆大妄为震惊了。他藏匿并杀害罪犯的事情最终被发现,等待他的将是严酷的法律制裁。恰好,这一年遇到朝廷改元大赦,王勃的命算是保住了,他被除名成为平头百姓,从此也就断送了他做官的机会。

  更为严重的是,他的爸爸受到这件事的牵连,被贬官到交趾,即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内。王勃得知后,痛心疾首之余写下了《上百里昌言疏》,其中这样写到:

  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可见,王勃对于父亲怀着深深的愧疚之情,这样的愧疚极大地打击了他入世报国的雄心壮志。似乎也埋下了他英年早逝的祸根。

  第二年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意欲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他一路南下,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在南昌滕王阁参加都督阎伯屿举办的宴会并完成了他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这一年,王勃26岁。一百多年后,韩愈创作了《新修滕王阁记》,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家表示自己的名字能够排列在王勃前辈之后是莫大的荣耀。

  


  大概在第二年的春夏之交,王勃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跋涉到达交趾,见到了他愧悔无比的父亲。无法想象,父子见面是怎样一个场景。

  短暂的相聚,王勃便踏上归途。在北部湾渡海时,他失足落水惊悸而亡。对于细节,史书没有做过多的记载。而野史向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淹死的,有的说落水后捞上来受到了惊吓感染风寒而死,还有的传说他的尸体被沿岸的百姓看到而下葬修筑祠堂后来毁于战火。没有确切的证据,真相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王勃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永远定格在676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忽梦游仙

唐代 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寐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珮。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秋日别王长史

唐代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别人四首 其一

唐代 王勃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羁游饯别

唐代 王勃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代 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