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线,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这是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面写的一段话。
画面很美,美得令人不忍去践踏那些微小生命的世界。
就这样,让它们慢慢成长,哪怕要用一生的时间,也愿意等它们,顺其自然地经历那些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使其根茎牢固扎实。
年少成名,过早抵达人生巅峰
王勃,生于儒学世家,同样自幼聪敏好学。
年仅六岁,即能作诗写文,构思巧妙,文笔流畅。
九岁,读完隋唐时期弘文馆学士颜师古注的《汉书》,还挥笔写下十卷更正指南《指瑕》。
十岁,在读《诗》《书》《礼》《易》《乐》《春秋》;
十二三岁,又学起《易经》《黄帝内经》;
十四岁,跟礼部尚书刘祥道,表明自己的仕途之心,被赞为“神童”!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考试高中及第。
这节奏,妥妥的一枚学霸,弱冠未及,便已当官,更为“初唐四杰”之首。
就连当时的唐高宗也因他撰写的《乾元殿颂》,直呼他为“大唐奇才”。
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天资聪颖,自律好学,悟性高,有志向,放在今天,谁家父母不羡慕?
福祸相依,未必否极泰来
就在他的人生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时,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
某次,沛王与英王斗鸡,要王勃帮他写篇《斗鸡赋》助兴。
如果这篇趣文用于战场,必是佳作。特别是末句“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
意思是:即使双方能力相差悬殊,也要敢勇于战斗,即使形势不利,也要用自己的利器战斗到底。
可偏偏是皇室两兄弟相争,在高宗看来,这明显是在教唆兄弟俩相互残杀,有挑拨离间的意图。
一怒之下,将王勃贬出长安,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
素有远大抱负的王勃,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在我们恨其不争,怒其很傻很天真的时候,不妨想想,有多少父母,一味注重孩子学业上的成绩,却忘记教他们,如何有技巧地拒绝别人。
饱读诗书的王勃,肯定不屑写这样低级趣味的文章,但作为太子的侍读,除了听命的份儿,还能拒绝吗?
很遗憾,并没有告诉他,身处朝野,除了做事业,还得谨记,别触碰到皇家所忌讳之事。
终日乾乾,仍须警惕慎行
尽管,事业遭受挫折,但因他曾学过医,于是,在虢州担任了参军一职。
据记载,在他任职期间,因私藏罪奴又怕被查,于是将其灭之。但,民间的说法,是因他恃才傲物,遭人妒忌,于是被人设局陷害。
虽然,那年大赦,他免于死罪,但吃尽了苦头,也尝够了宦海沉浮,从此视如畏途。
《周易》乾卦中提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提醒世人,位于九三下卦时,除了要自强,还要时时警惕,以免遭人祸害。
看到这里,试问为人父母者,心疼不心疼?培养一个天才,容易吗?那么博学多才的一个人,却毁在了人际关系处理上。
就像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使劲出头,刚长满了绿叶,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被狂风暴雨接连摧残,白白浪费了一颗好苗子。
而他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生活穷困,苦不堪言。作为以儒家礼法为道德标准的王勃,深感羞愤自责。
在途经风高浪急之地,溺水后受惊过度,离世时,年仅27岁。
他如一颗流星,过早出名,却快速滑落,还没来得及实现他的仁政济世,便消逝在人间。
不怕你成长慢,只望根深蒂固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可是,过早锋芒毕露,难免天妒英才。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龙应台说的:孩子,你慢慢来。
记得学车时,教练总说,他们最怕的不是平日练习时,常犯错的笨学员,而是那些从不出错的优秀学员。
一旦考试,临场有突发情况,绝大多数都会挂科,因为没有机会去纠正他们如何面对失误。
如果,年少时的王勃,也像贺知章一样,遇到能指引他的伯乐,那么,历史上的文学财富又何止这些呢?
当我们重温《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气壮山河的画面,闭着眼都宛如身临其境。
还有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阔达气势,,连杜甫都自愧不如。
不得不说,他的出现,令人惊艳;而他的离逝,更令人深深遗憾。
结尾处,同样引用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另一段话:
小路上全是迷失了方向的蚯蚓;它们离开了泥,辗转爬上了小路的柏油路面,大概由于不熟悉路面的坚硬,就忘了自己究竟来自哪里,要往哪里去;它们搁浅在小路上,被不知情的自行车轮和脚步轧过。
是的,成长,是一次漫长的修行,慢慢来,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