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文人圈是怎样的存在?网友:这可能不是人写的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文人圈是怎样的存在?网友:这可能不是人写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来不乏才思敏捷之人,古代亦是如此,每个朝代,都会有大批大批的才华横溢之人,然而,凡事都讲究个一二三等来,文人们和其作品更是如此。那么,我们人人都熟知的《滕王阁序》,在历史的文人圈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暂且不去探讨对后世或文学界的影响,单单说回这篇序的本身——简直就不像是人写的!

  

image


  首先看最为出名的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有极致的空间感和美感,又有句内对偶和句外对偶。读了这一句,人们脑海中立马会出现一个天地平分、万物均衡的画面。如此精巧、如此意境、如此璀璨,称之为千古绝唱一点也不过分。而在整篇序中,这样的千古名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等等。除此细节之外,纵观全篇的写景之处,有色彩的变化,有远近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上下相映成趣,字字珠玑,句句生辉!读完后,犹如身临其境!

  

image


  另外在这篇序中,还用了大量的典故。诚然,历史上文人们写文章用典的多了,可这篇《滕王阁序》,全序七百多字中,用典就多达四十多处,然而,最牛的是,这些典故在整篇序中,竟然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也没有为用典而用典的凝涩意,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也许你会说,文人们嘛,肚子里自然多点墨水,典故知道的也多些,无可厚非。话是这么说,但是最牛的一点来了——王勃写这篇序的时间和年龄。

  

image


  《唐摭言》和《新唐书•文艺传》里都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说当初王勃创作这篇《滕王阁序》时,本来是洪州都督阎公故意出的一道题,提前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写好了,第二天自己出题,假装孟学士一气呵成的。以此来抬举自己的女婿。但谁知,在满堂宾客中,唯有王勃不识趣,提笔也开始写了起来。阎公一气之下离席了,并派人看着王勃,看他能写成什么样。然而,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一句时,阎公听到后惊为天人。整篇序完成后,众人皆大惊失色!而当时的王勃,史学界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当时是14岁,一种说他是20岁,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image


  好了,划重点,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甚至可以说是稚嫩,用了一顿饭的功夫,写出了有四十多处典故,数个千古名句,整篇文章下来一气呵成,字字、句句都恰到好处,丝丝入扣,章章华彩的千古名作!真的是千古名作!而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人们在写文章时,无一例外的都会“炼字”,即使才华如李白这般的大诗人,也难免会有很多炼字的时候,然而王勃这篇序,没有炼字,却无一字不和谐、无一字可更改。

  

image


  还有那些典故,一顿饭的功夫,没有任何资料翻阅,那么多典故巧妙的融入其中。你就说,就算是一个修炼百年的大文豪,写完这样一篇文章,该用多长时间?然而,王勃仅仅用了一顿饭的时间,在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龄!有时候,真怀疑是王勃想了很长时间,写好了这篇序,然后用了好几次月光宝盒穿越回去,才在一顿饭的功夫里一气呵成,完成这篇著作的!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唐代 王勃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春日还郊

唐代 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临江二首

唐代 王勃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游梵宇三觉寺

唐代 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唐代 王勃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赠李十四四首

唐代 王勃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