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来不乏才思敏捷之人,古代亦是如此,每个朝代,都会有大批大批的才华横溢之人,然而,凡事都讲究个一二三等来,文人们和其作品更是如此。那么,我们人人都熟知的《滕王阁序》,在历史的文人圈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暂且不去探讨对后世或文学界的影响,单单说回这篇序的本身——简直就不像是人写的!
首先看最为出名的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有极致的空间感和美感,又有句内对偶和句外对偶。读了这一句,人们脑海中立马会出现一个天地平分、万物均衡的画面。如此精巧、如此意境、如此璀璨,称之为千古绝唱一点也不过分。而在整篇序中,这样的千古名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等等。除此细节之外,纵观全篇的写景之处,有色彩的变化,有远近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上下相映成趣,字字珠玑,句句生辉!读完后,犹如身临其境!
另外在这篇序中,还用了大量的典故。诚然,历史上文人们写文章用典的多了,可这篇《滕王阁序》,全序七百多字中,用典就多达四十多处,然而,最牛的是,这些典故在整篇序中,竟然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也没有为用典而用典的凝涩意,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也许你会说,文人们嘛,肚子里自然多点墨水,典故知道的也多些,无可厚非。话是这么说,但是最牛的一点来了——王勃写这篇序的时间和年龄。
《唐摭言》和《新唐书•文艺传》里都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说当初王勃创作这篇《滕王阁序》时,本来是洪州都督阎公故意出的一道题,提前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写好了,第二天自己出题,假装孟学士一气呵成的。以此来抬举自己的女婿。但谁知,在满堂宾客中,唯有王勃不识趣,提笔也开始写了起来。阎公一气之下离席了,并派人看着王勃,看他能写成什么样。然而,当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那一句时,阎公听到后惊为天人。整篇序完成后,众人皆大惊失色!而当时的王勃,史学界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当时是14岁,一种说他是20岁,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好了,划重点,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甚至可以说是稚嫩,用了一顿饭的功夫,写出了有四十多处典故,数个千古名句,整篇文章下来一气呵成,字字、句句都恰到好处,丝丝入扣,章章华彩的千古名作!真的是千古名作!而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人们在写文章时,无一例外的都会“炼字”,即使才华如李白这般的大诗人,也难免会有很多炼字的时候,然而王勃这篇序,没有炼字,却无一字不和谐、无一字可更改。
还有那些典故,一顿饭的功夫,没有任何资料翻阅,那么多典故巧妙的融入其中。你就说,就算是一个修炼百年的大文豪,写完这样一篇文章,该用多长时间?然而,王勃仅仅用了一顿饭的时间,在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龄!有时候,真怀疑是王勃想了很长时间,写好了这篇序,然后用了好几次月光宝盒穿越回去,才在一顿饭的功夫里一气呵成,完成这篇著作的!